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探析

时间:2022-10-12 09:48:55

关于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探析

摘要: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是会计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正确理解培养目标的定位,对于落实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高等学校确定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需要从培养类型、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剖析,要着眼于社会需求、着眼于会计人才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会计学;培养目标;目标定位;落实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39-02

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会计人才培养的方向、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针,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会计教育思想的影响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我国关于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实现了由专业型到通用型,再到应用型的转化。2012年教育部正式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明确将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一、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类型定位

目前,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类型主要分为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三类,2012年教育部明确将会计学本科的培养类型定位于“应用型”。“应用型”会计人才不同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学术型”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它是介于“学术型”与“技能型”之间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具有较深厚的财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应用能力与学术能力相得益彰、既从事会计实务工作,也能从事教学科研的会计人才。会计学本科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在财务核算、成本核算、财务预算、资金结算、投资理财、财税协管、财务管理等岗位从事财务会计实务工作。

二、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规格定位

1.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会计人才。伴随着市场经济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对于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办学,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会计人才列为重点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凸显了会计人才在国家、地区和企业间竞争间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国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必须面向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2.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号公报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2012年教育部会计学本科培养目标规定:会计学本科专业必须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所谓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是指能适应信息化时展需要、能活跃于国际经济舞台、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能够恪守会计职业道德、能够自觉践行朱F基同志所强调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会计人才。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着眼于会计人才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会计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发展,能力卓越、知识集成、实践能力强成为合格会计人员的评判标准,也是企业用人、选人的评判标准。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2012年教育部也将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界定为“复合型专业人才”,所谓复合型会计人才应是知识面广,知识涉猎跨度大,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跨学科的管理知识,具有较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特征,能适应多方面的工作需求,经长期实践,能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经验,能有效解决会计管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会计人才的复合体现为跨学科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体现为管理学科内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体现为会计学科各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灵活运用、体现为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有机结合。复合型会计人才必须具有过硬的财务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信息化处理、投资理财等方面的会计职业知识与技能,要熟知我国会计法规制度、国际社会文化背景、国际会计法律法规、商务惯例等知识,同时还要有信息科学、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掌握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

三、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定位

1.知识结构体系定位。会计是一项专业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业务管理活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会计专业不应局限于学习纯粹的会计学科知识,而是应打破传统学科知识结构,在会计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关的知识,特别是管理、经济、金融、法律、财务、信息技术等纳入会计学人才培养体系中,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宽广的就业前景和对未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适应能力。会计人才除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人文科学知识、法律知识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相关专业知识,形成理论知识、通用知识和职业知识协调的知识结构,在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学科基础课程、会计学科专业课程等。

适应国际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学本科专业知识培养目标应定位为:掌握基础性的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数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深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扎实的会计知识体系、较为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会计管理知识,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相关法规和惯例,了解会计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2.能力结构体系定位。现代高等教育虽然强调“通才”教育,但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存在,这就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长,考虑会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职业岗位的竞争及拓展迁移需要,会计学人才所具备的能力体现为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机结合。所谓通用能力,是会计人才从事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胜任能力的保证,包括对商业的理解、风险管理、持续学习、战略管理、管理变革、问题解决能力、对抗压力的综合能力;而专业能力,则是指从事会计工作应有的公正、客观、独立的职业准则和职业判断能力;社会发展能力则指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容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会计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在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与利益关联方沟通、质询与解释,对于新出现的会计交易和事项需要进行思考、分析与推理,对于具有不确定性的事项需要做出职业判断等。面向企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会计行业管理需要和会计人才发展需求,会计学本科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应定位为:要受到会计学方法和技巧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信息获取及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步不断创新会计管理方法和手段。

3.素质结构体系定位。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的素质结构是基于其知识结构而构建,主要包含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专业素质指在从事的会计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即指将来成为会计管理人才所具备的职业素养;人文素质指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即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人的气质和修养;身心素质指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它是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得以建立和提高的基础,是学事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健康体格、充沛精力、良好生活习惯、乐观情绪及对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等。

会计学本科专业素质培养目标应从全面加强学生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教育入手,以培养学生和谐人格为目标,将其定位为: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理财、风险、服务和法律意识和反省、提高意识,具备较好环境应变、适应能力,能灵活处理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指南,正确理解和把握培养目标定位,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编排与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蒋葵,彭琳,等.关于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

[2]章道云,吴倩,等.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解读[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3).

[3]赵咏梅.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人才,2013,(6).

[4]陈福军,赵云香.基于和谐理论视角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3).

[5]张卓,段云,周晓静.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3).

[6]刘曜,赵济林,刘跃,卢继勇,杜茂康.会计学专业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的探索[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7]张浩良,白燕,龙文滨,唐际艳,黄明睿.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上一篇: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启发与实践 下一篇:关于“合作学习”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