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蔚:绘画是天性使然

时间:2022-10-07 07:07:39

李乃蔚:绘画是天性使然

李乃蔚

1957年生于重庆,1978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武汉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国务院津贴

与印象中的艺术家相比,李乃蔚显得相当友善和客气。

在李乃蔚近十平米的办公室内,摆放着一张4米长的画桌,铺着白色的绒布,画桌的左侧摆放着一些绘画书籍、古典音乐CD及两个小音响,近百只不同型号的毛笔则整齐的罗列在右边,有几只浸着水墨斜倾于墨盘沿上,等待挥毫。洁白的墙面贴着四幅近已完成的水墨画,在一排排白炽灯的照耀下,本就干净素白的画室,显得更加淡雅非常。

不会画连环画的

猪倌不是好画家

大凡在专业领域修成正果的人,都是从爱好开始。“绘画是人类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最后成为了我的职业。”李乃蔚说道。

从小,李乃蔚就不像一般男孩一样爱闹爱玩,而是喜欢安静的坐在一旁,拿笔在纸上画画,在“娃娃书”上看到喜欢的,就顺手临摹下来。花、鸟、鱼、虫……各种事物,寥寥数笔,就能有七八分神似,此时他才是一位10岁的孩童。

16岁时,李乃蔚在报刊中读到一篇小文章:在内蒙,有个叫乌兰的小女孩,能唱歌会跳舞,但是却是个哑巴,最后在医疗队的帮助下,她真能放声歌唱了。他被这个小故事感动,决定将其画下来。

在断断续续的时间里,李乃蔚完成了处女作《乌兰的歌》,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引起关注,这使得17岁的他,少年成名。

李乃蔚还清晰的记得,1975年时,他的作品被送到了省里参展,省美工队的老师们并不相信是出自学生之手,就出题考验了一番:这批送选的作品集差一个封面,需要他来画。李乃蔚在众多老师的面前,拿起笔就开始画了,没过多久,乌兰拉马绳一跃而起的画面跃然纸上,纯熟的画风让一旁的老师们啧啧称赞。那本“全国年画·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的入选画册,至今还完整的保存在他的书房中。

18岁时,李乃蔚被下放到阳逻区的双柳公社双铺大队,进行农业劳作。湖北人民出版社美术组的编辑看到他的作品后,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他,向其约稿。队里的小队长平素十分严肃,和其商量之后面露难色,但省里的约稿,也不好推辞,小队长就让李乃蔚喂猪,做些轻松的活计。

当上猪倌之后,每天早上4点,李乃蔚就开始在猪圈里忙活起来。烧猪食、熬猪食、再摊凉送到猪圈,早上喂食一次,下午三四点再一次,趁着中间零星的空挡,李乃蔚开始了《火红的战旗》的创作。

一年之后,《火红的战旗》出版,在绘画一栏,写着李乃蔚的名字,后面还有标注“知识青年”四个字。李乃蔚凭借着这些作品,顺利的被推荐到了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班进行系统的学习。

8年的连环画经验,为李乃蔚之后创作极致工笔画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时至今日,李乃蔚评价连环画说:“连环画不是独立的个体,要有剧本、分镜头等各类元素,和现在的影视差不多。”

夹缝中求生存的

极致写实工笔画

李乃蔚很早就接触到了中国画,了解其发展的清晰脉络。“鲁浮曾出过一本书介绍中国技法画典,囊括了从汉代到现代各类画家优秀的绘画手法,我很赞同他在前言中说的,中国画是本土的古老画种,无论是学子还是大师,都是从规范中走出来的。”

在李乃蔚看来,中国画的规范离不开四步,线描、工笔,兼工带写(工笔、写意),小写意,大写意,好的画家都是是从这些阶段逐层修炼而成。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价李乃蔚是位多面手,既会画极致的工笔写实,也会抽象的水墨写意,两种风格迥异画作置于眼前,很难相信是出自同一位画家之手。

