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库:扎深软件企业的根

时间:2022-10-07 02:11:22

行业知识库:扎深软件企业的根

对于软件企业而言,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从信息化项目起家,信息化市场就是软件企业生命线。在行业信息化市场,无论哪一个市场,都没有一个绝对的垄断,都有大量的竞争者。中国所有的面向行业的软件公司,不管是在行业市场上做得很大的、很好的公司,还是刚刚起步的公司,都坐过滑梯,这个滑梯就是一开始就是超额利润,最后是微利。

国内的面向行业的软件公司,无论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难以抵御给微软和IBM等这样的大公司做的诱惑,有很多非常知名的公司,在这样的诱惑面前无法抵挡。

几乎所有的公司,总是在探讨、在选择,在思考企业的发展道路,试图寻找一条基业长青的道路。

企业考虑的问题有很多:要不要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是否从现在开始就逐步进入电子政务?要不要找一个新的领域做外包?等等。

根要扎深、扎牢

中国行业应用软件企业的发展需要引起了北京市科委深刻的思考,并成为了进行行业信息化知识库建设的初衷。

前两年,业界探讨多种发展模式。美国模式、以色列模式、日本模式、印度模式,各种模式都有代言人,都有实践者。自主软件,就是要走自主开发的道路,这是典型的美国模式,在中国的现代相当于在沙漠里的绿洲,很有必要,但是很艰难。

去年,做软件外包出口是一个热门,不少企业尝到了甜头,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给软件产业带来好处。

那嵌入式软件能不能把中国的问题解决呢?答案是也解决不了。让大量的精英从现代化的大型软件的开发,以及积累的成功经验当中转身做嵌入式软件,可能会谋得一小部分市场,但是从长远看这对中国软件能力的培育还是有损害的。

软件呢?可以说是拔苗助长,产值很大,看着很快,软件行业的销售收入每年都翻番,过两年一看全都死了。

中国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有硬件制造能力;所以,中国的软件产业要向日本学习。首先,我们要避免对日本模式的狭义理解,日本的地铁和轻轨的清算系统比北京现在用的一卡通系统先进得多,日本的电力系统、电力控制的大型行业系统,几乎都是日本自己开发、建设的,这是日本真正的大市场。

比较这些模式,可以看出,当前最现实的、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展好我们自己的行业应用,通过把行业应用软件的水平提高,把根扎在中国的信息化市场上,这才是中国软件厂商壮大的前提,只有牢牢地占住中国的行业信息化市场,才能把中国的基础软件、硬件产品、网络产品带动起来。

归根结底,中国软件产业最大的转机就是我们要把我们自己的根扎牢、扎深,这样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才能有前途。

求量到求质的转变

从全国包括北京的市场情况来看,在整个软件市场上,行业应用软件占50%以上,并且其增长速度大于IT的整体投入增长速度。

这源自于中国的行业信息化市场正面临着一个转型,以前是抓基础平台建设、网络建设,而现在网络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了,下一步的重点越来越深入。

具体表现在:企业对信息化的追求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是简单的电子化,而是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也不再像以往那样由各行业系统独自推进,而是逐步迈向多行业、跨行业群体突破式的发展阶段。

比如北京的电子政务,2006年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这意味着以业务流程驱动的、支撑业务发展的电子政务的时代真正到来了。

另外,根据IDC分析,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日益深入,我国软件投入的增长远远高于总体投入的增长。IDC做了一个研究,中国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其IT投入远远低于前三大经济体的平均增长速度。“十五”期间,我国重点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以10%的速度增长。

以前,中国信息化市场增长缓慢,预示着我国有更大的潜力。

机遇面前,我国的行业应用软件仍然面临很多问题:

第一、整个行业市场,我国的软件企业没有高端环节,结构设计、总体设计严重缺失,特别是项目越大我们越抓不住;

第二、不同的规模企业之间没有什么分工,大企业和小企业干的活都一样,大小IT企业干得活都差不多;

第三、仍然没有摆脱以系统集成为主要的业务形态;

