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扎西1935》的突破点

时间:2022-10-07 10:53:53

寻找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扎西1935》的突破点

[摘 要] 具有史诗品格的电影《扎西1935》在揭开那段尘封历史的同时,也将笔触深入到伟人鲜为人知的情感世界。张笑天在剧作中把笔触深入到身处逆境的内心深处,把领袖的儿女情长、精神世界做出了细腻的表达,剧作中闪光的生活细节,丰富的情感元素,温暖的人物关系,使这部影片有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尝试。

[关键词] 新突破;接地气;领袖的“痛”;平民化;温暖

一位电影评论家对《扎西1935》这部电影对领袖人物塑造的评价是伟人“接地气”,这是近年来颇为时髦的词,用在这里倒也恰到好处,足见作家在塑造领袖人物方面有了新突破。

记得1989年《开国大典》上映时,曾引起过电影界轰动,好评如潮,认为对领袖人物的塑造是重大突破,从而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在此之前,对领袖人物的塑造有一种无形的禁锢,他们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讲话都是语录式,不苟言笑,没有人情味……在《开国大典》里,被回归到正常人,也就是张笑天所说的,“把从神坛上请下来,写成人”,今天看来,这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却让电影艺术家们摸索了几十年。同样,对的描写,也让他“由鬼变人”,随后张笑天的《重庆谈判》更推向了极致,国共双方领导人同台斗智,历史上也仅此一次,写得惟妙惟肖、入骨三分。

从那以后,大量同类题材影视作品蜂拥而出,但是新的突破在哪里?对领袖的塑造难道只能停留在生活细节上吗?还能不能深入到人物内心?敢不敢写出他的苦恼、无奈甚至儿女情长?

《扎西1935》这个电影剧本做到了。难怪在研讨会上有评论家称,这是在描写领袖的影片走进死胡同后的又一次大突破,其意义不亚于《开国大典》的震撼。

《扎西1935》属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范畴。自1989年创作《开国大典》,1993年创作《重庆谈判》以后,似乎作家就很少涉足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写作。按我的理解,他不写的原因,无外乎不愿重复,另外也担心突破不了自己。大家都因袭一个模式来塑造伟人形象,久而久之又形成了新八股,缺少新意。中国人喜欢一窝蜂,文艺界叫“跟风”。

蜂拥而来的同类题材、雷同的手法,甚至粗制滥造,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渐渐失色,大家用近乎 “填鸭式”的手法强制性让观众吞咽,使人有炒冷饭、黔驴技穷之感。张笑天的搁笔,应也与此有关。他一直以为,该是寻求新突破口的时候了。

张笑天谈到过一个观点,即历史题材的有限真实论,眼下在历史真相没有完全解密之前,所谓真实再现都是有局限和打了折扣的。但他一直信奉一点,那就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开国大典》当年所以受到观众热捧,很重要的一条也是受益于此。把领袖当人来写。大家公认有突破,那突破也是要有一点第一个吃螃蟹精神的。今天看起来十分正常的、符合创作规律的思维,当年是很带危险性的,且饱受争议。记得《开国大典》发行放映时,电影海报上的宣传词有两句这样的话:“把从神坛上请下来,由神变人;把从地狱里拉上来,由鬼变人。”这确是张笑天创作的初衷。没想到,就是这点睛的两句话招来了大麻烦,有理论家认为这是模糊阶级阵线、混淆敌我。影片经过多少磨难和认知,才终于绝路逢生,《开国大典》才由准毒草变成了鲜花。

敌我阵营,无论是刻画我们的伟大领袖还是敌对阵营的对手,绝对不能脸谱化、标签化、符号化,过往人们习惯而僵化的思维定式以脸谱式的概念化的简单逻辑把人物分类,要么全好,高大全,要么全坏,十恶不赦。无产阶级伟人必定是不苟言笑,忧国忧民,举手投足间透着伟岸和睿智。而敌方人物一出场,一定是形象猥琐,暴戾而愚蠢。立场,爱憎,人物阵营一看便知。这样处理,对比是鲜明了,可艺术感染力也就无从谈起,因为那不过是一具具僵尸,而非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人们似乎不敢承认伟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儿女情长。

