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师、家长与学生的非正式三方会谈

时间:2022-10-07 12:21:40

一个老师、家长与学生的非正式三方会谈

・现在的教育,如果都是在这样千方百计地保护着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孩子们经受不了挫折和打击,最后是不是就成了一个废人?

・大人是不是把孩子的学习看得太重要,然后就没有设身处地去考虑孩子的爱好?

・作为学生来讲,是不是付出多少就能收获多少了?

编语

这篇访谈是我们的记者为制作这期专辑而做的一个采访。采访的对象是北京一示范高中的特二级地理老师及她的学生。我们的记者因亦身兼家长之职,就自觉地在这场非正式三方会谈中充当了家长的角色。

老师未必典型・学生未必出众,他们在文中所谈的观点亦仅仅代表了他们自己,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并不可知,因而。他们具体叫什么名字、在哪个学校并不重要。重要的仅是文中观点与故事的真诚与真实。

我们想,通过这样一篇甚至连连贯都说不上的访谈,看看是否能触动您的内心。引起你的共鸣?不管您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希望您都能从中有所感悟,并对现有的这些社会现象有所反思。

收获与付出

家长:记得有次看《锵锵三人行》,窦文涛在节目里说,“中国10年。美国100年”。近些年中国的高速发展,使我们差不多在1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西方国家需要100年才能走完的社会变革之路。整个社会经济形势的迅速变化。有时使得年纪相差仅仅几岁的人之间,就会在对事物的认识上产生巨大的差异。您每天都在与孩子们打交道,是不是对这一点感触更深一些?

老师:确实是这样,由于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于同样的一件事情。人的思维模式就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说,在我们成长的20世纪70年代。宣扬的主旋律是“大公无私”。不计报酬的义务劳动虽不是天天都有,至少可以让你习以为常。但现在的孩子们却讲求一分耕耘就要有一分的收获。付出一定要与收获成正比。打个比方。我是地理老师,像地理这种课程,知识点很多、很碎。因而它并不是强背出来的,只要认真读书,理解了,考试就没问题。可孩子们却担心耕耘太多而收获不如想象的好,因此,希望老师能够帮他们划书。就我自己而论。实在不认为一个高中的老师还需要领着学生划书。

学生:作为学生来讲,当然是想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了。如果万一自己归纳的知识点有遗漏或是整理出来得太多,就都会觉得自己付出的比收获的少,当然就不愿意了。所以,对于像地理这样对于理科生来讲并不非常重要的科目,我们当然希望老师能划重点。

老师:仅划书还好,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更极端的例子。在上学期,我还做班主任的时候,一个平时学习很好的孩子却突然不肯来上学了,我打了两次电话才问清楚情况。原来这孩子在头天的物理统练中没有考好,只考了70分不到。他认为,自己是班级里数理化知识最渊博的一个,做题最多,知道的事儿也最多。可付出这么多,却没有足够的回报,所以就不去上学了。对于大人来讲,就会觉得这有些不可理喻,可孩子偏偏就是这样想的。我就劝他,付出很多而没有回报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太频繁了,有时候,别说回报。还经常付出很多反而落埋怨。不说学习,仅子女与父母之间就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你在这个领域里付出的辛苦确实很多,成绩也不错,但有的时候成绩不好,并不是就否定了你的付出。

情感与理性

老师:这学期我接了一个高三新班,让我在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上,有了很多新的认识。我接的是一个文科班,原地理老师已经教了他们一年,师生之间感情很深,突然间换了新老师,许多学生一下子都不适应。关于不适应,我之前也想过,但只是从讲课方式上去考虑过,没想到会遭遇到情感上的轰击。

上第一堂课。我叫我的科代表起来回答问题,她站起来却并不回答。我就问她:“你为什么不说呀”,答:“我就是不想说。”这样的情况是在我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第一次遇到,当时都反应不过来说什么才好,就只好先让她坐下。然后我又接着讲课,讲的是太阳活动,讲课中我就问:“太阳活动一般会结合什么热点问题出题呢?”“日食”,一个同学和其他几个同学一起回答了,我就顺便表扬了一下,“刘山(虚拟)同学说得很棒,就是能与日食一起结合出题”,结果他当时就在底下给了我一句,“我没说”。我尴尬极了,都不知道该怎样圆下去,就说“没说就没说吧”。为不与同学们上课起冲突,我只好步步为营地退。