第四、核心竞争力仍然依赖资质、关系、价格三大竞争法宝。资质是很多企业梦寐以求的,年年都要审,随之而来一个问题是企业不得不陷入不合理的招标制度当中。

企业多做项目才能生存,但是项目越多负担越重,最终早晚有一天赔本赚吆喝。

不同企业之间方案比来比去没有什么不同的东西,产品和服务基本上差不多,企业相互之间的对于业务的理解,你不深我也不深,你到什么程度我也到什么程度,形不成差别上的优势。

这主要是因为,行业存在特殊性,需求存在多样性,软件功能存在差异性,具体实施存在复杂性,而对一些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者来说,行业知识的分化水平却比较低下,缺乏体系又表现形式混乱,总量匮乏且共享不足。

在产业分工更为专业的形势下,没有成功掌握行业知识的软件企业难以应对庞杂的行业需求,难以将有限的业务分包合作中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企业和行业,难以优化软件产业结构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难以树立有号召力的品牌保证质量和服务的延续性。

行业应用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为了打破信息化瓶颈,必须在行业知识层面上将传统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与软件企业的技术能力有效对接,因此,行业信息化知识库的建立迫在眉睫。

发展模式的嬗变

行业信息化知识库具体内容包括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标准、行业法律法规、行业业务模型、行业业务数据与信息模型、行业信息化全景图、行业领域构件、行业解决方案、行业解决方案应用服务中心等九个部分,既包括以文档形式存在的行业应用需求分析、与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行业应用发展趋势等,也包括以框架模型和领域构件为代表的软件产品和相关工具,还包括以物理环境体现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展示体验中心。

北京市与各个行业知识库的承建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了知识库体系的分类体系、标准建设等一系列行业规范;而软件企业按照规范要求,构建各自的行业应用知识库及行业知识库应用服务中心。

这项工作从概念的完整性、可操作性、可量化等方面都是全国首创的。

通过行业信息化知识库的建设,北京市科委希望在行业应用软件领域创造一个新的发展模式,这个发展模式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力提升北京软件化企业在整个市场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获取订单的能力。

软件企业要在前面已有的三大法宝之外再加一大法宝,即企业对行业知识有深刻了解,并且利用行业知识改造企业自身的流程、自身能力的这样一个法宝。

第二、通过这种发展模式,北京市科委希望大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要积极拓展高端咨询,提高我们的咨询能力。

前两年,北京市科委曾经发表重要的论断,中国基础软件厂商的命运掌握在系统集成商手里。现在,这句话有了新的内涵,中国软件产业的命运掌握在咨询商手里。

因为,随着国内各个行业业务的逐步深化,这两年生意做得最火的是麦肯锡等外资企业,他们在规划中国的行业市场怎么走,规划我们业务怎么改进,规划完成后,IT架构呈现出来,如果只是按照这种IT架构做下去的话,中国的软件企业就永远是一个施工队。

所以,中国的龙头企业、大型企业要尽快地向高端咨询转移。

第三、通过这种模式建立大、小企业互动、合作、和谐的产业链。

北京市科委提出以大带小,希望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摆脱低水平竞争的恶性循环,而行业知识库正是以大带小的重要技术基础。在行业应用层面上,大企业做好咨询、高端规划以及解决方案,小企业则做实施、做服务等等。所以,大小企业合作的产业链,要基于核心知识库来构建。

第四、通过这种模式加强行业用户转变。

不管在哪种市场,客户是上帝,这是颠破不灭的道理。这对希望在行业市场上有所作为的中国软件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如果软件企业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待问题的话,就会觉得客户挑剔、苛刻、抠门,而自己受委屈了。而实际上中国大多数行业用户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是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给了中国软件企业机会,容忍了软件企业的失败,容忍了项目的拖延,还和企业一起商量如何做好信息化建设。因此,行业信息化知识库必须依靠企业和行业用户共同努力才可以成功建成和实施。

成果几多?

