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书店:一道独特风景线

时间:2022-10-07 04:14:03

巴黎书店:一道独特风景线

说起法国,那可说的层层面面太多,文化艺术更是他们的特色与优势。仅这“书店”一栏聊聊就足以成为巴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究竟什么吸引着法国人爱书、习惯性地看书?因为书本购自莎士比亚书店?或者是因为书店邀请读者即兴弹奏钢琴?还是因为左岸边上经常有名人出没?抑或什么都不是,他们只是已经习惯于在等候地铁或者旅行途中,随身掏出一本袖珍小说来阅读,而不愿意以朋友的私事交换为乐了……那这些令人爱不释手的小书店和国内那些书店又有着怎样的差别呢?

各具特色的小书店

很多不知情的外乡人,来到巴黎,总喜欢先进门面光鲜的大书店,或者是扛着某个大文人的一段逸事努力找到那家所谓的巴黎老书店,以为这样就是见识了所谓最著名的巴黎书店风景。殊不知,越是巴黎式的书店,越是开在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咖啡馆旁边或者是塞纳河某处,最密集的是在左岸。推开每一扇巴黎六区小书店的门,就如同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巴黎。第六区的那些书店,早已成为左岸一道最经典的文化风景。他们的门面一般不是老旧,就是狭窄。你可以随便推开一家书店的门,就能在里面发现一堆的文人往事。在这样的书店里,有时还需要登上旧式的梯子去寻找旧书。在暮色沉沉的巴黎城的某个昏黄角落,边尽数作家们的名字,边沉入渐深的书影里,仿佛自己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阅读这个城市的整部历史。当书店里的日光灯忽然亮起来的时候,眼底的顾客和店员似乎都在这个书的世界里变得苍渺微小起来……

对比想想,这些书店各自所具有的特色,和中国内地书店所追求的特色完全是两码事。首先,巴黎找不到像国内新华书店那么大的连锁书店,最大的连锁书店“吉贝尔・约瑟夫”(Gibert Joseph)在全法国也只有十一家,更多的是中小型书店,它们没有分店,而且经营地点和规模也很少改变,这一点当然要得益于巴黎是一座受保护的城市而不是被建设的城市。其次,书店的私营性质和小型化并没有带来书店经营上的各出奇招。例如巴黎人虽然喜欢泡咖啡馆,却找不到一家带咖啡馆的书店,甚至书店里也找不到一张给读者的椅子。书店经营一体化和规范化的是上架图书的排列方式:所有的图书在架上均按作者姓氏字母由A-Z排列,而且复本一般不会多于两册,因此看上去书店和图书馆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方便了读者找书、店员添货,又使品种的丰富不会受到店面规模的限制。于是,在多数情况下,当你在书架前浏览时,店员总会礼貌地说声Pardon(对不起),因为不得不随时去调整那些被读者摆错了位置的书。

这种书籍分类上特点,不仅仅是书店经营上的一种习惯,其实也反映出了一种文化态度。例如:中国的书店虽有划出“中国文学”的区域,但从未按照拼音或笔划排列作者姓氏;中国虽不流行“侦探小说”,但“武侠小说”盛行,只是还未能达到可以形成一个特定区域的强势,真正的武侠小说作者数不出几个;中国尽管也有袖珍本图书(例如译林出版社就做出了尝试),但书店在分类上从未给予另外的对待。所以,在中国人的日常概念里,“袖珍书”是不存在的,而“精装书”一定是带硬壳的。没有“袖珍书”也就没有了地铁阅读和旅行阅读的习惯,这大概可以被称作“意识决定存在”吧。

尽管法国的出版业在全世界只排到了第四位,落后于德国,但是,以书籍的品种和质量来论,巴黎的大小书店加在一起,仍可以完全形容为一座可与卢浮宫媲美的博物馆。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这个印象很大程度上是从书店图书分类的清晰获得的,分类越清晰,越能感觉出其中的丰富性。巴黎除了有许多文艺书店和二手书店之外,还有不少各类特色书店:五脏俱全,甚至系出名门。逛这些巴黎的书店,你就会发现法国人生活是如何地讲求精致和品位。比如法国人讲究烹饪,这里就有烹饪书店:又比如58%的法国人喜欢占星游戏,于是,BonMarche百货公司的附近,就有“占星名店”――Inconnu。店内气氛静谧,在这里花上一个下午泛泛了解一些占星的知识,也许你对自己的命运会有不少新的发现。

这些体现着巴黎性格和气质的书店,承载着所有法国的过去和现在,以及让人沉迷的法兰西文化。这样的书店氛围其实贩卖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还有一种更易于让人接受的读书方式,这是新式巴黎人讲究的生活品位,诚如Pierre ASSOULINE时尚礼品书店的主人――法国出版界大名鼎鼎的ASSOULINE出版集团老板在他的《Double Vie》(译:双重生活)所说的:“生活的方式有多少种,读书的方式就可以有多少种!”你在巴黎发现多少家不同的书店,就可以体味出多少种不同的巴黎式表情。

屈指可数的中文书店

也许是法国人爱读书的原因,书店、报亭遍及法国各个大街小巷。在巴黎,估计华侨华人约有30多万,可中文书店却屈指可数。真正称得上是中文书店的共有4家,分别是:位于巴黎3区的“凤凰书店”,6区和13区的“友丰书店”,4区的“燕京书局”和20区的“中华书店”。中文书店虽然不多,可是涵盖面却比较广,形成了他们各自的特色。

