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的题画诗

时间:2022-10-07 11:43:24

摘要:题画诗是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北宋时期的苏轼创作了102题157首题画诗。通过这些题画诗,他不仅真实地展现出自己的人生体现和内心的真挚情感,还表现出理论上的真知灼见。

关键词:苏轼 题画诗 诗画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题画诗作为中国诗歌的一部分,因特殊的艺术形式使中国诗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北宋时期的苏轼以其高超的诗歌、书法、绘画才能写了很多的题画诗,在题画诗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在品味文学语言的同时,还可以领悟到文字所承载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文大辞典》第十册第五十五页中有“题画”条目,意思是“题诗文于山水画面也。”也就是说,题画诗是指画家或者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有画家本人写的题画诗,也有其他人为画家的画写的题画诗;有画面题诗,也有画外题诗。广义的题画诗,除指题在画上的诗外,还包括咏画论画赞画诗。狭义的题画诗则是专指画家在画幅完成之后、抒发画中意境所赋、题写在画幅上的诗作。关于画和诗的理解,宗白华指出:“在画幅上题诗、写字,藉书法以点醒画中的笔法,藉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而并不觉其破坏画景(在西洋画上题句即破坏其写实幻境),这又是中国画可注意的特色。”这些题画诗使诗和画相互融通,或为画题诗,或为诗作画,诗情画意相映成趣。好的画,也大都蕴含着美的诗情,好的诗大都呈现出美的画意。画面形象引起了诗人的联想和想象,诗人的创作灵感和创作冲动被激发出来。当诗人从画面中得到的感受和自己内心的情感相通的时候,诗人就借画吟咏性情,于是题画诗便应运而生。

北宋时期,文学与绘画之所以如此繁荣,与统治者“重文抑武”的政策是分不开的,加上多元文化的提倡。许多大家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宋代题画诗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使题画诗经历了六朝的滥觞,在北宋这一时代兴盛起来。

题画诗的历史源远流长,清代王士祯《蚕尾集》云:“……六朝已来题画诗绝罕见,盛唐如李太白辈,间一为之,拙劣不工。……杜子美始创为画松、画马、画鹰、画山水诸大篇,搜奇抉奥,笔补造化。……子美创始之功伟矣。”从方薰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出,题画诗成熟于北宋,苏轼的题画诗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对后世题画诗的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北宋的诗人中,苏轼的题画诗题材丰富,数量很多,据清代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统计苏轼题画诗共有102题157首,按所题的对象,有自题其画和题他人之画两类:其间涉及到诸多历代画家,如王维、阎立本、吴道子、韩干等等。按所题的画科,可分为人事类、山水类和虫鱼鸟兽花类。如《王维吴道子画》、《书摩洁蓝田烟雨图》、《王晋卿所藏著色山水二首》、《题文与可墨竹》、《风竹》等。苏轼写题画诗,绝非为题画而题画,而是借题画抒情言志,表达自己的性情和对于社会人生的体验和思考。

苏轼的题画诗内容十分广泛,可谓是宋代题画诗中的奇葩,除了抒情言志的作品外,还有表达诗人对文艺问题真知灼见的作品,值得我们重视。这些作品形象地体现了他的诗论、画论、美学理论。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他们改变了中国绘画的画风,开创了一个绘画的新时代,同时也转变了自古以来的绘画形神观念。

第一,苏轼在题画诗中谈到了形似和神似的关系。

形似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要求,强调如实地描画客观对象。神似是艺术形象的灵魂。道了宋代,文人画开始兴起,出现了新的绘画理论,即新的形与神观念。

从东晋顾恺之到唐代吴道子,这一时期的绘画着重强调了画的形似。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应物象形”、姚最的“心师造化”、张躁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至于唐人张彦远的“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等观点,都试图寻求形、神关系的恰当解释。然而,以苏轼为代表的北宋文人画兴盛以来,随着他们文人绘画主张的兴起与高扬,使形与神之间产生了一种突变,彻底改变了形神关系的本来性质。苏轼极力强调神似,强调绘画的抒情达意作用,从而成为北宋时期文人画理论的代表。

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一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这几乎成了后世文人画的所遵循的典范。苏轼认为好的绘画作品不仅要形似,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神似,以充分表达画家的意图。苏轼在形神关系上并不是否定形似,强调神似;而是注重作品的两个方面,他指出绘画作品不要局限在形的层面上,而要深入到神的层面中去。

第二,苏轼在题画诗中提出了作画写诗要真实、自然。

好的诗和画应该是深入人心的,它有一种莫名的力量,可以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一幅画或是一首诗,不管它以怎样的表现手法,其动人之处,必定是真实、自然的。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曾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着重强调了写诗作画要贵在自然。他反对贾岛、姚合式的苦吟雕琢,而追求“不饰雕琢”的自然之美。苏轼是豪放之人,他的创作主张是情由心生,有感而发,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使真性情得以抒发,让作品看不出雕琢的痕迹,达到美的至境。此外,苏轼在《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诗》中写道:“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在这里表达了苏轼的一个主张,即创作要真实、自然。

第三,苏轼在题画诗中提出了一个评画标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轼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昧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称赞王维巧妙地把诗歌和绘画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一种自然、清新的境界。《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提出了“诗画本一律”的观点。作为文人画的最早倡导者,苏轼提出的“诗画本一律”将中国文人画提到了与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进一步促进了诗画理论的融合。“诗画一律”追求抒情方面的含蓄蕴藉,通过有限的笔墨来表现无限的情感,引发欣赏者无限的联想和想象。诗和画虽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这里我们主要强调的是诗和画有着共同的创作规律,把美的意境体现于诗画当中。诗人把绘画美转化成诗艺美,从诗歌语言中体会到一种绘画美;画家把诗意转化为画意,从平面的绘画艺术中体会到作者的真挚感情。

苏轼是富于激情和理性的人,所以他的诗词经常把抒情、议论和禅悟融为一体。苏轼这类咏画诗,激发诗人触物感事。诗为画注入诗人的感情,并增添时代生活色彩,使诗的立意高出画面的立意,因而这样的咏画诗具有较为强烈的社会意义。

苏轼的作品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苏轼用题画诗的形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精辟诠释。作为一名伟大的诗人,苏轼站在历史的高度用笔墨引起读者的共鸣,唤起人们追求生命和人生的热情。

上一篇:“杯弓蛇影”典故特点及内涵研究 下一篇:浅谈水印木刻版画的表现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