2005年,北京市科委在全国率先设立了重点行业信息化知识库重大科技项目(迄今为止国家和其它省市还没有启动类似的项目),一年多来,在全面提升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的主题引领下,项目建设已初见成效。

2007年2月1日,北京市科委在“行业信息化知识库建设高峰论坛”上通报了重点行业信息化知识库建设现状,并公布了《行业信息化知识库项目总体设计书》、《行业信息化知识库系统建设规范指南》等系列研究成果。

其中,《行业信息化知识库项目总体设计书》主要研究了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来创建行业知识库的行业分类标准,创建了行业信息化知识库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对行业进行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该设计计划书还基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算法、数据,对行业进行了综合排名,为行业知识库的行业规划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

《行业信息化知识库系统建设规范指南》(第一版)主要从行业信息化知识库系统的定义、概述、建设规范总体要求、相关术语,行业信息化知识库系统体系结构、建设过程、应用场景,系统建设重点标准需求分析、规范框架和系统建设标准化工作规章等方面给出整体性描述,以指导行业信息化知识库系统的建设,为各行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范例。这是第一个效果。

第二个效果是通过行业知识库项目,引入具有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14项,形成了22项企业自主的行业知识产权产品(包括在申请的),提高了企业面向行业的支撑能力,逐步地形成了咨询能力,并与北京市科委推进的SOA战略模型结合起来,和北京市科委的思路结合起来,形成了通用体系的构建,建立起整体软件服务体系。

第三个效果是试点企业获得定单的能力和执行能力有较大提高。

比如中科软,专门做行业知识库的精英已经增长到30人,企业借助行业信息化知识库和人保集团等公司建立了非常好的合作关系。另外几家行业信息化知识库试点企业团队规模也逐步扩大到50左右。

第四个效果是企业的业务增长有很大的突破。中科软通过行业信息化知识库拓展了10余家新客户,从2005年11月到2006年10月底这一年间,共实现保险类销售收入约1.77亿元,其中系统集成约1.12亿元,软件开发和服务约6900万元。销售收入同比增加了约20%,其中软件和服务增长较快,大约增长了44%左右。在软件与服务中,咨询服务的比例大概占到了40%左右。

神州数码2006年在战略物资行业知识库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先后中标了金宏石油安全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广东省储备粮管理信息系统等行业重点项目,2006年比2005年同期咨询服务类收入增长幅度达37%,软件开发和服务类收入增长超过20%。

华迪公司也通过行业知识库项目,在2005年中期至2006年四季度前形成有价咨询合同额近600万元,通过知识库项目梳理原有系统形成相关咨询服务,至目前合同额度达150万元。

第五个效果就是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行业知识库的最初级的一个体系结构。目前,在北京市科委的五个试点企业的支撑下已经建了五个行业的信息化知识库。

总的来说,行业知识库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此领域的信息化技术空白,提高了基于行业标准和业务模型的行业信息化通用性和可扩展性,为减少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另外,知识库从应用上也为促进行业的专业分工和结构优化、提升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及运行效率,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支持,将有助于推动行业信息化应用的腾飞。

子落何处?

行业信息化知识库下一步怎么走呢?今年,要进一步推广行业知识库的计划,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

第一是要拓展行业信息化知识库覆盖的行业范围。

通过招投标手段,本年度落实15家左右企业进入行业信息化知识库的建设工作,在《行业信息化知识库总体设计书》中有对未来五年行业的一个总体规划,这是北京市科委的优先顺序,企业也可以自己提出来做那个行业,自己在哪个行业上已经做到一定的基础,认为它在当前的软件市场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潜力非常大,可以向北京市科委提出来。

第二是要基于已的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真正落实相应的建设体系、管理体系、评估体系及认证体系等具体工作,并依据行业实践来完善、更新和细化具体内容。

第三就是要推进行业知识库的共享,这是一个多层次的共享。

举办行业信息化知识库高峰论坛的目的,就是希望将这些理念和更多人一起分享,这只是一种最低层次的、最简单的共享。以后将会定期组建不同形式的行业信息化知识库论坛,每个企业都可以参与,一起分享、交流行业知识库,以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就是要解决那些软件企业承担行业信息化知识库的建设。

大概在今年3、4月份,北京市科委将开始对行业信息化知识库进行招标。进行行业信息化知识库建设必须依托行业领域的龙头企业,所以投标企业必须是龙头企业,他们应该是在某个行业内排名靠前,具有一定的行业经验和行业业务知识,并能够影响用户的软件企业。

上一篇:敏捷团队建设 下一篇:M2M网络新生活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