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权力转移的企业边界权变分析

时间:2022-10-07 09:11:10

基于市场权力转移的企业边界权变分析

【摘 要】 资本追逐知识、边际收益递增、规模报酬递增以及速度战胜规模是知识经济的四大特征。信息时代知识转移和技术融合、创新的速度加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力。随着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技术专用性水平降低,市场的权力逐步由制造商、中间商向消费者转移。与此同时,为适应大量的个性化需求,企业通过对价值链条重构整合形成价值网络使其边界动态扩展。借鉴权变理论的思想,文章认为对企业边界的认识依赖于所处的特定环境,没有一成不变的观点。因此以市场权力转移为权变因素将市场划分为制造商主导、中间商主导和消费者主导三种类型,分别对企业边界进行阐述。通过对企业边界的权变路径分析,可以为工商企业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并对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市场权力转移; 价值网络; 企业边界

一、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

汪丁丁(1997)在研究知识的经济学性质时,提出知识各个局部具有相互补充、相互解释和相互强化的特征。知识在转移的过程中不会像物质资产因使用发生减损,反而会因为知识的互补效应出现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知识本身互补性、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使人们对知识转移产生内在需求,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知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大规模低成本转移成为可能,以促进这种需求的满足。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和知识转移也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知识转移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威廉姆森(1979)把交易定义为:“当一项物品或劳务在技术上的可结合部发生转移时,交易就发生了——活动的一个阶段终止后,另一个阶段就开始了。一个良好的结合部分就如同一部性能良好的机器,使转移能够顺利进行。”技术上的可结合部是由资产专用性决定的,而姚海明(2003)认为知识转移上下游的联系区域就在技术可结合部,知识转移就发生在相邻两个可分的技术结合部之间。因为整合效应,知识转移可以带动技术互补融合,降低交易成本。其次,信息时代促使企业柔性管理压缩时间。信息高效率传递产生新的竞争领域,企业不再通过专用资产投资获取规模优势,转而更多关注反应性和灵活性,用速度战胜规模,为企业进行柔性管理创造条件。随着电子商务、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企业改变管理和组织模式,将重要业务归核、边缘业务剥离,通过与优势互补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在投资减少的情况下实现扩张。最后,信息差距扁平化益于消费者明确个性需求。信息优势是议价能力的关键决定因素,信息不对称使得制造商在议价环节掌握专家权力,而消费者仅仅了解有限的产品信息,网络媒体为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消费者接受大量信息拓宽视野,眼光更加挑剔,不再接受标准化的产品。因此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同时兼顾效率,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大规模生产下柔性与效率的两难选择。

波兰尼(1962)从可转移性角度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此基础上知识转移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送者隐性知识形式发表成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转移给接收者;接收者理解和领会成为自己的隐性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主要是促进知识以编码形式发送与接收,避免知识沿人际网络多层次传递导致遗漏、失真现象,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降低企业获取知识的成本,巩固和拓展企业的知识基础,使得企业可以借助知识在空间和时间上累积互补效应加快自己的技术创新步伐。在信息差异缩小和技术创新推动下,知识经济中的市场呈现出新的特征。

二、市场权力结构逐步调整

经济环境的演变决定市场结构的调整,而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经营模式。整合营销专家唐·E.舒尔茨(2001)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市场权力结构逐渐呈现出由制造商主导、中间商主导向消费者主导转移的递变规律。市场权力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市场关系中的权力结构。具有较高权力的参与者拥有明显的监督和控制能力,也能更好地行使其权力为合作伙伴提供一系列的激励。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市场权力不是某个市场成员的属性,而是市场关系的属性,因为在市场关系中总存在一定权力结构。于萍(2009)认为理论界对市场权力的研究存在两种观点,一种以产业组织学为基础,认为市场权力来自于工艺垄断程度和产品差异性;另一种关注不同渠道成员之间的权力—依赖关系。两种观点理论基础与研究视角虽然有差异,但是都承认市场权力在各成员之间的不均衡分配状态。

