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羞布与审美观

时间:2022-06-06 02:05:57

遮羞布与审美观

长久以来,国内的普及化艺术教育都处于缺失状态,虽然专业化细分但普遍的民众的艺术素质一直未能得以重视。

夏初,北京国家博物馆年度重量级特展盛大开幕,此次名为《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的大展聚集了来自意大利艺术名城佛罗伦萨包括乌菲齐美术馆、圣马可博物馆、美术学院美术馆在内的20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的67件顶级藏品,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最为辉煌的艺术家们惊人的创造力。而此次特展被受众熟知却是通过一则颇具笑点的新闻——展览初期,央视报道国家博物馆的此次特展,在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阿波罗》雕塑作品的“关键部位”打上了马赛克。此举通过网络传媒进一步扩大化,众多网友士吐槽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背后的“淫者见淫”;更有人调侃,按此理,维纳斯得要戴胸罩。

高仅147cm的大理石雕像《大卫-阿波罗》来自佛罗伦萨的国立巴尔杰洛博物馆,是美第奇家族的艺术收藏。根据1553年财产清单的记录,它是“博纳罗蒂(米开朗基罗)的未完成的大卫”,被放在韦基奥宫中科西莫一世的房间内。它是米开朗基罗接受拥护美第奇的佛罗伦萨城市总督巴乔·瓦罗里的委托,在佛罗伦萨第二共和国(1530年)后,为教宗克莱门七世开始创作的。评论界假设米开朗基罗最早接受构思的时候是采用大卫的形象,但作为共和体制的象征,《圣经》中的英雄人物不适合进入美第奇家人的收藏范围,为此,他把大卫改成了阿波罗。雕像以半侧的歇站式姿势展示了米氏特有的雕刻风格,虽部分尚显未完成的粗砺,但总体风格已能展现米开朗基罗成熟期的雕刻之美。

除了此次展览的“马赛克”风波,米开朗基罗生前就曾因类似的遮羞问题饱受诟病。米开朗基罗曾受命于罗马教宗保禄三世创作西斯廷礼拜堂的壁画《最后的审判》,这是继《创世纪》天顶画后米氏的又一杰作,前后历时9年多,见证了文艺复兴由盛转衰的时刻。《最后的审判》占满了西斯廷礼拜堂祭台后方的整面墙壁,囊括400多位人物。米开朗基罗在处理壁画时,把包括基督在内的所有人物形象都画成。Carafa枢机对此加以强烈反对,认为在最为圣洁的教堂内无法容忍如此的、“渎神”和不道德。教宗当时将壁画得以保留,但在米开朗基罗去世后不久就命画家Volterra给这些人物添画了遮羞衣物。这位画家因此得了个“穿短裤的人”的绰号。1596年,克莱门八世索性想把这幅壁画全部毁掉,所幸最终未能实现。

若说对人体美的推崇,从古希腊时期就已有此优良传统,无论是运动场上还是雕刻艺术的形式,的呈示展现的是对人自身美好的歌颂,文艺复兴时期更是借助对古希腊、罗马精神的复兴而宣扬人文精神,重视对人自身的审视与赞美。出于此类“崇高”的精神,展示人体之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自有其完全不同的意义,那些俊美的男女青年的胴体展示的是阳刚与柔美的完美典范,而并无之感。长久以来,国内的普及化艺术教育都处于缺失状态,虽然专业化细分但普遍的民众的艺术素质一直未能得以重视。这一点取决于公共艺术资源的相对匮乏,但从“马赛克”一出也可见陈腐观念是阻碍文明的绊脚石。“遮羞布”看似礼教,却是在另种程度上折射了公民审美教育现状如此尴尬的内因。

上一篇:八月十五蒸月饼 下一篇:亲历胆囊炎 病友各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