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学作文”引导学生创新

时间:2022-10-07 04:32:24

“读经典学作文”引导学生创新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意境深邃、情感真挚、节奏性强,倍受人们的喜爱,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因为古诗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内容,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为适应全球性的竞争,作为传递文化传统,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语文教学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们要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引领学生走进中华民族瑰丽的诗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之下,语文教育理应参与完成的任务。在语文学科中,写作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作文教学,尤其是“读经典学作文”的教学。关于“读经典学作文”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我们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新”

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当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既要有创新意识,又不能盲目追求“创新”。

“新”相对于“旧”而言,“创新”建立在“破旧”的基础上,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新”一方面是相对于自身已有的习惯,另一方面是相对于已知的他人的模式。也就是说,改变自己原有的思维习惯或表现形式,而又并非有意模仿别人,即使与别人相同也是创新;如果突破别人的模式,而又并非自己既有的思维习惯或表现形式也是创新。比如,叙事诗《宿新市徐公店》,我让学生按诗的意思实行改写,提示学生描述捕蝶这一局面时要注意动态描述,并要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实行想象发挥。于是,学生在明白诗意的根本上,插足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诗改成了一篇篇优雅的漫笔。这样,由读到写,读写连合将想象到的情形和感应到的感情流于笔尖,让古诗的诵读更有用,古诗传授更有味。

二、我们应引导学生找准创新的“点”

“千古文章意为高”,见解新颖是就作者的主张、看法、认识而言。“新颖”是侧重在与众不同、发别人之未发、想别人之未想,又顺理成章,站的高看的远、合理透彻又自圆其说。比如,唐代诗人曹松的《中秋对月》诗: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诗人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常见的事物,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让人从最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月亮的光辉想到它的品质。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我们平时阅读的许多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想象的典范之作。如描述春天的诗,放在一起诵读,对照差异墨客的品格而记之。又如把李白所写的代表诗作放在一块,聚合印象,感应墨客的浪漫主义品格和过度夸大的笔法等。有自读有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的热情上涨。小孩们的身心也在诗情洋溢的诵诗逐鹿中受到熏陶,于潜移默化中提大作化素养,深化文化黑幕。如果我们教师能很好利用这些教材,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让学生听一段美妙的音乐,一首动听的歌曲,给学生讲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展示一幅美丽的画卷,让学生表演一段动作等等。

三、我们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训练创新思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异想天开”“敢为人先”的思想,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触角,引发新的思想,新的见解。当然,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事理,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向时,教师必须予以点拔,让创新符合人们共同的社会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并且有一定的实用交际价值。比如,推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句有更全面的了解;课前请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古诗,选择喜欢的一首,查查诗歌背后的资料,插上想象的翅膀,改写成一个故事。我想:语文教学就该举一反三,读写结合,“读经典学作文”的实际情况,进行诗改文的习作尝试,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又未尝不可呢?走出文本的框架,走进的是更为广阔的天地,建构起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映衬、相互拓展的更开放的课堂。

“拘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古诗文“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景物,为我们带来了一片生气,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沛豪情的优美情怀,培育了学生杰出的语文素养。有个性特征的语言是就特长、性格、特色而言。“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真实地表现“我”的思想,就会自然而然地体现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

读经典学作文,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文本,也提供了探索的舞台,“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对于学生是如此,对于我们教师更是如此。让我们做一个熊熊燃烧的火把吧,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必将让课堂收获更多的美丽,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精彩,也必将让我们自己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上一篇:体验给力学生作文 下一篇:试论儿童的诗性思维在学生写作中的重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