电视传播构造和谐人文环境

时间:2022-10-07 04:40:35

电视传播构造和谐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建设西部强省,除了需要硬件的国内经济总产值跻身于“中国万亿俱乐部”,还必须搞好软件的人文环境跻身国内领先地位的省份,必须营造“人•自然•经济”三元关系的良好环境。正如强调的那样:“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而且要重视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据此,本文试图通过近几年来的电视工作实践,把电视工作者为人文环境建设所做的努力,从理论上作些探讨。

一、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地位

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从整体意义上说,人文环境是建设西部强省的基础,人文环境状况是持久发展的动力,人文环境建设是社会地基也是其拱心石。用电视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把人文环境建设摆到基础性地位上来,有着广泛的依据。

其一,从历史实践出发,尊重历史的必然性,始终恪守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如果没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创造的人文环境,就很难培植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近代社会文化转型。例如15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为什么1600年之后,中国却变得大大落后于西欧呢?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停留在过去人文观念上无所事事、缺乏创新。如今,国家提出创新,人们凡事都在创新。可以说,没有人文精神创新的先导及其肥沃土壤,就没有社会历史的进步。我们近几年的电视实践,就是为人们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如大型电视片《大秦岭》、《舞动陕西》、《望长安》等等。这得益于陕西电视台有一大批致力于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团队,重视电视的寓教于乐。用电视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这些痴迷者始终不渝的追求。

其二,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是两种相对独立的不同学术传统,尽管二者时或平行、时或交叉、时或互动、时或渗透,但是毕竟二者有不同的对象、出发点、价值观、信念、方法、规范和模式。在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两种传统的关系方面,目前我们极易犯范畴误置的毛病而流于取消(人文学科)论、对立论、主次论等。放眼审视人性和文化史,不难发现人类有其固有的人文独特性难题,事实上原子弹爆炸了,基因工程发明了,宇宙飞船上天了,科学技术进步了,可是人类社会和精神问题解决了多少?有趣的是,科技落后会带来各种问题,但是科学每一次进步,也会提出哲学难题;科学越进步,提出和带来的社会和哲学难题也就越多越复杂。这样以来,人们多么渴望电视图文并茂的表现,来激发某种超越智慧的功力,让人类兼有科学与人文,让科学与人文并存而互相规范、互相促进,这正是人类的福祉。

其三,新思想、新思潮、新价值等对社会意识有巨大的规范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其作用力之大有时出乎意外,正是在这种作用中,社会主体得以建构、发展。现代化的电视宣传手段,正是凭借合乎科学性的理论社会主体,转化成现实的时代实践主体才得以成功的。人文观念对社会主体具有构造和统一作用,电视用“美”,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字,就能把民族精神统一到同一样的哲学领域、精神领域和思维领域;建设西部强省,如果缺少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充实武装起来的社会主体,圆满成功将是难以想象的。

二、人文环境建设的内容

人文环境是当今最时髦最常用的一个词汇,它的产生和广泛使用适应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需要,实际就是指人们周围的社会环境。建设西部强省,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最高的难题就是“人•自然•经济”三元关系的问题。西部的社会环境一般,自然环境脆弱并且持续恶化,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且结构陈旧不合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极不平衡的。这就需要更新人文观念以做为支撑,要真正从人文环境建设上完成西部强省的社会动员,目前首要问题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只有发挥传媒,不管是报刊、广播,还是电视、网络,只要有人文价值的传播,才能作为社会动员的引导。西部强省的人文精神,应靠传媒来营造适应建设西部强省的大环境,应能担纲西部强省的社会终极信念和原则。从人文环境结构出发,相应地建设西部强省的人文环境建设起码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是营造人文主义精神。陕西电视台拍摄的许多电视纪录片,就是为了每一步发展都必须参照未来。建设西部强省的长远影响非常重大,必须超前地在这个伟大的行动中打进未来文明生长因素的楔子,为未来发展开拓和构建空间条件。这就要加快科学的未来学和作为人类科学转型新范式而出现的环境学科群的研究,充分吸收重视的是古代儒、释、道思想中,含有丰富的人文生态智慧。电视片《法门寺》就是用镜头阐述人文环境的代表作之一。这部纪录片具有能使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泛生态化人文精神和发展,有很好的价值评估体系。这样的舆论氛围,使人们接受和选择,也决定了人文建设朝泛生态型的观念、思想转变。