知识经济时代市场呈现的新特点是,大规模市场已经消失,多品种小规模生产时代来临,尚处于发育期的多样化消费者市场雏形初现。传统企业由于资产专用性投资过度形成生产惯性,致使企业难以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环境。而知识在企业间转移速度的加快带来技术趋同、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等问题,加之市场需求平缓,价值链上下游之间、制造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管理与沟通成为市场交易的突出矛盾。伴随着价值链分工的细化,中间商从制造业分离出来,凭借其便利的市场信息来源和灵活多变的经营模式,大规模降低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成本,制造商则逐渐从市场经销领域退出,专注于产品生产和制造功能。随着信息权不断扩大,中间商对消费者决策具备影响能力,成为市场主要控制者。在中间商主导型市场,消费者对于商品和市场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分销商。此时的信息传递经过多个层次,由于人为或非人为的原因,信息达到客户时不免出现失真现象。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使得消费者与制造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消费者接受的信息量增大,视野更开阔,对产品和服务的认识也更清晰。为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顾客不再借助于中间商所提供的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更加主动地寻找卖主,避免代价高昂的分销层,节约交易费用。制造商通过直接向消费者“出租”其资源,让消费者去选择、设计自己需要的产品。

三、价值链动态整合为价值网络

从价值链的角度看,市场成员不过是战略环节的系统化集合体。市场成员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可以被组合为不同的权力结构。一般而言,越是对方急需、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越是能形成较大的权力。传统的价值链理论由迈克尔·波特(1997)教授在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波特教授为研究企业比较优势,将企业的生产活动分解并对各个环节研究,指出企业各项价值活动中只有某些具有竞争优势的活动创造价值。波特把这些活动总结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或战略环节。凯普林斯基(2000)在波特企业内价值链基础上进行拓展,把企业间联系也考虑进去,他认为由于不同行业价值链不尽相同,因此不同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来源可能各不一样。在市场发展的初期,制造商有足够的关于商品制造、商品性能和技术把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整个市场系统中其专家权力突出。从价值链的角度看制造商做链主,生产环节处于核心地位,分销环节处于被决定状态。随着知识转移,技术扩散变得越来越容易,产品的异质化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制造业面临严重的困境。而中间商因其在市场结构中的特殊功能,掌握了大量的关于竞争者、消费者和政策的信息,使其成为交易行为的主要控制者。从整条价值链来看,中间商成为链主,价值传递环节处于决定地位,生产环节处于被决定状态。

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发展使得沟通成本持续下降,消费者成为市场主导。在消费者主导市场,顾客需求的多样化成为发展趋势,为把握顾客需求变化,加快响应速度,企业需要兼顾大规模生产的效率与柔性,把个性化需求同灵活、有效率、低成本标准化生产相连接。但是在现实经济环境下,并非所有资源都可以从外部市场取得,特别是通过不断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而累积的异质化资本。没有任何企业具有实现价值链中各项活动所需的全部核心能力,企业需要新的事业设计将价值链重构为价值网,重组制造过程实现模块化生产。价值网是企业对传统集合性价值链以核心竞争能力为基础解构、重组和重建,在共同界面标准内交叉连接,融合贯通形成企业价值网络(2006)。与市场相比,价值网络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与科层企业相比,价值网络能够通过精细的内部分工充分利用各个企业的比较优势。

四、企业边界认识的权变观

伴随市场权力结构的调整,市场竞争不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价值网络之间的竞争。价值链上各节点企业成为以核心竞争力为模块的开放系统,受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的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能转瞬即逝,所以企业必须充分考虑价值链的动态整合和价值网络的弹性。这正符合权变理论的观点。1969年美国劳伦斯和希洛在他们合著的《组织与环境》一书中,系统阐释了组织管理的权变原理。他们认为企业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强调企业组织的开放性、动态性和权变性。对企业的管理要根据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会根据不同的权力结构,选择自己的技术投资水平、关系维护与控制方法甚至整体组织结构设置。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体现了市场权力转移的内在要求,也引起企业边界的动态变化。因此本文以市场权力为权变背景分析企业边界的动态调整过程(如图1)。

