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赣榆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若干模式

时间:2022-10-07 10:49:19

浅谈赣榆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若干模式

[摘要]阐述了生态循环农业的概念,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六大模式。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详细介绍了赣榆县生

民欢迎。

三、种养加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把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最大限度的再生利用、深度利用农业废弃物,通过改良土壤、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以更小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生产出高产优质的农产品,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永绪利用,实现农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近年来,赣榆县在生态循环农业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有益的发展模式。笔者对这些形态各异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归纳分类,大致有以下六种发展模式:

一、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利用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和种植业以及加工业紧密结合起来,把“植物生产一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物链连接起来。通过沼气发酵来处理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包括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不仅治理了环境污染,而且有机物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炊事、照明、储粮、保鲜、发电等多项生活、生产活动;同时,沼气发酵的残余物沼液和沼渣,可以种粮、种菜、种果、浸种育苗、饲养畜禽、养鱼等,起到改良土壤、提高生物产量和质量、生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等作用,从而实现了农村和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赣榆县近年来新建的4万多户“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和规模养殖兴建的大中型沼气工程,都是以沼气为纽带资源利用发展模式的具体运用。

二、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通过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物种的特点,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生物类群(如林木、农作物、鱼、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既充分利用了太阳辐射能、土地资源、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又为农作物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和生物产品的产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立体种植型。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等。如2010年我县“麦一玉米一菜、”“玉米一西瓜—棉花”等旱地立体种植模式面积达10万多亩;“金水梨一麦/花生”等果园立体种植模式面积也达到2500多亩。

二是立体养殖型。包括陆地立体圈养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如我县海头、柘汪、宋庄、罗阳、欢墩、塔山等农业综合示范园,建成精养水面30000多亩,岸上养猪、水面养鸭、池中养鱼,形成立体生态奇观。

三是立体种养型。如在稻田或耦田内养鱼、养虾、养泥鳅、养河蟹,有的在稻田内种植绿萍后再养鸭或养鱼。此种养殖方式全县较为广泛,2010年全县水田立体种养模式面积达到了10万多亩,其中城西镇、墩尚镇“稻鸭共养”、“稻鱼共养”、沙河镇的“猪一沼一菜”、塔山镇的“四种四养四过腹”沼气生物链模式,深受农

该模式主要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使种、养、加、贮、运、销、服务相配套,同时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形成以工补农、以农带牧、以牧促农、以农牧发展推进工业生产的生态经济大循环和开放复合式的结构。如赣榆县沿海乡镇的海产品、班庄、塔山等西部山区的果品以及沙河镇蔬菜产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用了此种模式,均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四、有害投入品减量、替展模式

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农业上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显著。但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既有可能带来农产品的残毒,也有可能带来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赣榆县各乡镇积极探索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替代的新途径。如用农家肥、沼气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现农业部门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根据土壤状况和农作物生长需要,确定化肥的合理施用量,深受农民欢迎。

五、清洁能源模式

该模式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清洁能源,目前主要有: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等。特别是赣榆县近几年积极实施的“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厕、改厨、改圈)”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推广的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已达到60%以上,县城几乎达到80%。既净化了环境,又获取了清洁能源,还增加了收益,农民群众对此赞不绝口。

六、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以生态学、系统科学和环境美学为指导,因地制宜的设计融农业生产、示范推广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区。它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融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与环境保护为一体,通过大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利用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协调农业生产和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该模式主要发展以绿色农业为基础,构建集农业种植、养殖、农业观光、度假、食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发展针对城市居民消费新需求的生态型、科技型观光农业,把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如我县厉庄镇大樱桃观光农业生态区、门河镇万亩药材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及城西镇花卉、墩尚镇万亩泥鳅养殖等,由传统的蔬菜、粮食生产转向集蔬菜、瓜果为主体的观光农业,并由此带动了餐饮、娱乐等相关的产业发展。

事实表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参考文献

[1]程序,生物质能与节能减排及低碳经济[J].中国生态农业学校2009.17

[2]王莉芳,浅谈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形势及农业节能减排的措施,中国科技信息,2008(23).78-79

[3]邓良伟,规模化猪场类污水处理模式,中国沼气,2000.19(1):29-32

[4]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2008.18.(3),14

上一篇:千山区南果梨产业开发前景研究报告 下一篇:华北地区绿色食品香菇种植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