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培养体系 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全面发展

时间:2022-10-07 11:41:07

构建科学培养体系 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全面发展

摘要:培养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因此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辅导员队伍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需要出发,提出要努力提升辅导员素养,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全面发展。同时要构建科学化的辅导员培养体系,为辅导员的未来发展提供多渠道的路径,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通识教育;辅导员队伍;多样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32-03

辅导员是在高等学校直接从事学生课外教育、管理、服务和辅导工作的专业从业人员。在西方国家,学生事务工作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经历了“代替父母制”、“学生人事工作”、“学生服务”和“学生发展”的发展模式,已经形成了以专门设置的机构、职业化的工作岗位和专业化的管理人员等为标志特征的现代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辅导员的定位也经历了从单纯的学生行为控制者和父母替代者到学生所需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再到学生发展的教育者的角色转变,其地位也由学校管理和教育的从属地位上升为高校学生教育的主体力量之一。在高校学生事务工作已经日益专业化发展的情况下,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不仅是学校对辅导员提出的要求,也是辅导员自身的内在要求。

一、从人才培养视角,充分认识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必要性

大学是教育机构。“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词条解释,“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也就是说,大学的教育职能,至少应当包括传播知识、传授技能和道德教化。

《礼记・大学》开篇第一句话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大学的任务就是要发扬人的善良的德性,化民成俗,更新民众,使人毕生求善。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金耀基先生在《大学之理念》一书中谈到,大学“应本于所信的价值,成为社会风尚的定力,成为文化的指针”。这里涉及大学在道德领域及其在影响人类社会道德方面的任务:促进接受大学教育的民众“德性”的养成并由此引导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趋向。

无论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道德品性的教化,最终的承担者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即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学要发挥引领社会的作用,也需要依靠培养出来的一个个学生个体。可以说,学生是大学精神的承载者,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永恒主题。抓住了人才培养这一环节,就抓住了学校内涵建设的基本要领。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国家,对大学进行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术的传授,更主要的是进行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我们培养的各种人才,“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把“有理想”和“有道德”放在了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

承担了这一人才培养任务的不仅有大学各课程的任课教师,辅导员队伍也是人才培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是因为,辅导员是大学里与学生最亲近的老师,是学生最熟悉的老师。如果说,任课教师在课堂内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那么辅导员就在课堂外和网络上直接及间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辅导员的道德素养直接关系到德育的质量,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

培养一流人才需要一流德育,而开展一流的德育需要一流的辅导员。我们要从培养一流人才的角度,来认识促进辅导员队伍发展的问题。既要让全校上下认识到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全局性,贯彻“德育为先”的理念,重视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也要让辅导员认识到提升素养和自我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自我发展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自我素质的提高,更是与学生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相一致的,是与为社会培养一流人才,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理念相一致的。

二、按照通识教育需要,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大学在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学习。通识教育,就其表现来说,是让学生接受不同学科的训练,例如让理科生读人文方面的著作,让文科生读一些自然科学的课程等。究其实质,是着眼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渗透,注重专业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使学生了解人类组织、运用和探索知识的方式和手段,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智能和思维方式的目的。高校推行通识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具有完全的人格,能够扎根民族、关心民生、关怀天下,能够追求卓越、立足前沿、视野开阔,具有科学精神和理性批判的能力,具有探索精神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辅导员呢?为了担当起开展通识教育的重任,我们应当培养具有通识教育理念、自身人格完全、全面发展的辅导员。

通识教育的开展主要依托核心课程,即设置一定的符合通识教育目的的课程,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选修。这些课程通常涵盖了文化、历史、艺术、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是各学科的精华,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各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各学科的精神。然而,这些由专业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方式教授的内容,仍不免被学生看作是专门的知识,他们为了学分要求而不得不修读。真正引导他们融会贯通,把孤立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智慧的是辅导员。可以说,核心课程是通识教育的物质基础,辅导员对学生人生发展的指引,以及在各种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得到的锻炼,帮助了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为了能够达到这一目标,辅导员首先应当具有通识理念和通识素质。要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公民”,他首先应当是一个“有教养的公民”,要教育学生成为人格完全、全面发展的人,他首先应当是一个人格完全、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辅导员的以下几种素质和能力是尤为重要的:

1.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通过对文学、历史、艺术、哲学、政治等人文学科的教育和环境的熏陶,并通过人自身的内化和发展而形成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辅导员应当拥有人文关怀的情操、胸怀天下的责任、独立批判的意识、崇尚真善美的追求,这将使得他们更加爱自己的学生,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奋斗目标。