“我画连环画,研习工笔,尝试水墨画,都是本性使然,热爱绘画。”李乃蔚说道:“中国画的本质是用线来塑形,而我画连环画恰恰是用线,工笔和水墨在技法上虽是两个画种,但有着融合与联系,一个成熟的画家,应该兼会线描、工笔、水墨。”

为了在中国画的门类里,探索出一条新路,李乃蔚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来钻研工笔画的极致写实。直到1997年,一幅《山菊》破茧而出,一位清秀的土家姑娘,近靠山石,凝视远方,画面明快清亮的调子,给人淡雅怡然之感。这幅作品一举夺得“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览”银奖,并使李乃蔚在中国画坛一鸣惊人。

作品《银锁》耗费了李乃蔚2年的时间,画的也是一位土家姑娘,身带银锁。李乃蔚回忆,当时画这幅画时值夏季,天气燥热,就干脆光着膀子,穿着裤头在家里画,2米3高的画布,必须站在凳子上拿着毛笔一遍一遍的描。

2000年,在九届美展中《银锁》获了奖,赴日参展,并被日方选用为“招贴(展览海报)”。当时,日本人看后竟不相信这是一张中国画,不相信画面能如此写实,甚至还用手去摸是不是纸本,是不是用的中国画颜料。

这种中式的极致写实,在李乃蔚其他的画作中也有淋漓展现。《清音》中少女手持琵琶,琵琶上木头的纹路,颜色的深浅在经过层层渲染之后,视力所及足以以假乱真,《聘》中少女衣服上的上万颗点纹,是手工一笔一笔点缀,头发也是一丝一丝叠加而成,让画中人物仿若就在眼前。

中国画颜料是薄中见厚,为了达到颜色的饱和度,往往需要一层一层的渲染叠加,少则几十遍,多则上百遍。作品《红莲》一度画了4年,人物按照一比一的比例仿真,人物手上脚上的青筋、肌理全部清晰可见。这幅画与李乃蔚以往的画不同,画面内容不再是单一的人物,而有场景,莲蓬、船板、荷叶,这也是李乃蔚的一次探索,看看能否用中国画的方式画鸿篇巨制,结果还真成功了。

在北京举办的艺术双年展上,作品《红莲》被挂置在第四位,两位印度画家看见了,连连惊叹,拉着李乃蔚的手,热切的询问绘画的技法。

“仕女”与“春姑”,是李乃蔚画中最常出现的角色,体现的是市民生活的小情小调,而仕女图是中国历代画家长画不衰的题材之一。李乃蔚说:“我试图通过表现东方女性的含蓄、内敛、温文尔雅的特性,从而表达出中国文化的含蓄与内敛,包括我们所学习的一些道教和儒家的东西,都是静态的,一脉相承。”

画中没有光源,没有环境色彩,没有画面的固有色,没有明确的高光,不是三维立体,而是二维式。李乃蔚的极致工笔画,既符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又选择其他人没有做过的内容,是在夹缝中寻求的一次创新和生机。

但李乃蔚的画又是地道的中国制造,在坚持中式传统技法的基础上,适当吸收了西方古典油画上的一些感官的东西,是中国画不断改良、创新和发展的又一次证明。无论画面如何写实,只要技法和材料恪守着传统,就是地道的中国画。

李乃蔚认为:“中国画的改良与创新,都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代人能够做到的,而是秉承其自然的特性,过程是靠时代来推进。画人物,要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反映不同的风貌,画时代,不仅要画表相,还要画精神内核。”

很多年前,李乃蔚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是评价九届美展的作品,其中评价《银锁》是在中国画传统的边缘又有新的拓展,他很认同这个观点。前些年,一位朋友送李乃蔚一本《尚辉文集》,才知道这个观点是他提出的。

天份使李乃蔚抓住机遇,而成功在于个人执着。正如一位友人评价道:“李乃蔚不受时尚影响,特立独行的艺术追求,和他创作的人物形象传达出来的宁静优雅的情怀,温和含蓄的意蕴与丰润活泼的神采,与我们时代的精神十分吻合,从而显示出难能可贵的艺术家风范。”

上一篇:贤妻善解男人“面子问题” 下一篇:追根溯源话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