刚度过了41岁生日的巴黎“凤凰书店”(LIBRAIRIEPHENIX),是法国最早、也是欧洲最早的中文书店。书店的创立者贝热龙先生(Re gis BERGERON),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曾经作为“外国专家”在中国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对中国事务特别热心,是研究中国电影的专家。1964年,中法建交,贝热龙先生就想为中法交流做些事,特别想帮助法国人了解中国。所以他和自己的两个好朋友于1965年在巴黎的SEBASTOPOL塞巴斯多波尔大街72号的地下室开设了一家中文书店,因为这个地方离巴黎最早的华人居住地3区很近,所以保留至今。谈到书店40年的风雨历程,书店目前的负责人于莲女士(Claire JULLIEN)感慨颇多。现在书店经营的品种有数万种,主要是中文版书籍,另外还有法文版、英文版等的书籍。他们最主要的销售渠道不是书店本身,而是邮购,客户遍及法国。这其中有图书馆、学校和个人。销售量最大的是各种学习汉语的教材及配套的工具书。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便派人到中国去联系,以便找到更好的书。在中国出版的最新文史哲类的书籍,在这里基本都可以及时看到。他们一个很重要的联系读者的方式是开各种讨论会、读书会以及作者见面会等。像巴金、王蒙等都在该书店举行过读者见面会。

今年成立已30周年的“友丰书店”(LIBRAIRIEYOU-FENG),是柬埔寨华侨潘立辉先生1976年开设的一家中文书店。1973年,潘先生到法求学,在巴黎索邦大学读书,深研佛学。在学习时,他感到在巴黎找中国的资料、书籍非常困难,渠道很少,于是就萌生了开一家中国书店的想法。大学毕业后的他在家庭的支持下,把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他在著名拉丁区、他母校边上的RUE MONSIEUR LE PRINCE,王子街45号,租 了一家店面,创立了“友丰书店”。书店开始只是做一些有关中国的图书的销售工作。开店后潘先生才发现,事实上中文书的供应面非常狭窄。后来他增加了法文书的比重,为研究和喜爱中国的法国人提供书籍,才让书店走出困境。现在他还在华人集中的13区开设了分店,但是主要经营业务还是在6区这边。像凤凰书店一样,友丰书店涉猎的种类繁多,包括学术、科技、医学、文学、戏曲等,大概有4万种来自中国大陆、1万种来自法国、5000多种来自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

而友丰书店在经营中,潘立辉先生感觉到自己进的书和读者的口味、要求方面存在不少差距,因此他萌生了办出版社的念头。1980年他毅然成立了友丰出版社,现在友丰出版社已经成为法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出版中文图书的出版社,每年出版图书达五六十种,内容涉及工具书、教科书、文学作品、文化图书、画册等。这些书基本都是按照法国读者的口味出版的。出版的书籍一方面是自己策划的书,另一方面是组织翻译的中国畅销书。主要以法、英、中三种文字为主,但也出版过藏文、越文、日文、柬埔寨文等多种文字的书籍。友丰出版社出版的书也得到了法国主流社会的广泛承认。特别是学汉语和辞典类书籍,占法国市场的80%以上。像《中国全景》等汉语教科书被法国多家中文学校选为正式教科书。

和这两家专门做书的生意的书店不同,位于巴黎中心市政府紧邻的“燕京书局”(LIBRAIRIE DE PEKIN),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完全是从书局老板的私人爱好发展起来的。该书局的老板是早年从中国内地赴法留学,后从事旅游业的法国文华旅行社总裁陈超英、李晓彤伉俪。据李晓彤介绍,该书局的诞生其实只有两个很简单的原因,一是两个人都爱书,另一个就是为了旅客方便。所以书局卖的书最具特色的是各种各样,门类齐全的旅游书籍,多是为前去参加旅行团的中法游客提供方便。其余的就是一些经典著作和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很多还是陈超英、李晓彤伉俪作家朋友的书。他们多是以书为媒介,做各种文化交流。比如和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合作,在法或欧洲其它国家参加书展,推广中国图书。或组织读书会、作品讨论会,积极推介作家作品。这里也是旅法华人作家经常聚会的地方。价格低廉是该书局的一大特点。对于一些爱书的参加旅行社旅行团的旅游者,他们还慷慨地送他们书籍。

开在新生代华人最集中地区20区的“中华书店”(LIBRAIRIE DE CHINE),门面不大,是一位温州年轻华商经营的。书籍则以休闲、消遣为主,完全面对消费市场。书店的顾客基本上都是年轻华侨华人,因此,里面绝大部分书籍是属于言情、武打、益智方面的畅销书,以及流行杂志。这里也是中国流行文化的晴雨表,凡是在中国温州地区流行的读物,在这里差不多都能找到。该书店也有少部分学法语和汉语的工具书,但数量不多。另外还有些音像出版物和书画作品。该书店同时也经营租书业务。

孰优孰劣?谁高谁低?谁又能不说国内的书店适合了中国国情,巴黎的适合了法国国情呢?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一直需要不断彼此的文化交流……

上一篇:一位中国女孩的美国医生梦 下一篇:厚德载物 乐者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