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职业学校新编《英语》教材教法介绍

时间:2022-10-07 01:35:46

江苏省职业学校新编《英语》教材教法介绍

【摘 要】正确地理解教材有利于从宏观和微观多个维度认识教材,特别是认识教材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更新教学观、教材观,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丰富和补充教学内容;有利于认识教师和教材的关系。教师不应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是教材的积极开发者,教师应该积极开放地研究教材教法,并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教材。

【关键词】新版《英语》 解读 使用建议

为满足江苏职业教育率先创新发展,满足广大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共同编写了全新的职业学校语数外三门文化基础课教材。众所周知,正确地理解教材有利于我们从宏观和微观多个维度认识教材,特别是认识教材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我们更新教学观、教材观,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丰富和补充教学内容;有利于我们认识教师和教材的关系。因为,教师不应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应该是教材的积极开发者,教师应该积极开放地研究教材教法,并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教材。本文将对江苏省职业学校新版《英语》教材教法予以解读,探索该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编写思路和教材教法的使用建议。

一、编写背景和指导思想

从2010年春季开始,江苏省教科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英语教材课题组分别在全省13个大市就原有英语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调查发现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内容太难。教材的学科体系特征显著,词汇量过大,部分选词过偏,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二是编写体例传统。教材决定教法,传统的教材决定了教师教法的刻板性,因教材操作性不强,且以阅读技能的训练为主,许多教师仍然采用机械的操练方式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课堂教学沉闷;三是编制标准不一。与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及教育部关于中职文化课的任务要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材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脱钩,应用性不强,没有体现教材的职业特色,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为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妥善解决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努力提高中职及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课题组启动了新英语教材的编写工作。

新英语教材首先明确了统领教材编写的纲领性文件,分别是教育部2009年1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和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12月颁布的《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根据文件要求并结合江苏省职业学校学生特点,课题组明确了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首先,作为一套职业学校学生使用的文化课教材,必须坚持职业教育特色,坚持设计导向的职教思想,促进学生发展;其次,要明确本套教材的职业课程定位,坚持职业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彰显职教英语特色;第三,要尽量淡化英语“学科本位”,遵循中职英语教学客观规律。因此,本套英语教材的设计思路是:以“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架构课程体系,以学生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题内容”为载体,按照“环境拓展”的原则组织内容,按照教学导入、听说、读写教学和语言应用链接过程设计教学,并通过语言运用活动评价和巩固单元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效果,在鲜活的情境中落实“做中学”的人本教育思想。

二、教材体例和设计方案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最初设计教材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其中,基础模块侧重于学生的基本语言文化素养,是必学内容;职业模块侧重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学生在工科和服务类中限选一类;拓展模块侧重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主要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之所以实施模块化的分层次教学,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大部分职业学校就业班的培养目标是工作就业,只有少量学生选择参加对口单招考试进一步深造,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制定大纲和教材,势必造成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学生的差异,不利于满足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学习的需要。

然而,在实际编写过程中,编写组发现这一安排的诸多问题:首先是各模块之间的衔接很难做到平稳;其次,作为职业学校使用的文化课教材,职业性应该贯穿全套教材,而不仅仅在某一两册教材中集中体现;三是工科与服务类之间内容的界定模糊,客观上造成学校选择教材时无所适从。因此,经过慎重考虑和广泛调研,并结合江苏省教育厅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最新指导意见,编写组明确了新英语教材采取一贯制的编写体例,确保三年制中职学生完成5个学期、五年制高职学生完成9个学期的英语基础课学习需要。

编写职业学校学生英语教材首先确定的是其学科特点,即英语语言教学的特点,同时考虑“职业性”的特点。编写组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内容选择的标准,设计两条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主线,内在地规定每个单元的板块设计和题型设计。第一条主线是单元板块及题型符合英语学科教学规律,是明线,实现显性英语学科的课程目标,实现英语语言知识内容体系的学习和掌握。第二条主线是暗线,隐性课程目标,即单元板块的内容目标是逐级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中职英语课程体系下每个单元目标设计同时蕴含显性和隐性目标,即语言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每个单元的两个子目标都应同时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因此,单元子目标的实现表现在内容和活动的选择,有利于中职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形成及职业素养的切合和共存。这一点内在地规定了单元目标下每一个板块所要达成的目标都要围绕这两个基本要素。总体而言,职业素养的逐渐达成主要是内容的选择和符合学生认知的安排,语言知识的学习主要靠遵循语言教学规律的设计得以实现。而职业能力的形成则以符合职校学生生活和职业发展内容的“浸染”慢慢“育成”。

