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课的教学探索

时间:2022-10-07 10:44:21

小组课的教学探索

高师的小组课,是音乐系学生的必修课,它与艺术类院校声乐表演专业“一对一”的授课形式、教学大纲及教学安排均有不同,师范音乐专业班存在学制短、课程多、学生入学底子薄等情况。这样,小组课是较理想的授课形式。如何根据小组课的特点,充分发挥小组课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如下探索:

一、合理设计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依托,它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声乐小组课中,我主要采取“合―分―合―再分”这样的形式,有时也采用“完全合”、“完全分”这两种形式相辅助,这样的形式安排主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遵循对共性问题共同讲解,对个性特点单独讲解的原则

所谓共性问题,是指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调节、吐字、歌曲表现及嗓音的卫生保健等教学内容。如果对每个人重复共性的内容,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而如果把这些共性问题的内容提取出来同时给多人讲解,就能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由于每个人的声带的长短、薄厚和腔体?腔、咽腔、胸腔?雪等条件不尽相同,于是就形成了千人千面的嗓音个性特点。那么根据每个学生自己的声音特点,选择其最佳的发声练习及曲目也必然不尽相同。所以对个性特点的内容应因人而异、单独讲解,才能充分发展个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声乐水平。这也贯彻了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的原则。

2.遵循在歌唱艺术中,个性特点与共性特征相结合的原则

在歌唱艺术中,个性特点与共性特征并存。既不能只注重共性而忽略个性,也不能只强调个性而不注重共性,要使两者有机地结合。

试想教学实践中,如果只注重共性而忽略个性,必将导致千人一声的局面,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唱出同一种声音,扼杀了每个人的声音特色。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不断循环,将使在这一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声音失去了特色,那将是何等的悲哀。

而如果只强调个性,不注重共性,就会忽略学生对声乐一般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将导致学生不能自主地学习体验到使自己的声音提高、变化的方法和规律。这实际上脱离了声乐学习共性的主航道,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因为在当代,不会学习的学生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在声乐小组课中,正确处理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使二者有机地结合,是教学中要始终遵循的重要原则。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而好的教学内容只有借助于完美的课堂结构形式才能达到圆满的教学效果。如何安排好教学内容呢?芽

下面结合教学形式来谈谈这个问题。

1. 在一节课中运用“合―分―合―分”的教学形式

这个教学形式,实际上是在不同层次上的两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声音训练阶段,包括“合―――集体练声,分―――个别练声,合―――指导后的集体练声”,第二个环节是“分―――逐个演唱作品”。声音训练是演唱作品的基础和手段,它们的时间分配为1比2。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做法如下:

在第一环节中,“合―――集体练声”就是在练声前教师讲解声音训练的普遍规律及要求,这些共性内容始终贯穿于声乐教学之中,尤其针对初学声乐的学生,一切从头开始,对声乐中的共性内容要强调得更多,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声音习惯。然后一组同学集体发声。这时每个人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感受到的是一种共性的、集体的声音;接着进行“分―――个别练声”,就是选择合适的音域,让每个同学逐个发声,教师进行评议,其他学生参与评议,教师再总结,提出建议和努力方向,使每个同学真正的清楚自己要追求什么样的声音,同时通过和其他同学的声音对比,提高对声音正误的判断能力;然后再进入到“合―――集体发声”,这时发声效果肯定比前面体会更深些。如此反复,在共性中发展个性,在个性中体会共性,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充分地发挥了个性的特点,使声音尽快达到一个较好的质量,声音训练结束。

在第二个环节中的“分”,指的是以个人演唱作品为内容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整节课的精华部分,但必须以第一环节为基础才能创造出令师生双方都满意的效果。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学生开始逐个演唱声乐作品。应特别指出的是,每人演唱的作品必须是根据各自的嗓音特点所选择的不同曲目,这既体现了声乐教学中重视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的思想,也因曲目的多样性而使课堂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充分发挥了声乐课教学的艺术性特色。利用发声后剩余的时间,每人平均分配,演唱作品的重点段落,教师给予指导。长此以往,不仅训练了学生以点带面的能力,而且让他们接触到除自己演唱以外的其他同学演唱的作品,为毕业后从事声乐教学积累广泛的曲目。

2. 整节的共同课和整节的个别课

整节的共同课或个别课并不是很多,它是相对于整个声乐学习过程而言。一般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穿插在整学期的教学进程中。整节的共同课常安排在学期首、尾、中间某段。

学期首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头一堂课十分重要,这时对学生集体阐述声音规律、提出新学期的要求及努力方向,对后面的教学会起到良好作用;而“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学期末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时我常给学生一个共同的总结,并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做一评定,使学生知道自己一学期取得的成绩与现存的不足,明确自己在班级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在训练过程中也可穿插整堂的理论与赏析。理论课帮助学生了解声乐共性问题,有助于其继续发展个性:赏析课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并用名家的演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以及提出更多的目标。

整节的个别课主要指个别指导,通常安排在考试前学生和伴奏,教师要逐个对学生的演唱及伴奏进行完整的指导,使学生对作品有个完整的理解。从而达到声情并茂,这样为考试做了一个良好的准备。

几年的声乐小组课教学实践证明,以上的教学内容安排,遵循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有效地利用了课堂的每一分钟,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质量。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未来的教育是由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教育设施、教师队伍与现代化教育技术四柱并立共同支撑的立体化教育。所以声乐小组课的教学也应跟上时代步伐,尝试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依托,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如在教学实践中,常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声乐集体赏析课及理论课。它有以下两点好处。

1.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直观性

虽然声乐给人直观的音响感受,但其发声理论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使一些抽象的音乐理论化为生动、直观的视觉效果。

如在讲述“歌唱呼吸”这种理论课时,笔者尝试用多媒体课件把人体呼吸系统歌唱时的状态制成图片显示在大屏幕上,即把呼吸器官在吸气前、吸气后的状态做一对比,气流用彩色箭头表示,做成流动型的。这样,使学生轻而易举地观察到此时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2.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国人柏历・布克在《音乐心理学》一书中说过:“一名教师你首要的紧迫任务就是去创造一种吸引力。”多媒体就是设置丰富多彩的形式的手段之一,用来创造这种吸引力。

如在歌曲赏析课中,运用多媒体的视听手段给学生欣赏国内外著名歌唱家的精彩演唱,他们用高超的演唱技巧及丰富的感情感染学生,并且激发起学生对艺术美探究的兴趣。

可见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理论上的难题,又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引导学生愉快学习

声乐演唱是快乐的,学习却是艰苦的、长期的。它既要进行艺术嗓音发声的技能训练,又要进行用嗓音来表达音乐风格的能力的训练,在这一系列训练及作品的表现过程中,充满着复杂的生理、心理的活动;而更为深入地学习和研究歌唱过程的生理技能和心理活动规律,已是解决声乐领域一些关键性问题的途径,是现代声乐艺术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

在声乐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坚持引导学生愉快地学习(如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正面引导、及时调控,使他们用平静而放松的心情去练唱。能运用健康的歌唱心理去把握声乐学习的规律,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现代高校音乐教师应该具备最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教学改革。笔者在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初步探索了一条优化课堂结构、丰富教学内容、辅以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愉快学习的新路,这为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提供了形式、内容、技术和心理等多方面的保证。

上一篇:刘天华对中国音乐的历史贡献 下一篇:近年来视唱练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