借鉴曾楚红、林丹明(2005)的观点,本文认为企业边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由土地、资本和劳动等物质资本组成的规模边界,包括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横向边界由企业提品或服务的种类和数量决定;纵向边界则反映哪些活动在企业内部完成,而哪些活动应交由市场完成。二是由知识、技术等无形资源决定的能力边界,反映企业的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力,是企业边界的核心。在不同权力结构的市场,企业边界的各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重要性,在市场权力转移过程中折射出企业边界多层面和动态性的特点。

(一)制造商主导型市场产出效率决定企业边界

在制造商主导型市场,产品和服务相对短缺,价格趋于上涨而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缺乏选择余地,交易的主动权被掌握在制造商手中。根据经济学理念:“什么是稀缺的,市场机制就配置什么。”生产在整个市场环境中处于中心环节,交换、分配与消费都要围绕生产展开,只要企业提供的产品种类更丰富、数量更充裕,就可以获得更多利润。为占据市场份额,企业尽可能利用专业分工提高产出效率。根据亚当斯密“生产分工理论”,分工细化可以提高生产力,进而扩大企业规模。新古典经济学在斯密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把企业抽象成既定的生产函数,依据消费者需求和利润最大化原则选择最佳产品种类和产出数量。企业的技术特征体现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由于学习曲线和协同效应的作用,提高产出可以降低单位平均成本,但是协调工作复杂性的增加导致行政成本上升也会增加平均成本。企业经营的任务是寻找适度的产品种类和产出数量组合使边际成本最低,总利润最大。由此可见在制造商主导型市场,由于大量潜在的消费者同质化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有限,信息不对称程度高,使得企业边界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产品或者服务,企业规模边界和横向边界成为对企业边界认识的切入点。

(二)中间商主导型市场交易成本决定企业边界

在技术进步推动下企业规模和产出水平不断上升,市场空间逐步释放,市场供给水平开始超越需求,但是结构性短缺依然存在,总体的供过于求仍然无法掩盖局部,特别是个别商品供不应求,于是市场环境产生新的矛盾。制造商大多数产品产能过剩或者形成大量库存,而消费者却抱怨越来越难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此时买方与卖方之间信息管理和共享成为交易突出问题。于是中间商从生产制造领域分离出来,凭借便利的市场信息对分销渠道进行全面整合,实现集约化经营。中间商可以大规模降低交易成本的特殊优势,赋予其重要的市场地位。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是指双方为达成交易发生的资源耗费,源自企业为提高产出效率积累的专用性资产。在经典文献《企业的性质》中,科斯(1997)运用交易成本概念解释企业边界时提出,企业的边界会扩展到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与在公开市场上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相等时为止。威廉姆森在科斯之后对交易成本理论加以扩充,他认为企业纵向边界的形成是内部交易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将市场交易内部化的结果。在20世纪晚期,随着市场需求逐步饱和,大规模生产型制造商响应性弱的缺点显现出来。相比于自产自销的纵向一体化方式,制造商倾向于纵向分离方式让独立的分销商销售其产品,这可以使制造商获得更多的利润甚至可以向分销商直接收取特许权费。此时企业边界的调整是以剥离纵向链条工序或部门并依靠外部供应商提供所需服务与职能活动为特征的。因此分销商主导型市场决定企业边界的原因不再是生产规模,而是组织各项生产活动引起的交易成本,同时纵向边界成为企业边界概念的主要方面。