课后我问我的课代表:“这样简单的问题,你不回答,是觉得这个问题没有意义,还是不想回答问题?”我也很冲动,一下子问了很多。结果,她瞥了我一眼,说“哪有这么复杂?”然后我又问她:“为什么你的假期作业都没交?”“我没时间写”。口气比我还横。我长吐一口气,跟她说:“这样吧,这个周末你回家,能写多少就写多少,争取在第一次统练之前把假期作业写完,因为考试要考。”

周末的时候,我给她打了一个电话,没接;然后我就给她发一个短信,问她“作业做了吗。有什么问题吗”,没回。但周一上学时交作业了。

这件事让我很郁闷,郁闷得不得了。我就想,我刚开始上课,她们还不了解我的业务水平,因而,同学不接受我,不是我教得好不好的问题,是纯情感问题。要想解决问题,就得打开情感。于是,我就给他们班邮箱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一下我最近心里的郁闷和感情,结果,他们班长,也就是我的课代表第一时间就给我发了一条短信,内容大概是说:我们确实不太适应你讲课的风格和解题的思路,高三了,我们也很着急,都担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我是一个很感性的学生,与原来的老师感情特别深。我也不希望我们在情绪上的变化影响学习,看了你写的信,我心里很不舒服,我是班长,对上课不回答您的问题表示道歉,您打电话。我静音了没听见。短信没回是因为手机欠费,后来我也没解释,但我想交作业了,您就了解了。我也希望能够尽快适应您的讲课。我是班长,我也希望能架起学生与您之间沟通的桥梁。最后说,如果您有空的时候,我找您聊天。她既然这样表态了,我就赶紧回了一条短信:“谢谢你。我只有两个行为,一、教会你们地理,二、成为你们的朋友。”她回:“老师,一定会的。”

从那以后,我们之间的交流就顺畅多了。

根据这件事,我就想,感情真是一步一步的发展过程。孩子们没有那么多的经历。遇到事情后就会感性地凭着感情去做,可大人已经走过了孩子的路。遇到问题会理性地去思考,会用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得失来判断这件事该还是不该。等孩子长成了大人,他也会总结,我那个时候哪样做是错的,哪样是对的,然后可能又回过头去指导他自己的子女,人就是这样的。因而,我就在想,代沟是怎么产生的?情感怎么才能融合?这之中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大人,在于所谓的大人想不想理解孩子,如果你想,就不会有代沟,如果你不想,就一定会存在代沟。

学生:这种情况确实常常出现,只不过是这女孩的行为过激了一点,女孩子嘛,大多更任性一点。学校更换老师是常有的事情,比如说我们这学期也换了数学老师,新老师经验很丰富,但讲课却很单调沉闷,没有一点激情,有时恨不得冲上台去告诉他这个应该这样这样讲,可这终究也不过是想想的事情。一位老师长期形成的讲课习惯是很不容易改变的,换老师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自己

慢慢去适应,实在适应不了,睡觉好了。

自尊沙堡

家长:前几天听到了一个真实的事件,一个朋友14岁的女儿,由于早恋,被一向不太批评她的父母说了几句重话,就一言不发地从楼上跳了下去,她可怜的父母直到孩子已经没了气息都没从中反应过来。对这样一件事,我就不明白,现在的小孩就将自己的生命看得这么不重要吗?

老师:是呀,你觉得以这种失去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是什么呀?她跳下去为什么?是为了反抗,还是表示自己的坚决?

学生:我觉得就是冲动。当时什么都没想,她当时可能把那件事情看得太重要了,虽然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件事情就会不再重要。但她当时会觉得父母的行为不可理喻,自己如此珍惜的东西父母居然反对,她并不是反抗,也不是表示坚决,就是当时将这件事情看得太重,绝望了。

