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围绕“十二五”发展主线寻找开局突破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09-18 10:54:31

对围绕“十二五”发展主线寻找开局突破的几点建议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主线。为此,中央提出了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的要求,指明了今后五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结合江苏实际,本文谈一下围绕主线和“五个坚持”的具体要求,寻找2011年开局突破的几点建议。

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作为结构调整的“牛鼻子”抓住不放。无数事实表明,尽管在某一时期一个地方的区域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甚至城乡结构可能很合理,但如果本地产业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中的分工层次和地位缺乏升级能力,那也仅仅是低水平、暂时的稳定状态,开放条件下其它地方新产业的兴起必然打破这种平衡。远的不讲,从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交替互动对比中可切实感受到,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江浙两省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崛起,一度领全国之前;但90年代中后期,珠三角借助港澳台产业转移,家电产品独领,铺天盖地涌向全国;之后,苏州、昆山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后来居上,产业层次与珠三角平分秋色;现在,我省光伏、风电、物联网产业勃发,新兴产业稍显领先之势,昭示新一轮发展的前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其实也是从凯恩斯需求拉动理论的迷雾中走出来,回归经济发展动力的本质――“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的萨伊定律,这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论,通过源源不断的新技术、新产品的涌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以往路径有明显不同,过去主要是从港台、日韩以及欧美直接引进生产型企业的多,见效快,但终究“长大的是人家的孩子”;这一轮是要在引进研发团队上下更大功夫,在促进本土企业新技术攻关上下更大功夫,见效较慢,但毕竟“养大的是自己的孩子”,通过积少成多、集木成林,使新兴产业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强大牵引力。

把科技园区建设作为提高各地科技支撑能力的重点环节来抓。不可否认,目前国际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源头主要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国内主要是在北京、上海等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云集之地。在现有条件下,我省各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在于如何打通利用这些资源的渠道。过去,我省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将所有与生产制造相关的环节集成在园区内,既引来了跨同生产企业,又提高了生产效率。今后,我省各地无论是引进集聚高水平研发团队,推动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融资服务等平台建设,形成产学研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还是培育像尚德太阳能一样的国际性科技企业爆发式成长,都离不开类似于工业园区这样大的平台来运作和推动,因此科技型园区建设要作为首当其冲的任务来突破。调查表明,我省无锡市近几年已作了较为成功的探索,精心构建了以“Park”系列为主的科技国区,全市相继建成以I-Park(新区创新创意产业园)、D-Park(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B-Park(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园)、K-Park(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T-Park(太湖国际科技园),以及锡山、惠山开发区的S-Park(锡东创新科技城)、O-Park(软件外包园区)等Park系列同区,推动了工业设计、医药研发、IC设计、软件动漫和流程外包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新建或推动部分工业园区向科技园区转型,在园区内集聚海内外科技创新资源,探索出一条以科技园区为运作平台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既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又是当务之急。

把人民群众经济福利水平的真实提高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目标来抓。保障和改善民生从内容上看,大体包括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扶贫、社会救济等方面;从资源配置的要求看,主要是促进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的目标是人民群众经济福利水平的真实提高。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也要看到,尽管社会总就业人数在不断增加,但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资本利得等在大幅上升,劳动者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明显下降,我省从最高1985年的49.3%逐年下降到2007年的37.2%,之后在富民优先政策引导下回升到2009年的43.6%;这种分配关系,导致居民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11月显下降,从最高1980年的48.4%逐年下降到2009年的26.8%。全国也是如此,居民消费比重从1980年的50.8%下降到2009年的35.1%,这是人民群众对经济福利水平真实提高的感受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各地各部门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眼点放在人民群众经济福利水平的真实提高上,把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是否协调作为检验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尺度,作为经济发展成果分配是否公正公平的重要标准。不仅要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上下功夫,还要加快落实我省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从调整劳动分配关系,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劳动者地位,增加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缩小阶层之间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上狠下功夫。

把建设生态市(县、区)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着力点来抓。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内涵丰富、范围较广。去年我省已提出了加快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任务,生态省正是我省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不仅包括节能减排、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可检查考核的工作,也包括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绿色消费理念等事关长远、促进社会进步的事项,各地可结合上述相关事项,把推进生态市(县、区)建设作为推进“两型社会”的重要抓手来抓,一步一个脚印地加以落实推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同时,要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探索,同家已将主体功能区建设上升为“十二五”的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国土空间开发的完整战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目前来看,各地要做的工作主要是:首先确定自己的小“三江源”范围,作为维护本区域生态功能平衡的屏障加以严格保护。进行休养生息;其次是确定重点开发区,在该区域内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推进建筑空间向空中和地下延伸,大幅提高上地利用率;再次是确定限制开发区域,在该区域内引导人口有序减少,形成以生态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农村新社区为主的居住结构。

把激发人民群众的无限创造力作为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尽管我省开放度较高,各地之间的开放水平、开放层次并不相同。但有一点共同的是哪个地方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得好,哪个地方就发展得好。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江苏先后创造出华西村和蒋巷村的新农村建设、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苏州工业同区建设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巫大经验,涌现出吴仁宝、常德盛等带领基层群众创造的一大批先进典型,极大地推动了各地改革发展的步伐。今后,我省加大文化、卫生、教育等体制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发战略,改变单纯依赖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都迫切需要基层和群众的新探索、新创造。各地要形成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就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大力弘扬我省善于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的优良传统,满腔热情地支持基层的新探索,尊重基层的新创造,总结基层的新经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生动活泼、生龙活虎的发展局面。

上一篇:常德盛的人格魅力 下一篇:比多少更为重要的是货币供应指向和供应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