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永明:女性诗歌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自由

时间:2022-10-07 12:47:19

翟永明:女性诗歌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自由

1984年,翟永明发表了自己的抒情组诗《女人》,立即以奇诡的语言与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惊了中国文坛。在翟永明的诗歌中,性别和女性意识是伴随她写作的一条重要线索。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女性诗歌也以独立的姿态形成了先锋诗歌的又一条线索。翟永明无疑是中国当代女性诗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颗明星。

在翟永明看来,中国80年代以来的女性地位在退步,女性诗歌的自由创作也受到了限制。“经济改革开放之后人对物质的欲望追求更多,对精神追求就少很多,过去一些比较糟糕的价值观又回来了。现在性别歧视也比80年代更严重。”而文学本身“已经都到了一个边缘的位置,最核心的是图像,这个状态只会越来越厉害,不会走回头路”。面对诗歌的现状,翟永明承认自己有些悲观,但诗歌的小众化是一个国际趋势,“外国诗人有的时候到中国来参加诗歌活动,中国每次参加活动的年轻人那么多,他们都要吓一大跳。我去了国外参加一些诗歌活动以后,才感觉到中国真的是个诗歌大国,它有诗歌传统”。这也是中国当代诗歌的乐观之处。

上世纪80年代想要寻找一点精神生活,那就是阅读。

我在上大学期间接触的还是西方的古典文学,大学毕业以后开始接触西方现代文学。当时我们那个年代也不太容易找到那些书。要到我大学毕业以后,新华书店开始可以卖一些古典的、50年代他们有翻译的那些世界名著,属于重印,但在1981到1984年之间,那会儿基本上没有现代文学。所以一般都是通过朋友之间传阅,有一些是手抄,有些是朋友的书借来看,当时接触的西方现代诗歌基本上是手抄的。我现在还保留了两本过去手抄的诗歌,因为朋友借给你看,但人家要拿回去,所以你自己把它抄下来 。

那时候写诗的朋友在一块聚还是比较多的。如果外地来了一个诗人,大家就把成都的诗人都叫到一起,大家一块认识一下,这是当时的一个状态。那时我们谈论的话题也非常严肃,大家在一起就是谈论文学,诗歌写作,当然有的时候也会涉及到电影和别的艺术。

有一个说上世纪80年代的段子,说那时候拿一本书或一个砖头在街上随便一砸,就能砸中一个诗人,为什么呢?

上世纪80年代(的状况)你们年轻人都无法想象。那个时候我们整体上思想也比较匮乏,精神生活也很匮乏,读书是最大的欲望。电影很少,进口电影基本上没有,所以人们基本没有什么娱乐。人对精神的渴求是远远大于今天的。

因为在这之前有十年的,是一个精神生活的一个空白,你连书都没的看。当时我在上大学,给我印象还很深。结束各个出版社开始出版世界文学名著,在新华书店卖世界名著的时候是排长队啊,你们都不能想象,完全是蜿蜒曲折的一个长队,大家早上很早就去排,我们班同学全去排队了,喜欢文学的人也都去。

我就是在那种情况下第一次买到文学著作,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东借西借,拿到的都是已经翻得很烂的书。要知道那些出版的书曾经都属于文科学生之间偷偷看的禁。那个时候的年轻人跟现在不一样,没有那么多选择,如果你想要寻找一点精神生活,那就是阅读,包括诗歌。

与上世纪80年代比,今天女性在中国的地位退步了很多

1986年,我被邀请去参加《诗刊》社举办的青春诗会,那时候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诗刊》社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一个诗歌刊物而且是国家级的,很不容易能在上面发表,另外就是说当时你选择发表的途径也很少,不像现在的诗人或者是作家可以自我表达,在网上发表。那时如果是能够在《诗刊》发表东西,就算对你的写作是一个很大的肯定。

我当时发表了一组诗叫《女人》,性别身份在你的创作里是不是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事,《女人》当时也是我在对性别问题的思考上最重要的作品。

中国的女性诗歌在上世纪80年代其实是一个比较繁荣的状态,因为那个时候很多女性写诗,她们参与写作,并且在整个写作中形成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她们能够自由表达,而且能够表达得很充分。

但是随着90年代到来,经济改革开放之后,整个诗歌都被推到一个边缘的状态,另外可能女性她在这个社会中担任的角色更多,比如说她有可能也是母亲,她有可能也在婚姻中,在那样一个状况下,女性诗歌就不像80年代那样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80年代那些女诗人,她在90年代可能就到了一个关口,有点像普拉斯表现出来的家庭或工作的矛盾,又遇上更大的环境里对诗歌的排斥,很多人就没再写作了。

经济改革开放之后人对物质的欲望追求更多,对精神追求就少很多,过去一些比较糟糕的价值观又回来了。比如说在80年代,绝对不会有人说女孩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个价值观在80年代是不可能有的,或者大家都会比较唾弃。女性都应该独立,这是我们追求的。

当时女性在80年代也受西方思潮影响。现在性别歧视也比80年代更严重,因为80年代不可能说你找工作要看你的身高,要看你的外表。这种退步导致女性自身也发生很大的改变,有很多女性她认同这样一种价值观,这是来自整个社会的压力。

实际上那一套价值观是男性规定的,但她们不会觉得这样不好。这个跟80年代是特别不同的。为什么大家要说到80年代,是因为80年代,它有一个理想主义的价值观,跟今天是不一样的。

我们这一代的女诗人里有很多没再写作。但是在我们这一代人之后,又有新的女性诗人开始出现,而且有很多是很优秀的。尤其是最近几年,还有90年代的女诗人出现。她们当然更是女性写作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90年代的时候所有出版社都不会出版诗集,他们只出版赚钱的书。当时也有很多私人出版社,他们也把出版当成一个比较赚钱的事情,所以不会有人来出版诗集。像诗歌刊物,这些就根本没有人去读,人们也不去读诗也不读文学作品,可能后来读一点畅销小说。在那样的一种环境下,发表诗歌就更困难了。没有地方发表诗歌,也没有地方出版诗集。我应该是九四还是九五年出过一本诗集,后来就没有出版,因为也没有人读,出版社也就不出。

80年代也是一个很压抑的年代,它有复杂的一面。但是那可能反而会给内心带来一种张力。到了90年代后面,我觉得这个社会上的变化越来越大,越来越难把握。那么我觉得我们的写作,如果还是沉浸在内心里的80年代那一套,它就跟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关系了。

我们80年代的写作,虽然说它更是一种内心的表达,但实际上和我们所处的那个时代还是有关系的,实际上呼应了那个时代的趋势。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就很复杂,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你不是你身处这个时代之中来观察这个时代,那你根本就是完全对这个时代是没有任何的判断,那你写出来的东西也不可能去触动别人。

最近的出版情况是好转了。跟90年代比较起来,现在很多出版社都愿意出诗歌。但是他们还是要从商业方面考虑,比如这个诗歌能不能赚钱,还有想各种办法,怎么样能够卖得更多。我觉得这个都无可非议,但诗歌的传播和诗歌的出版还是有一些很大的问题,比如诗歌出版可能对年轻人,对新人的推动不够,因为有风险。

还有就是中国诗集出版的一个习惯,出版社老是喜欢编一个诗人的选本,编选本的弊病就是最终出的诗集都一模一样。国外诗集出版会对诗人一个时期或者一个主题的诗歌进行结集出版,我是比较喜欢这样。

上一篇: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下一篇:试论学生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