老师:现在的孩子,情感上非常脆弱,受不了一点打击。而孩子们的这种脆弱又弄得家长和老师更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很多事情不敢去碰,而这就导致了孩子们更加脆弱。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老师也都是性情中人,并不都会三思而后言,话出口的时候可能考虑得也并不全面,很多时候就是即兴地或随性地就说了一些话,然后孩子就一下子离家出走了。或者一下子接受不了,不来上学了。那么这个老师以后就一定会有心理负担,很多事情。可管可不管的,那他就会放弃了。可如果大家都这样的话,对孩子的发展没什么好处。现在的孩子,就像常处于一个无菌的真空环境里,整个机体慢慢变得没有任何抵抗力,稍有一点细菌侵入身体就受不了。所以,我觉得孩子有时候需要经历一点挫伤,需要有人用语言去挫伤他、打击他,需要把他扔到一个有菌的环境里,看他能不能免疫?当然。这个过程大人一定要进行监控,一旦发现免疫失败就要及时捞回来,不能随其自然淘汰。

学生:我觉得一个学生,如果能在这样一个学校上学,如果还是实验班的话,那在北京市也算是很厉害的了,自我意识一定很强。再加上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一个个自尊心都特别强,他会觉得你说我,打击了我的自尊心,即使你说得对,他也知道你说得对,但是仍会觉得自尊心受污辱了,感到特别难以接受,就跟你闹翻了。

老师:自尊心在他们看来确实非常重要。所以现在很多老师,我认为有责任感的老师,特别好的老师,他们会去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求,会先培养出一个土壤,然后把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植入进去。比如这个学生爱玩,那就跟他玩。跟他成为朋友,得到了他的认同,然后慢慢地、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思想去植入到他的头脑里面。当然,这是特别认真、有责任感的老师。他没有放弃,认真地去寻找办法;还有一类老师,我用我的方法教育你,你不接受,而且你还逆反,那脆就放弃了,这多省事,既没有矛盾,也没有冲突;还有一种就是像我这种,特要负责,特想弄好,但找不到方法,或者不愿付出培植土壤的精力和辛苦,就想把苗种进去。强种,自然种不进去,这面刚去,那面就又鼓出来了,矛盾冲突不可避免,他也不快乐我也不快乐,有时自己都想放弃。但是,后来我又想,即使是强种,只要你坚持,孩子们的抵抗力也不会很久,早晚会有影响,会有痕迹会种下去。所以,我有一个观念,教育是慢功夫。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功夫,就包括孩子的转变也都是在一个瞬间。当你不停地植入、不停地植入,某一天就一下子植进去了,他接受了。

学生:对于此。教了我们初中三年的班主任老师有一个比喻,我们都觉得特别恰当,还会写在作文里。她说:我们就像一块顽石,老师要拿热情来烘培你们,慢慢地,你们身上就会出现裂纹,直到最后崩溃。

老师:确实,现在的文化太多元化了。孩子的观念也太多元化了。所以,现在当老师和家长都特别难。老师如果为了自己工作的落实和方便。就一定要去考虑学生的感受,去考虑他的自尊心,去委婉地说话。比如说,我刚接了一个新班,下课时一个学生在擦黑板,我就问她,“你叫什么名字”,“不告诉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你上课会提问我”,“我上课不提问你,我就告诉我吧,告诉我吧”,结果大功告成。现在的老师不仅要会哄孩子,还要会耍赖,要用孩子与孩子交往的那种方式去与他们交往。跟他们套东西。可另一方面,我又想,现在的教育,如果都是在这样千方百计地保护着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孩子们经受不了挫折和打击,最后这个人就是一个废人。

家长:所以,我也经常想,对于现在的小孩来讲,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弱,即使上了清华北大,遇到点芝麻大的事情,一样去自杀。

老师:现在的教育,家庭和学校应该有一个共识,学生的教育一定是要三位一体的。一定要联手,如果你在家里是捧着的,到了学校就希望老师能够严格教育,那肯定不行,可如果学校、家庭都捧着。那么到了社会还有没有人捧着?如果到了社会没人捧了。那就肯定是碎了。

规则与个性

家长:我们从小的时候起,就被灌输要听家长和老师的话,但现在的孩子,个性都很强,再像过去要求我们那样要求他们肯定不现实。

老师:从教育法的角度来说,师生是平等的,所以,没有谁的话是绝对要听的,听不听谁的话得看有没有道理。

学生:我的意见是,对于父母或者老师的话,原来的你们是无条件地执行,现在的小孩会想,你说的话有没有道理,这样做是对你有用多还是对我有用多?