三、教材结构和理念特色

新版职业学校英语系列教材由学生用书、学习指导用书、教师用书、综合拓展教程、在线资源以及多媒体课件等组成。每册各设计8~10个单元,各分册建议安排64~72学时。

新教材在处理单元内部板块结构上遵循以下规律:

(一)贯彻目标分类原则

每单元设置两个学习子目标,两个学习子目标服务于课程体系下的单元总目标和主题限制。两个目标中第一个子目标与第二个在内容上相互补充,排序上是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递进关系,基本符合从物理距离到观念距离的序化规律。同时,每一个板块都有一个更低一级的子目标群,共同实现单元目标达成。

(二)按照语言教学规律安排单元结构

分别设置导入-听说-读写-语言技能-语言综合应用-拓展-评价等板块,依次排开。“导入”板块开篇,以激活学生的认知图式为目标,设计形式多样。“听说”开始切入主题内容新知识,包括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和语言知识、技能的内容。阅读和写作能力组合在一起设计。“语言技能”的内容设置遵循实用够用原则,嵌入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系统知识。“语言综合应用”板块旨在全面实现本单元知识的活化,培养活学活用的能力。“拓展”板块旨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基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评价”板块简要回顾本单元知识点。

(三)贯彻活动教学教育理念

以层层搭架子的设计思路,螺旋式推进新知识的学习。新教材从2011年秋季起率先在江苏省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使用。2012年秋又进一步推广到全省的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经过近两年的熟悉和培训,广大教师认可了新教材在编排体例上的创新及全新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据一线教师反馈,新教材中加入的大量图片、音频、视频,结合纸质和在线资源,更好地调动了职业学校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新教材将“输入”与“输出”并重,更好地照顾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机会。此外,新教材中的单元任务、小组讨论、课堂汇报等互动式教学,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新教材还预留大量接口,让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和社会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从而弥补了传统纸质教材的不足,提高了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关注度。

四、教材教法与使用建议

教材编写的背后无疑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支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建议溯源于《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课程标准》对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活动类型统一的教学期待,如:项目任务教学、仿真情景教学、网络教学、实地教学、自主合作学习等。诚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教无定法,教必有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方法中并无统领一切的“必杀技(master approach)”,方法之间也没有高低之分,其价值取舍的关键在于某种方法的选择在英语教学的彼时彼刻是否适合(appropriate)、有效(effective)。对此,我们简单地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总体了解英语学科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method)或流派(approach)

人文科学研究中最为纠结并难以定论的就是对概念的界定。在此我们姑且将method和approach均称之为方法。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总体了解近代英语主流教学方法的历史沿革与变迁,并以此启迪和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PPP程序教学法(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交际法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Instruction)、对话学习法等英语经典教学法的基本用法。

(二)重点掌握任务型教学 (Task-based Learning/Instruction)和情景教学(Situational Teaching)(交际法教学的重要分支)

毋庸置疑,这两种方法和本书编写中坚持的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相一致的理念契合,并和当今世界公认的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的英语教学思想高度一致,因此必须重点掌握运用。

(三)努力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后的混合教学(Blending Teaching)

信息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20世纪90年代以来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因其丰富的信息资源、超时空分享特征和卓越的交互性颠覆了传统教学方式,但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传统校园的人文氛围等优势并非前者所能取代。因此,综合这两者优势的B-Learning混合式或结合式学习,即对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研究迫在眉睫。

在言及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指出方法并非万能。事实上,我们做事情的方式甚至不取决于方法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为何这样而非那样教学的理由,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我们的学生是谁,我们的教学环境怎样。我们需要分析这些元素特点,然后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教学环境、教学程序、教学技术。在任何水平的教学和教学的任何阶段,我们都应该清晰地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就教育的目的而言,教学方法不应该成为教师决策的重点,对教育者而言,教室里的生命质量远比教学的效率重要。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英]杰里米・哈默.王蔷等译.英语教学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上一篇: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与局限 下一篇:职教“小课题研究”的“五个不等式”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