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源头活水来

时间:2022-10-07 02:39:09

教学源头活水来

[摘要] 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是鲜活的、流动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传达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的真知灼见,使学生能敏锐地捕捉和领悟课文的内涵,得到健康的情感熏陶,使语文教学成为流淌不息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 教学 源头 审美 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中,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能够把最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运用“教学源头”,在教学过程中传达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的真知灼见,使学生能敏锐地捕捉和领悟课文的内涵,陶冶情操,逐步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

课文的语言形式往往是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的外在表现,是内心深处情感和思想的自然流露。语文教学不应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巧妙引导使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例如,在上《促织》一文里的“人化虫说”,我们可以从个别现象作归纳折射,从中取得好的教益。课文里人和蟋蟀处于极端紧张、极端恶劣的关系中,故事情节也紧紧围绕蟋蟀(征虫捉虫得虫化虫虫荫)这一线索。在这一场不对等的较量中,蟋蟀在故事里把人折磨得走投无路,要死觅活。人不仅没有回手之力,就连招架之功都没有,只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愚弄,人和蟋蟀的关系完全颠倒了。在教学上,我们能够就“蟋蟀的得失”这条始终套在人的脖子上无法摆脱的绳索展开讨论,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就能挖掘出课文里固有的深刻的人文意蕴:人“异化”了,蟋蟀也“异化”了。在像虫子一样可怜的人的眼里,蟋蟀仿佛是有神的意志和神的巨力,人为了逃避灭亡的命运,只能献出“人”的尊严,心甘情愿化地做那样一只小小的蟋蟀(成子化虫)。最后水到渠成地评论:人死了也许会投胎的(迷信),我们谁又愿意投胎做蟋蟀呢?(学生笑)可谓:“一虫飞升,荫及几人。”(学生大笑)《聊斋志异》就是如此假托鬼怪狐魅的故事,离奇曲折的情节,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我们同学在阅读《聊斋志异》时,应在善意的笑里感悟。总之,教师不失时机,抓住切入点,巧作引导,就可以为这“某一篇”课文注入源头活水,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

“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从水管里流出的是水”,绝美的文字是要经过心灵和情感的孕育的,才能含英咀华而贵于知人论世,才能品文会意而悦目赏心。

例如,孙犁名篇《荷花淀》中第三段写道:“(月光下)这个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一片洁白的雪地”与“一片洁白的云彩,都是喻苇席,状物写景,充满诗情画意,女人在此衬托下,多美!这儿哪里有一点战争的味道?哪里有一点尘世的纷扰?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纯美的画面,把读者带入一种纯美的境界,给人以诗一样的意境。

人性的美好在平常的岁月里难得,而在战争的特殊背景下就更显得弥足珍贵。让学生去领略自然的风光,感受水生嫂的内心生活,在战争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人性之美,就像白洋淀里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这么美好的国度,善良的人民,怎能容许日寇的铁蹄践踏。只有引导学生高度重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才能使文本中的精华、气韵,转换成学生自己的血肉,涵养进学生自己的气质,融入学生自己的思想,才能够实现与读者的心灵对话,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时,可以指导学生就“杜十娘抢匣跳江”这一件事着手讨论,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学生最终会明白:杜十娘的死不是怯懦轻生,而是宁死不屈的性格的体现;她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她以整个生命谴责了纨绔子弟和市侩势力,也向那个时代提出了最强烈的抗议。又如,教学《孔雀东南飞》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刘兰芝和焦仲卿之死的价值”,让学生理解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好心灵,从化鸟双飞的浪漫中,去感受人们向往自由、幸福、美好爱情的理想追求。他们的死虽具有崇高的精神价值,但不值得我们去效仿,它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面镜子。我们不提倡现今的有的青年因对方拒绝自己的求爱而自杀,这并非是双方纯真的爱情,只是单方一厢情愿的以死表白罢了,那是毫无意义的。与焦仲卿夫妇“誓死不相负”相比,这种死比“鸿毛还轻”。只有在教学源头中寻找知识传授与审美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才能使学生在生活意义世界中找到自我,实现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并有所领悟,才能达到文中“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的忠告。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真”,语文教材中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影响着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最终积淀成他们精神世界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才是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终生受用的“源头活水来”。

上一篇:浅谈班主任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下一篇:留守儿童的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