老师:就是说你得认同是吧?如果你觉得老师的话是有理的。那你就会去办;如果你不认同的话,那你就不会去听?但是,有的时候,这件事虽然你不认同。但事情确实是对的,只是你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我们都不是活在一个真空世界里,社会有社会的行为法则,当学生有当学生的规范。有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这些规范对你形成了一种束缚,就会找一些歪理不想去遵循,那样也是不对的。一个几千人的学校,如果学生都不按学校的规矩行事,各自形成一个小团体去活动,那学校的活动如何去展开?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很快乐了,却给组织活动的老师、班委造成了困扰,所以。有规则还是要遵守,你的快乐不能造成别人的困扰。

人需要感性,但有的时候思考问题要更加理性,要多考虑一下这样做的后果,仅为了一时的快乐而造成很大麻烦,也不值当。

学生:关于这件事,学生也会有自己的思考,比如说有一些事情孩子也知道应该怎样做,比如说上学不能迟到、课间不能逃操等等,可他认为有些事情可能比学校的规则对他自己来讲还要重要,所以,他就会选择不去遵循。对于这样的一些事情,老师可能会觉得这个学生大逆不道。但同学之间却不会在意这个,同学之间关心的只是这个人是不是足够好。对人是不是友善,至于他是否遵守纪律等等,那都是他自己的事情。现在的孩子并不会像以前那样,总是以父母或老师的道德准绳作为自己的道德准绳,他们会加入自己的思考。只要同学之间关系足够的好,而他的行为又不会对你造成妨碍,自然就不会去在意。

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有地域因素。去年,我刚从东北调到北京的时候就特别不适应,因为我们那里

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事关自我满足的要求、需求或者自信,相对来讲比较听话。在我做班主任的这一年,我很难过,因为我要求他们做到的,他们都没做到。

学生:我们觉得你的有些方法不现实。比如你的小组制度,你想要层层管理,一层管着一层,比如说,一个同学上课说话,周围的人都去谴责他。我们觉得这根本不可能,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放学后各回各家,同学们之间的相处本就已经不是很多了,没有人愿意为执行老师的要求而去破坏同学们之间的关系。

老师:这怎么是为了老师。不是为了你们上课的安静吗?

学生:没有人这样大义的。他可能会觉得同学之间的关系更重要一点,哪里有学生管学生的?

老师:我一直觉得学生应该有正义感并且懂得道理,遇到不对的事情,周围的同学尤其是班委就应该去提醒一下,没想到并不是我设想的那样。你可以有个性,但个性应该体现在你的爱好上。现在的孩子不听话,并不是觉得老师说得不对,而就是逆反。比如说。都知道上课不应该玩手机。可就是还有人玩,没收了仍然玩。

学生:不听话是因为他觉得有些事情更重要,听老师话了,那就不合群了,你知道吗?因为大家都这样,你只有这样,才能与大家融为一体。

老师:这事很可怕,你不觉得吗?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觉得个性是在规则下面的个性,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在东北。个性突出还只是个现象,整体的氛围还是规矩的,不会形成气候。但在北京。由于普遍的社会环境原因。大多数学生都是充满个性的,如果哪个孩子中规中矩,那就要被淘汰。就被时代的潮流给甩了,所以,内心里即使想规规矩矩,也隐藏了,变得个性起来。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就会给老师的工作带来更多的困扰。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你去直截了当地跟他说。他并不会接受,好点的表面答应,实际上阳奉阴违,差一点的,就是不理你。所以呢,现在的老师就必须被迫地改变教育方式,采用“拉拢腐蚀”之法,就是用学生能够接受并愿意听的方式,必要时还要跟他们打成一片,然后在一点点地渗透你的思想。

选择性做作业

家长: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有一个问题我一直也很犹豫,不知道对不对,那就是有关选择性做作业的问题。作为一个学生。是否可以选择性地做作业?