所以,《开国大典》里突然可以表现的生活细节,表现私自外出下饭馆,写他高兴时哼京戏,描写警卫员给他梳头休息,写他与韶山冲老乡关于“打江山”的戏,展示他与的父子情,使人产生亲切感、新鲜感。而表现的人性、自我反省,更觉大胆,这边大陆在举行开国大典,偏安孤岛的却是“忌日”,以全家不举烟火饿饭一天来反省自己的失误,却唯独允许饿得啼哭的孙子吃饼干,因为他认为孩子无过,罪在他一人。在这里,他不再是一个只会骂“娘希匹”的草包,特别是替部将打麻将赢钱后,说“打麻将你不行,打仗我不行,拜托了”,观众都对这场戏的处理大感意外,想想却是极其合乎特定时期人物的真实心态,大厦将倾,其鸣也善,其鸣也悲,这样刻画人物很容易接受。

难道写伟人只能写到这种程度吗?能不能把笔触深入到伟人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更接近普通人的感情呢?

张笑天终于等到了机会。他率中国作协采风团来到云南昭通采风,那就是一个叫鸡鸣三省的地方给了他灵感。在一个号称“鸡鸣三省”的地方,恰好真实感人地袒露了他的一段闪烁着人情人性光辉的内心经历,给作家提供了塑造伟人形象更上一层楼的契机。让伟人再平民化,让他们接地气,立地才能顶天。

1935年中央红军北进途中土城战役失利,这让名不见经传的扎西小城成为红色革命史的光辉节点和里程碑,这一点毋庸置疑。

电影《扎西1935》,从艺术的角度全景再现了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扎西会议这一历史史实,影片具有文献价值。有专家专家盛赞《扎西1935》表现领袖的情感世界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飞跃!

张笑天自己介绍说,他为这段尘封的历史所震撼,整个采访过程他都被激动着,进而产生用电影手段为大家解读这段历史的创作初衷就不难理解了。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土城遭遇重挫,战事失利,渡金沙江与四方面军会师无望,中央政治局会上争论非常激烈,最后在、洛甫、王稼祥的支持下,的军事路线占了上风,果断决定“暂缓渡江北上,改向“敌包围圈中最薄弱环节进击,集结扎西修整待机”。

让鸡鸣三省的扎西小镇永载革命史册是因为它的历史功绩。遵义会议在党史的地位当然是尽人皆知。但真实的情况却是,连遵义会议的决议都是洛甫在进军扎西的路上起草完成的,博古花房子交权,扎西会馆精简整编,成立川滇黔游击队。很多重要议题都是在扎西小镇最后完成的, 号称鸡鸣三省的扎西会议实际上是由三个会议构成的。1935年2月5日花房子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根据遵义会议上做出的“常委中再进行适当分工”的精神,扎西会议上,得到了最后落实。洛甫代替博古负在党内负总责,而此前博古开始仍然是总书记。

大河滩庄子上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军事行动的方针,确立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虽确立了为“党内军事指挥最后下决心者”的“帮助者”,但实际却是在此次会议后,二渡赤水就任前敌总指挥,重占遵义后进入新“三人团”,成了实际上军事决策者。在1976年中央军委碰头会扩大会议上讲过:“后来搞了个三人团,团长是,团员一个是我,一个是王稼祥。”

2月15日洛甫在扎西镇江西会馆主持召集各军团,军委直属纵队营、科以上干部大会,传达刚刚在扎西会议上通过的遵义会议决议精神,会上,就精简整编作了生动的发言。扎西会议通过了洛甫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批判并纠正了长期以来的左倾路线。会议精神一经传达,红军上这下才知道中央曾开过一次遵义会议。完全可以说扎西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是遵义会议的最终完成。这一点史学界已有公论!