(三)消费者主导型市场核心能力决定企业边界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信息依赖互联网快速传播带来全新的交易方式,消费者得到全方位体现,他们不再被动接受标准化产品而是根据自身需求主动寻找卖主。旺盛购买力和高附加值承受力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苛刻的交易条件和挑剔的服务要求也给企业带来挑战。由于价值链分工的限制,任何企业都不具备单独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所需的各项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进步帮助企业实现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分析与客户关系管理,提高了企业管理系统和作业流程的柔性。为应对差异化的分众市场与个人市场带来的挑战,具有不同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纷纷采取整合战略,把各自价值链联合起来转换为价值网络,在共同网络平台上通过不同能力模块之间的协作、融合与创新快速响应顾客的个性化需求。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把核心竞争能力概念定义为,自组织内部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和有机结合不同生产技能的知识。魏明亮等(2010)认为核心能力是价值链和价值网络的共同基础,核心能力的低成本动态组合推动了价值链向价值网络的转化。组织模块化、网络化使得决定企业边界的因素由产出水平与交易成本转变为以价值模块为基础的核心竞争能力。市场竞争不再是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价值网络间的竞争,核心竞争能力也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成为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最终解决方案的网络化运营整合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模块化经营理念的深入,价值网络核心竞争能力可以覆盖的范围也不断拓展。“不求所有,唯求所用”的经营模式下,企业凭借调用价值网络内其他交易主体核心资源方式实现杠杆增长,因而企业的能力边界扩大(罗珉,2003)。从制造商到消费者,市场环境变化使企业竞争模式不断调整,与此对应企业边界呈现动态变化。以市场为基础的边际效应决定企业边界,逐步转变为以核心模块为基础的核心竞争能力决定企业边界已成为共识,能力边界成为企业边界认识的主要方面。

五、结语

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知识转移和技术更新步伐,使得市场权力逐步由制造商、中间商转移给消费者。同质化需求的大规模市场为差异化的分众市场和个人市场所取代,企业边界调整也同步经历了横向扩张、纵向收缩和网络化动态整合三个阶段。不同经营战略的选择折射出企业边界概念多个侧面,而现有的企业理论都是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入手进行阐述,不可避免地存在片面性。为实现对企业边界系统、全面的认识,本文应用权变理论以市场权力为线索,区分不同权力转移进度下生产分工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与能力理论在决定企业边界时发挥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市场环境企业边界决定因素具有呈递性,后者不否定前者。生产分工理论关注的是企业内各部门间要素投入的分工协作;交易费用理论解释哪些活动应该由企业组织,哪些活动应该由市场协调,强调企业与市场的分工。所以生产分工论与交易费用论对企业边界的研究都建立在边际分析的基础上。从本质上说,无论是生产分工论对横向边界的分析还是交易费用论对纵向边界的分析,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企业开展的活动没有超越它的能力范围。核心能力决定企业的生产分工进而决定规模边界。

【参考文献】

[1] 汪丁丁.知识沿时间和空间的互补性以及相关的经济学[J].经济研究,1997(6):70-78.

[2] Williamson, O.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9(2):233-261.

[3] 姚海明.知识交易成本与虚拟企业组织形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4] Polanyi,M. 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M].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1962:63-65.

[5] 唐·E.舒尔茨.整合营销传播的发展方向[J].销售与市场,2001(6):42-51.

[6] 于萍.市场权力对角线转移形成机理的逻辑解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9(9):46-50.

[7]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2-37.

[8] Kaplinsky, R. Spreading the gain from globalization: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value chain analysis[C].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

[9] 曹江涛,苗建军.模块化时代企业边界变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8):85-92.

[10] 曾楚红,林丹明.论企业边界两重性[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73-80.

[11] Coase, R.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s.1937(4):386-405.

[12] Prahalad, C.K., and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y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3):235-256.

[13] 魏明亮,冯涛.从全球价值链到全球价值网络——谈产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10):5-9.

[14] 罗珉.大企业的模块化:内容、意义与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5(3):68-75.

上一篇:企业估值中折现率的确定:基于CAPM模型 下一篇:中国电信财务集中和财务转型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