老师:不能,学生就是应该做作业。

学生:我觉得没那么严格。如果不选择性地做作业,认真地将每门课的作业都做完了。政治、地理、历史、英语报纸、语文练习册等等。那就真得每天都做到晚11点了。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每天都要做作业做到11点,她的母亲很不理解。经常想,为什么别的孩子都不用做那么长时间的作业,是由于自己的孩子笨而学习效率低吗?其实不是,其他人的高效其实是在忽视或部分忽视了自己认为不重要的科目作业后达到的,那个同学每门作业都是很认真地做,当然就慢了。

老师:关于作业的事我也经常想。我做班主任的时候,也特别心疼孩子们,从地理作业来说,并没有留很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正在给他们减负。但是老师留作业怎样留,这是一个学问,现在的学校,高考压力很大,尤其是一所名校,它越有名,它的高考压力就越大。高三的老师每一位都很紧张,如果学生不问问题。我都得主动去约,将学生叫过来问。在这种情况下,那就是你题做得越多,积累就越厚,成绩就可能越好,所以,老师留的作业量也就越来越大,孩子们如果将所有的这些作业都写完。那也就真的很难为他们了。所以,我认为老师留作业应该分级别,第一类是不论你有没有时间,每个学生都必须做的;如果你对地理要求高一点。你的时间也充裕一点,那就再去做第二层次的作业;如果你想在地理上拿到很好的分数。你的时间也还有,那就去做第三层次。当然。现在的老师没有这样留作业的。

所以说,孩子们选择性地做作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没有太大的弊端。但是。前提是这个孩子必须是一个头脑很清楚的孩子,明白你所选择的是不是你真正需要的,而不是只为了偷懒而少做点作业。

爱好与学业

老师:我是一名教师,但同时也是一个家长。有着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女儿。不仅我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代沟。在与女儿之间同样如此,尤其在爱好与学业的问题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说实话,我认为女儿的学业并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那样好,可她却在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浪费了大把的时间。因而,每当她问我:“妈妈,你觉得这个歌好不好听”或“这件衣服漂不漂亮。我的头发这样梳好不好?”等问题时,实际上,以我的欣赏角度与她探讨一下歌曲也没什么,但我不想再引导她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做出很是强硬的回答,如“我不喜欢音乐,不要跟我探讨歌曲,这个时间你赶快去看书”或“我在这方面没什么想法,你不要跟我说。”所以,她跟我很无语。

学生:老师,我觉得,如果一个小孩找到了一个她非常喜欢的歌曲或衣服、发型等等,她心里是非常高兴的,因而,她很想将她的快乐心情拿来与您分享,结果您却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喜欢,这样会耽误学习”,那她就会感觉到快乐的心情一下子掉进了冰窖里,就会非常反感。

家长:您这样直截了当地泼冷水,达到了预期效果吗?

老师:没有,所以。我也一直在反思这件事情。

学生:孩子其实特别反感家长这样做的,比如说,我遇到我非常喜欢的歌曲、剧目或者是电影、动漫等等,就非常希望我妈妈能与我一起来分享,可如果我得到的答案经常是:“我没时间,我要工作。哪怕她的工作并没有那样急。”她一这么说,我就知道了,是她没兴趣、不想看,然后我就不理她了,久而久之也就不再想着去与您分享了,再有好玩的事情就都不会再与她交流;可如果您这个时候与她分享了,她的感觉就会非常好,那她下次还会拿她觉得有兴趣的事情来与你分享,这样你们之间自然会更加了解。例如,我有一些有趣的事常拿来与我妈分享。她看完会与我交流一下意见,这样我就会再跟她说,以后也就会与她交流更多的东西,然后也会跟她说我班的同学怎样、老师怎样,那样她就会知道我们班很多同学的事情,知道我班级的情况、知道我的老师,然后交流就会更多,一旦出现问题也就更容易解决。

老师:我泼冷水的原因是因为她每天都不离开耳机。走路时听、吃饭时听,甚至写作业时也在听,一直都在听。我觉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在这方面投入过多,另一方面肯定要投入少。

学生:这也是现在小孩的天性,她也总要有点爱好吧。任何爱好都是耽误时间的,没有不耽误时间的爱好。爱好对于学生来讲很重要,我们会将自己的喜好与同学、朋友交流,如果同学也喜欢,就也会给他推荐自己喜欢的歌,无形之中增加了同学之间互相来往的机会。像我原来在初中时结交的好朋友。就是由于大家没事儿的时候一起打游戏,然后关系就很好。现在的小孩本来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就不多,大家很少一起出去玩,你再将她的爱好都否定了,那她就很少有与同学交流的机会,那样的话。与同学交流就会比较困难。

老师:我也不是完全否定她的爱好,我跟女儿达成的出发点是,如果你的学习能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你干什么都行。但是,她现在不能做成这样,有时听歌看杂志用去很多时间后,

写完作业就要到了晚上10点、11点,这样自然就会影响休息。我是一个脾气很暴躁的人,不会很温柔地慢慢地去引导,所以,经常就会采取咔嚓、咔嚓的行动,效果并不好。因而,这些天我也在反思,大人是不是把孩子的学习看得太重要,然后就没有设身处地去考虑孩子的爱好?