扎西会议对中央红军的缩编,以及后来的一系列正确的军事方针,挽救了中国革命。

张笑天扎实的剧本为塑造鲜活,丰满的伟人群像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影片一开篇,土城战役惨烈异常,前线遇险,亲自操炮御敌,张爱萍、邓萍的阵前与敌肉搏,的临危不乱,淡定指挥为数不多的几场戏,寥寥几笔把一代战将性格特质刻画得极其生动,这是很见功夫的。

中央紧急会议上有争论,作家独辟蹊径在争论中塑造人物,、洛甫、博古、凯丰、、罗炳辉的形象都很丰满,但更具光彩的还是的形象,以往同类影片中展示伟人的胸怀、气度、智慧与决断的影片比比皆是,但身处逆境的该如何展现,触碰伟人的内心世界是个艰难的选题,这次张笑天把笔触深入到了领袖的内心深处,这比《开国大典》之又近了一步。无情未必真豪杰,在贺子珍产下一女后来看她,刚生下的孩子送人,自己都不敢看一眼。贺子珍说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主席难过地说:自己又何尝是称职的父亲,并主动谈到了长征出发时送人的毛毛,心在流血,可有别的选择吗?二人谈到了大爱与小爱,二人相拥而泣,此时的二人就好像普通的贫贱夫妻,这么写,应该是张笑天有意为之。对于而言,名不见经传的扎西小镇是他引导革命成功的节点,可这也留下了他心底的伤疤。应当庆幸作家挖掘到了掩藏在这段历史烟云后的珍贵史料,虽痛苦但却闪耀着领袖光辉。

向扎西集结,产后的贺子珍不顾自己的虚弱,却时刻注意主席的身体,足见夫妻之情深。怕身体垮下来,想方设法给他弄点好吃的,帮他收集旧报纸。扎西会议开完后,贺子珍夜里苦等,见主席回来,贺子珍体贴地问:“会开完了?你,怎么样?”说,“不错,今后有发言权了”。贺子珍关心地问:“又让你管军事了?”

主席孩子气的骄傲地说道:“承蒙大家看得起我老毛,无非认为还有一点本事,不过我也没有谦虚!”

这样的领袖,真实生动而更接近或本来具有常人的思想感情,这样写,丝毫不贬损领袖的人格风范,反而更感到伟人与我们贴得很近,伟大而平凡,这就是接地气吧。

土城战役后,在转战中贺子珍生孩子、送人,那是母亲之痛,临别一番话足见亲情。攻占娄山关,二进云南,贺子珍不顾敌机轰炸为掩护伤员钟赤兵身负重伤,醒来悲忍痛请组织上把她留在老乡家养伤,她明白,留下必死无疑。可贺子珍不愿拖累部队,不愿意特殊。洛甫回答得也实在:“你当然特殊,因为你是的夫人。”

接到消息,不避嫌,破例干预,他打电话给干部休养连,口气不容商量:绝不能把贺子珍留下来,老乡家一无医药,二无安全保障,就是抬也要把她给我抬走。这样的情怀,让我们认可,也让我们感动。

山洞中,主席赶来探望伤重的贺子珍,动情地说:“组织上允许你随队行动了。”贺子珍深情地回答:“那还不是你说了话吗?”主席的表情非常可爱,他否认,说:“我没有说话呀。”这善意的谎言体现了他对贺子珍的爱,不想增加她的心理负担,当贺子珍担忧说自己随队怕对影响不好时,他显得十分激动,腾地站起身,很冲动,说自己堂堂正正做人,为革命牺牲了那么多亲人,没说出口的潜台词我们都能想到,这个情节,绝对在过去塑造的任何文艺作品中鲜见。它震撼心灵,也道出了伟人也与常人一样,受不得不公正的猜疑。如此刻画,伟人才更真实、更像血肉之躯、有七情六欲,电影《扎西1935》中的更接地气,也更可爱、可亲、可敬。《扎西1935》把领袖的儿女情长、精神世界作出了生动细腻的表达。”影片中,与贺子珍革命伴侣的非常凡庭生活得到了真实展示,二人好几场私人谈话都恰到好处,影片对伟人情感世界的开掘是成功的亮点,剧作中闪光的生活细节,丰富的情感元素,严酷氛围的营造,战争戏的惨烈再现,大历史事件的真实还原,温暖的人物关系,诸多元素成就了电影《扎西1935》史诗性的品格。这些都是《扎西1935》的突破点,接地气不是一种技法,它是一种艺术的还原,彻底把领袖还原到接我们的地气本源。

注:此文参考过作者本人的导演阐述,也曾与作家张笑天本人交流过,并无参考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张夷非(1964― ),男,黑龙江延寿人,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创作部导演。主要研究方向:电影、电视剧的策划与制作。

上一篇:和泰马术俱乐部去完成一次最高贵的征服 下一篇:从5岁孩童患肝癌谈护肝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