2.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之源,在我们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它是时展的核心精神,在学生工作领域也是如此。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需求的变化都要求辅导员能够拥有创新意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完善思维模式。同时,辅导员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也会影响到学生,培养他们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与丰富的想象能力,从而成为创新型人才。

3.心理素质。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现代社会,心理健康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一般意义而言,心理素质标志着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是使人达到内外协调的健康状态的能力。辅导员每天面对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工作任务重而且压力大,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拥有自信、耐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就更为重要。辅导员开朗、豁达、宽容、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向往未来、永不服输的人生态度也会影响到学生,能够传递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使他们找到一种勇敢面对生活、面对问题的模式,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构建科学培养体系,保障辅导员队伍的多样化发展

随着对学生工作内涵的不断深入认识,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学生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生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和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上海,辅导员基本都具有心理咨询师和职业咨询师从业资格证书。应该说辅导员队伍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应当着眼于未来,致力于提高学生工作队伍整体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保障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科学的培养体系

科学的培养体系包括两层涵义。

第一,培训的制度是科学的,符合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培训的时间和课程数量,有多样的培养形式和适当的考核标准,使得每位辅导员都能有时间接受和参加培训。

第二,培训的内容是科学的,真正符合辅导员的实际需要。既符合他们从事德育工作的需要,也符合他们自我提升的发展需要,让每位辅导员都能够选择到自己需要的培训内容。这就要求在设计培训课程时,不仅考虑到辅导员目前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还要着眼于未来,考虑到将来情况的变化和发展,提高辅导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鉴于部分辅导员从事一段时间工作后可能会转行到其他岗位发展,因此,培养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也十分重要。在学生工作从业的经历,应当成为他们今后工作的有益经验,在学生工作中培养的以责任心、奉献心、上进心、务实心、真诚心为代表的职业道德,以及人文精神、创造能力和心理素质,将是他们在各行各业成为中流砥柱的坚实基础。在做学生工作时接受的这方面的培训和培养,将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深厚底蕴,使得从事学生工作不仅是一项工作,而且是一项锻炼人才、培养人才的事业;培养的不仅是我们的学生,还包括我们自己。

(二)打通多样化发展渠道

辅导员的发展方向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在学生工作系统内部流动,从一个岗位到另一个岗位,从基层实务岗位到管理领导岗位;二是向专家型辅导员转变,从事学生工作方面的研究,为开展学生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三是向其他行业流动,在学校或者社会的其他行业上发挥自己的能力,开创新的事业。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是就系统内部的从业人员而言的,但不可能所有辅导员永远都在系统内部流动,我们应当鼓励辅导员队伍的多样化发展。

在第一种发展方向中,我们应当建立辅导员岗位流动的机制。岗位流动是指员工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期限内、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横向和纵向移动,员工通过岗位流动获得不同岗位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获得提升的机会,以此达到激励员工、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性的目的,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行政学理论认为,行政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有效地组织并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而其中以人力资源的开发最为重要。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又以激励制度最为关键。岗位流动及其制度化是激励辅导员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将促使辅导员不断更新自身的行为模式,消除长时间从事单一岗位工作所产生的惰性和倦怠感,并通过岗位流动带来的新鲜感和挑战来保持内心的工作激情,从而有效地发挥其工作潜能和积极性。

在第二种发展方向中,我们应当鼓励辅导员在从事具体工作中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点,为他们搭建从事研究和实践的平台,从而推动他们向专业化和专家化的方向发展,比如有些辅导员将来成为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有的可以在思政教育领域成为博导教授等等,使学生工作体现出更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在第三种发展方向中,打通不同学科、部门及行业间的发展瓶颈是关键,应当避免出现具有一定水平、技能和经验的辅导员到了系统外的其他岗位需要从零开始的现象。在这方面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序列职务评聘与其他序列职务评聘打通的做法,解除辅导员在学科专业发展方面的后顾之忧。上海市也建立了辅导员队伍与公务员队伍之间的立交桥,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当然,辅导员的发展首先取决于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素质和能力强的在任何一条发展方向上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因此,构建科学培养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有能力的辅导员队伍仍然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苏珊・R・考米斯,达德利・B・伍达特,等.学生服务――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手册(第四版)[M].夏科家,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3]通识教育[Z].复旦大学(内刊).

Abstract: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who were virtuous and have ideals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therefore counselors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alents cultivation. It means that the counselor team's own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quality are so particularly crucial. 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carrying out the gene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we should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diathesis of the counselors,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selor team. At the same time by building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counselor training,we should provide multi-channel path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unselors,and then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he counselor team.

Key words:talents cultivation、general education、counselor team、diversified development

上一篇:基于ENVI软件的遥感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下一篇:英语电影教学实施方案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