期望与压力

家长:我觉得代沟的形成还是由于你与他的认识有差异。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的孩子,当你父母对你的期待与你自己的希望并不相同时,作为孩子会不会感觉压力很大?

学生:对此我没有特别的感觉,但是会有。

老师:父母的期望和你自己的目标或者说是期望值。可能会不一样,父母给你的可能会更高,那么你会在意父母的期望吗?

学生:这件事我说不准,说实在话,我妈妈对我的要求不算很高,她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比如说你必须考进班级的前十名之类的,我妈妈会说你要尽自己努力,考试前你要多复习,都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但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家长给你压力,你自己就会有压力。

从初三下半年开始,几乎每次考试前我都睡不着觉,每一次考试,都是一个睡觉的大考验。对于考试,尤其是像中考这种比较重大的考试,即使家长和老师不给你压力,我们自己一样会给自己很大的压力,一次考不好就难免紧张。比如说,我一摸没有考好,就觉得很崩溃。觉得非常的不可理喻,非常的伤心。我的好朋友也有一摸考差的,结果感到一回去,在家里都没有地位了。即使家长不说,其实我们也知道家长是很在意的。而且同学们之间也是有压力的。尤其是你的好朋友考得比你好。甚至比你好很多时,自己就会觉得特别的不好。

老师:我的女儿并不跟我说这些,但我感受不到她考试成绩不好时,她为此有任何沮丧,或者是情绪不好。我会觉得她心里面没有压力,应该给她添加点,所以我就会跟她说:“你看你这次考试怎么怎么样……,你看看你们班谁谁。你的好朋友考得怎样……”等等,我觉得如果我不给她压力她就认识不到压力。

学生:孩子如果遇见家长拿自己与好朋友去比,心里的感觉一定很不好。比如说,家长会说,那个谁考得好,一定是自己在家里做题了,你是不是也应该多做点题呀之类的,那我就会觉得很是不好,因为根本不用家长这么说。其实在家长没有说之前。自己已经在心里不断地拿自己跟他去比了,也在想了,为什么你总是考得不如他好?然后自己也会在一直想办法。可能在办法还没想好时,家长又在这里拿话来刺激你,说你怎么能够老是不如他,那孩子就会非常的生气。

现在很多小孩都会自己给自己压力,一般情况下。我父母都不给我施加压力,但我会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比如说这次考差了,考得比自己的好朋友要差,就要叮嘱自己下次一定不能再这样了。到了关键时候,根本不用家里给你施加压力,你自己就有很大的压力。考试考砸了,都不用别人说,自己就会觉得特沮丧,有一种快要死掉了的感觉。非常惨。但这种感觉只是放在心里,并不会去说的。

老师:我觉得还是得多沟通多了解,现在不是特别通行朋友式的师生父子母子关系吗,以此减少相互间的代沟深度,可这个朋友怎么做,却是有大学问。

家长:这与家长的态度有关系。比如说有的家长,就会觉得我是家长,就应该有家长的威严,我辛辛苦苦为你提供了物质条件。为你的将来着想。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所以你就要听我的,我要求你做的。你就得做到。

学生:我提个意见,我觉得代沟这个问题很难消除,但关系是很容易变好的。如果你们的关系好。你向她提意见。他也会容易接受一点。怎样才能把关系变好呢?把关系变好,首先你得尊重他,你尊重他的爱好、尊重他的生活习惯,你要尊重他某些处世方式。为将关系变好,你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当你们之间的关系变好了,话说得自然也多了,这之中,你也就很容易找出机会向他提出意见,他也会很认真地考虑你的意见。

上一篇:我抽烟斗,我不抽烟 下一篇:吴佳起肝胆相照“推按运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