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与语文教学

时间:2022-10-07 06:52:35

环境教育与语文教学

每个人心中都有海德格尔那样的梦――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然而,我们的生存环境,种种与自然、社会、自我有关的客观存在却没有那么诗意,反而透露出丝丝残酷与陌生。海啸、地震、台风、旱涝等自然灾难和现实的环境教育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爱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要尊重生命,平等交流,实现人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承载着环境教育的重任。当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更是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语文新课程和高考作文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人生、自我、成长等,其中关注自然排在了第一位!纵观近年来江苏高考作文题,曾几次对全省广大学子进行过有关自然的考察。笔者也想以此为契机,直面自然环境问题,研究其与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作文的关系,供广大师生在语文教学中参考。

一、环境教育与语文教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有相当多的篇幅和内容跟环境教育密切相关。必修一里有半数的文章跟自然有关。“漂泊的旅人”选了三篇文章: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柯灵的《乡土情结》。俗话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间。羁旅客子对故乡自然与人文环境的那份浓浓的情思溢满了字里行间。“乡关何处”里选入的两篇文章《前方》和《今生今世的证据》更是把乡思、乡愁渲染得淋漓尽致。“像山那样思考”选了古今中外的几篇美文,诗意地诠释了对自然的尊重、敬畏,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诗意美。“谛听天籁”选了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高建群《西地平线上》,继续让我们领略江南之优美和新疆的壮美。“感悟自然”带我们追随苏轼赤壁泛舟,体味“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旷达;再跟着柳宗元登临西山,宴游忘归,尽享自然山水之快乐和陶然!“湖山沉思”中,美国作家梭罗引领我们去感受瓦尔登湖最美的姿容,同样,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则让我们从狼的嗥叫中去解读已被群山和荒野解读过的内涵。

在必修二中,“珍爱生命”让我们珍惜、敬畏生命。无论是《我与地坛》还是《最后的常春藤叶》,都彰显着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叶一木,可能就是人们活下去的精神支点。英国作家劳伦斯的《鸟啼》贯穿着作者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和平的祈祷”更是以战争对人类文明和环境的严重破坏,提醒人们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历史的回声”中,《阿房宫赋》同样反映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战争对文明的践踏。“慢慢走,欣赏啊”则让我们感受到荷塘月色之美妙。跟随余光中先生去《听听那冷雨》,感受一花一世界的精彩。走进沈从文的《边城》,去品味湘西那山、那水、那人的独特之美。

在必修三中,第一板块“祖国土”,通过对《长江三峡》《北方》《发现》《祖国土》《祖国三川颂》等组诗的学习,进一步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和诗情画意,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第三板块“文明的对话”则引导我们尊重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共同进步。

必修四中,有李白笔下蜀道的奇险,有王勃笔下滕王阁的胜景。直接写人与自然的篇幅不多。必修五中,“科学之光”让我们跟随达尔文去探索、发现物种的起源,随同贾祖璋和周晓枫,去领略荔枝、斑纹等奇异的自然。在“直面人生”和“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两个板块中,让我们追随那些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宇宙、人生、生存、苦难、情思等有更真切的认识。

二、环境教育与高考作文

纵观2004、2007、2010、2013四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每隔三年就会对全省50万学子进行一次环境教育的大检阅。2004年江苏首次高考便用一首散文诗作为写作素材,用三句话分别从审美感受、人生启迪和哲理意蕴三个角度引出了一个非常诗意大气的作文话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是写作的出发点,考生只要扣住“沉稳”或“灵动”去写作都是切题的。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仍用了三句提示语引出文题。第一句“人人头顶一方天”,强调了“天空”的人人共有,又强调其独特和个性,实指蓝天白云,虚指心灵、精神、思想、艺术的天空,泛指的比喻的象征的天空都可以;第二句“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既强调天空与人的关系,天空对人的影响,从自然到物质,从自然到心灵,又强调了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句话“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用三个词语点出了天空的特质,引人遐思,令人神往。以“怀想天空”为题,让广大考生尽情释放,神游万仞。

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绿色生活”,如何审清题意?“绿色生活”是已被公众约定的专用词汇。主要是指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凡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多次使用、救助物种、保护自然之类的环保生活均属此列;大凡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不追求过度的时尚、拒绝过分包装、支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随手关闭水龙头、尽量乘坐公共汽车之类的低碳生活方式均属此列。而精神层面的生活,则要扣住“道法自然”或“天人合一”的核心意蕴去找准契合点;人们的情智、态度、灵魂、禀赋诸方面都要紧扣“顺乎自然”这一核心意蕴去选择。总之,在解读时,必须抓住绿色生活的三个重要内涵:1.热爱自然;2.护卫自然;3.顺乎自然。注意“自然”这个关键词。在涉及“精神层面”时,要特别注意“顺乎自然”这四个字,切不可将爱国主义、母爱、坚忍不拔、奋斗不息、宽容、谅解、科学、创造等许多类似话题的材料直接套入“绿色生活”,必须机智地“挂靠”,否则不能及格。

我们再来看2013年的江苏高考作文如何审题。这是一个“材料作文”。与前些年的“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有一定的区别。呈现给考生的200多字的材料,是经命题人改编而来的生活故事,也是一则价值取向明显且存在“先天缺陷”的多义作文材料。这就给“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的“材料作文”,提供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能性。考生只要能从材料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等角度入手,抓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平衡、和谐、美丽、关系、影响、大与小等关键词,提炼形成“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范围”的多元立意,都应该是允许的、切题的。但是任何材料的存在,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所以考生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所指、能指的“固有范围”和隐含要求,不能任意发挥,漫无边际。我们在评分时主要从考生基本的写作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等维度去评判学生究竟写得如何,是否扣住材料去生发,文章是否顺畅、自然、和谐。

江苏高考自主命题十年,就有四次考量环境问题,而其他省份对环境方面也多有涉及。例如2008年有近半数省份的作文是自然与环保话题的。全国卷的抗震救灾(Ⅰ卷,陕西卷也是)、海龟和老鹰的故事(Ⅱ卷);重庆卷:生活在自然中;山东卷:春来草自青;浙江卷: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湖南卷:根据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诗句的意境和哲理作文;江西卷:根据洞庭湖鼠灾的背景,以田鼠或其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海南、宁夏卷:以小兰母女养鸟放鸟的故事材料为背景作文。2009年浙江卷又根据《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词作为材料让学生写作,由自然触发感恩。2010年的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陕西卷“环境改造人”和安徽卷的材料作文,也都跟自然环保紧密相关。2012年四川卷关于“水”的话题和江苏卷的“忧与爱”都直接或间接触及环保话题。今年除了江苏,福建高考作文选择了顾城的小诗《忧天》作为材料,跟自然环境相连,让考生发挥诗意和想象去写作。

《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是天文还是人文,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广大师生,必须关注自然,保护环境,认真体会课本中渗透的环保思想,特别关注高考引发的问题,多思考,多交流,多探究,多行动,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

上一篇:关于初中作文有效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