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中长期并购绩效与行业最优并购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07 09:18:45

中国上市公司中长期并购绩效与行业最优并购策略研究

[摘要]企业并购作为扩建公司规模最直接的途径,近几年经常被各大上市公司所采用。收集雅虎财经2005-2015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和并购统计数据,使用并购数和市值增长率两个变量对所有上市公司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了上市公司依照并购数量与市值增长率划分为三类,冒进型、保守型和规划型。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应根据市值和行业发展类型判断自己适合的并购策略,发现适合的方向要及时调整。并购方也应选择适合的并购方案,来拟补自己的不足,寻找共同发展的并购方。

[关键词]中国上市公司;企业并购;绩效与行业;并购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许多国内企业为了扩大国际市场影响力,获得海外市场份额,掌握较新的科学技术,采用并购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然而并购企业的并购计划并未带来预期效果。分析原因发现,除了国内并购制度不够规范,并购手段不够成熟外,行业监管力度的不恰当也是导致很多并购案例失败的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对上市公司的并购类型进行分类并分析和研究各行业内的最优并购策略,以此为依据为各行业内的企业并购实施和行业监管提供参考。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文献对于上市公司长期并购绩效的计量及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研究方法事件研究法(主要基于股票市场),会计研究法(主要基于公司的财务经营业绩),访谈调查研究(主要基于对公司管理层的采访结果)和个案研究(主要基于管理咨询界专家的研究分析经验),其中前两种研究方法使用范围更广,是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也是现在国际上使用的主流研究方法。Jensen等人认为实施并购后,目标公司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其超额收益在15%-30%,然而并购的实施方并没有获得显著超额收益。Gregory总结发现实施跨行并购的企业在发生后的两年时间段内的平均超额收益为-11.33%,而同行业并购在同样情况下的并购实施方实施的平均超额收益为-3.48%。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案件相关时间发生起步较晚,相关学者一直在参考国外的文献研究理论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进行实证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是关注市值交易量变化的事件研究法和基于财务管理效率的会计研究法。张新采用了这两种方法分析了十九世纪末的十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的1216起并购事件,运用市盈率和利润增长率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并购对被收购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大幅度增长,而对收购公司产生了负的利润影响。朱滔依据时间长短比较研究了1998-2002年间的一千四百余起并购事件,研究发现,实施企业并购会在短期内为并购行为的收购方带来超额收益,但长期则会使收购方遭受显著的财富损失。

(三)本文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

本文没有采用传统的变量分析指标研究并购为企业带来的收益,而是将企业并购的数量作为自变量,研究并够数量对企业中长期发展是否起到积极作用,并结合对应的市值增长率的变化来研究在十年的时间里,企业并购为上市公司带来的中长期绩效。虽然在所选取的时间企业并购行为受到其他因素对市值增长率的影响,但数据分析结果依然能够明确的对并购策略进行评价分析。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该文中的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股价数据来雅虎财经2005-2015历史价格中的年末复权收视价。2005-2015年上市公司并购数据来源于国泰君安数据库。全文中选取的上市实体为上交所、深交所中流通的A股中在2005年之前上市并且历史数据完整的股票,共计1103支;全文中使用的并购数据是以并购完成日为基准依据,共计23070起并购。

(二)分析方法

传统的企业并购案例中,绩效考核的测量单纯依靠资本市场对于并购的反应作为杠杆,用来计算企业并购的绩效,不客观的高估了某些大型交易(超过股票现有市值3096的交易)的并购效果,从而对应的低估了小型并购交易的绩效,也就低估了那些运用多交易并购策略的小企业的并购绩效,同时也低估了那些运用多交易并购策略的小企业的并购绩效。为了避免这些缺点,本文研究了2005至2015十年内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和并购数量统计数据,按并购数量划分不同类型行业分析并购数量对市值增长率的影响,虽然市值变动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但不妨碍我们研究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关系,数据间的联系较为清晰明确。

使用并购数和市值增长率两个变量对所有上市公司进行聚类分析,其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按照并购数量和市值增长率划分为三类,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市值增长率接近,而第三类市值增长率相比较高。进一步研究数据发现,第三类中的案例与聚类中心的距离普遍更大,即第三类中的案例更分散。根据聚类结果分析,我们按照并购数对市值增长率的影响划分为三类,具体如下:

虽然上述研究仅依据行业采购数量对行业分类研究,找到恰当的策略和实现价值所需的执行能力。但对于确定行业在不同时间是否实施采购计划未得到解决。因此,本文通过对行业进行细分,找到不同行业,不同采购数据下对并购后市值增长率影响,从而找到最优策略。虽然个体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但是确实出现了明显的聚类分类特征。

本文根据CSRC行业分类进行行业划分,字母沿用《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中的分类代码进行标识。13个类别分别为:A农、林、牧、渔业;B采掘业;C制造业;D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交通运输、仓储业;G信息技术业;H批发和零售贸易;金融、保险业;J房地产业;K社会服务业;L传播与文化产业;M综合类。我们将上市公司并购行为效果按上述行业标准划分得到结果如表2:

表中空白项目表示该项研究参数案例少于五件,为减少误差所以舍弃。根据以上行业市值增长率,可以发现部分行业适合采用的行业采购策略类型和对中长期绩效的影响。其中市值增长率超过50%则认为存在最优策略,如果少于50%则认为该行业不存在最优策略。

三、实证结果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信息技术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以及综合业的采用冒进型策略获得较大的市值增长率提高浓林牧渔业、采掘业以及传播与文化产业采用保守型策略获得市值增长率提高;制造业的最优并购策略为规划型策略;其他行业不存在明显的最优并购策略。进一步研究发现,以特定策略作为行业最优并购策略的行业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对于各行业的最优并购策略的原因分析如下。

冒进型:使用冒进型策略的公司往往实施了大量的并购行为,但股票市价增长率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尽管如此,并购仍然为企业扩大发展的重要策略。使用这一策略作为最优策略的行业中,一个典型代表是信息技术业,因为这一行业为新兴行业,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需要不断的吸收各大公司先进的技术平台和管理方式促进发展。另外一个选择冒进型策略为最优并购策略的行业是房地产业,由于房地产资本中占有主要份额为土地和在建工程,并购使企业获取资本的最优方案。

保守型:应用这一类型的企业较少地进行采购行为,缺少完善和积极的并购策略。因此,我们很难将采购数量与中长期采购绩效寻找直接的联系起来。因此增长缓慢的,技术水平差异较大的行业是采用保守型作为最优采购策略的主要行业,例如资源采购类行业、采掘业。这类行业的发展依靠政府的审批和技术扶持,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地域性。相比较信息技术产业,更适合采用保守型策略。

规划型:采用规划型并购方案获得成功的较少,主要为个别成熟企业制定的成功的战略,其高市值增长率与并购并没有直接联系。制造业作为各国的经济命脉,有着雄厚的发展背景和成熟的产业链,担心总体科技含量不高,技术更新缓慢,制药业的发展更多依靠营销手段扩大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率。因此制造业适宜采用规划型采购策略。

四、结论

(一)行业最优并购策略总结

根据以上研究分析,本文将沪深A股上市公司依照并购数量与市值增长率划分为三类,冒进型、保守型和规划型。其中,冒进型的并购策略适用于对技术革新要求高的行业,如信息技术业威需要不断通过并购来保持在业内竞争力的行业,如房地产业。保守型的并购策略适用于已经发展成熟并处于稳定缓慢增长的行业,如采掘业、农林牧渔业以及运输仓储也。规划型的并购策略适用于发展迅速且对企业并购依赖性不大的行业,如制造业。根据行业分类结果,本文得到各行业的最优并购策略如下:房地产、网络软件、社会服务行业最适宜采用冒进型并购策略,资源类和依靠政府管理的行业最适宜采用保守型策略,制造业最适宜采用规划性策略。

因此我们给出建议,当企业进行投资时,现根据市值和行业发展类型判断自己适合的并购策略,发现适合的方向要及时调整。即使对于刚进入市场的公司,也根据本文的行业类别进行分析再进并购判断。同时并购方也可根据此研究选择适合的并购方案,来拟补自己的不足,寻找共同发展的并购方。

(二)实证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在并购策略研究中发现,本文相比国外研究,国内在相同期间并购数量和并购成功案件较少。主要原因除政府实施的并购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因素外,还包括我国企业采用并购的理念还不成熟,大多企业不敢采用太多并购策略,影响自身母体资金周转,和当期利润水平。因此政府应对并购行为给予充分肯定和政策上的支持,放宽监管力度,对最优并购方案为冒进型的企业给予并购上的资金扶持,帮助并购当期资金流动,对于发展较慢,技术方面更新慢的行业,加强限制和制约。

上一篇:屋顶园林的施工方法探讨 下一篇:从深圳园林植物到合理配置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