二是营造公共理性精神。首先要正视和超越自己的传统。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矛盾十分突出,人文学科丧失整体性,道德的、制度的、政治的等原则多不相干、难以统一,只知一家一派而不知有公共理性,这是学术和生活圈孤立、单一、闭锁造成的。电视片《望长安》,就是基于儒家核心在于伦理学,但儒家始终解决不好政治与伦理关系,有些陋儒停留于“忠孝”拉扯;也始终解决不好伦理与经济之关系,儒家知道“义利”关系乃社会上首要问题,可是就是解决不了,总免不了落入两极对立;在伦理与法律的关系上就更显无奈,两千年封建帝国的历史的确陷在“隆礼重法”的二难泥潭之中难以自拔。所以,我们在批判西方近代工业资本主义文明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一定要广泛吸收他们的优点。尽管西方也有不平衡的地方,但都得到较大限度的发展而形成比较自足自备的社会体系。他们的长处在于富有公共理性。同时,建设公共理性精神需要现代意识。

三是内在人文素质的提高。中国古人在心灵生活、心灵境界方面有着世界公认的不可忽视的成就。儒、释、道都是重要的关于精神生活的资源。儒家关于修身养性和慎独诚明的教导、道家关于万物一体的超越体验、理学家关于安身立命的理论、佛学的解脱觉悟方法等都可以大加发明,裨益现代人可能遭遇的精神飘零虚脱。延安曾经为革命根据地,积累了在偏僻落后条件下克服困难实现文化、人文素质先进发展的丰富经验。电视片《舞动陕西》,从空中俯瞰这块宝地,让人看到了延安的经济与社会进步,看到了延安新城的崛起。过去,有人说,陕西处于内陆,人文素质就更具有战略地位。如今,又有人说,陕西缺少了人文素质水准,就会从缺少魅力变得更缺少魅力。现在,我们说,通过电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高了陕西的人文素质,等于占有文化优势,陕西社会等于坐而增加价值。我们承认,电视不是万能的,但是,我们又认为,离开电视又是万万不能的。以上这三点,我们以为是陕西人文精神内容中最重要的“三纲”,沿着这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三、推动人文环境建设的大众化

人文精神的现实化,必须依赖于社会化的过程。一定社会的人文精神从总体上有所提高,才是人文精神环境成熟的标志。而总体上提高,有待于“社会化教育”。这里的社会化教育是指公众教育,指全社会都参与到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那么,我们应当怎么做呢?孔夫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办私学的人之一,由于其私学承诺社会公共伦理责任,又面向公众,所以恰是这种“私学”反而奠定了中华民族普及性的公共教育基础。后来儒者更广泛地立私塾、廷训、经堂、乡校、书院等,愚夫愚妇、渔牧耕樵等来者不拒。电视片《大秦岭》中,反映陕西关中书院和关中乡学、白鹿书院,就是很好的例子。正因为如此,儒家知识分子得以融入大众、嵌进社会;大众得以下学上达,儒家精神成为公共意识形态。不过,由于经济的原因,儒家教育社会化仍不充分,多是局限于士人阶层以上家系,因为广大劳动者、平民阶层无经济实力、无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他们常常是间接地在社会生活中通过濡化而吸收到儒家人文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的教育概念偏向于孤立化的学校教育,特别是把大学的学位教育作为终点。教育、学校、社会的关系如何处理?没有受到认真对待。结果呢?学校与社会脱离。实际上,公众是社会运动潜在的主体,是社会最伟大的实践能量的载体,我们却多有疏忽了,逐渐断送了这些优势。然而,电视纪录片成为最好,最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是图文并茂的宣传工具。全体公民、社区公众、各种职业劳动者等等,他们本应该充分享受优良的公共教育机会,接受到高级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上的关顾。电视恰恰完成了社会化的使命。今天,我们讲的人文精神创新与普及,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为建设西部强省行动服务的,这种人文精神虽然承继了丰厚的遗产,但新内容、现代性内容是主要的。只有社会人文环境成熟,西部强省才真正具有深层社会文化基础。在这场社会化教育运动中,电视应充分发挥其鼓与呼的作用。

做好适应建设西部强省人文精神的社会化这件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城市里可以从社区教育着手试验;农村里可以搞好村治,通过乡学、学会、夜校、书院等多种渠道入手。各级行政、教育、广播电视、新闻舆论、司法、立法、文化、社团部门都应充分调动起来,协调公共教育资源,让与建设西部强省相适应的进步的人文精神,成为公众普遍意识,成为百姓的常识。用电视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这是我们电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

上一篇:多径传播的超宽带通信编码的误码率 下一篇:建立积极人文环境促进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