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宜兴紫砂壶与佛教渊源

时间:2022-10-07 04:24:52

摘要: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针对紫砂和佛教的关系问题也都进行过探讨,并形成了有质量的成果。本文探讨紫砂壶在承载佛教文化方面的作用,揭秘佛教与宜兴紫砂壶的渊源,从而促使人们更深层次地认识紫砂壶。

关键词:紫砂壶;佛教渊源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406-1

宜兴是千年古陶都,作为宜兴陶瓷的后起之秀―――紫砂一直在发展着。到了明代,由于陈曼生的出现以及其后无数文人雅士的参与介入,使其逐渐从日常生活的实用器皿,发展为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完成了紫砂从民间制作向艺术创作的嬗变。而作为紫砂艺术的杰出代表―――紫砂壶,历来为人追捧,究其原因除了其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外,还在于紫砂壶蕴含着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佛教人物、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均与紫砂壶存在着深远的渊源。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针对紫砂和佛教的关系问题也都进行过探讨,并形成了有质量的成果,如:王宙元先生在其《试探宜兴紫砂壶与佛教渊源》一文中曾就紫砂壶与佛教的渊源进行过探究;孟勤同志在其《宜兴紫砂的佛教文化意蕴》一文中也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吴越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佛教的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佛教史上天台宗的创立,禅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的发展,乃至近代“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等佛教思想的提出,都与吴越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吴越文化涉及范围较广,对物质影响较为明显。在千年江南古镇―――“陶都”宜兴,吴越佛教特别对赋予吴越文化所代表的紫砂壶影响较为显著。

紫砂壶在茶道与佛道之间一直充当着中间人的角色,它其实是一座联系茶文化和佛文化的桥梁,也是一条维系茶佛共融的纽带。紫砂壶以其兼容并包的伟怀,不单装纳了意蕴深远的茶文化,更承载着佛家那一颗“普渡众生,教人为善”的佛心。众所周知,佛教最初是与茶结缘的。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在方家眼中,茶道亦即佛道,我却说佛道即壶道。正所谓“茶佛一味靠紫壶,一片佛心在紫壶”。佛教之禅宗极力主张“圆通”,从文化功能的角度来说,所谓“圆通”就是指佛教能与其他传统文化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最终相互融合。

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饮茶方式经历了由普通粗质的陶碗向小巧玲珑美观的紫砂壶而转变。佛家有一重要的派系被称为涅派,他们因反对偶像崇拜、反对净土信仰而被广大佛教信徒而接受。他们认为,佛身是常,佛性是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当然,对于芸芸众生来说,要获得顿悟真的特别难,有些高僧认为手捧紫砂壶细细地品着香茗,找到了用普通陶碗所没有的感觉,心胸开阔得好像拥有了整个大千世界,更好似顿时领悟到通过一张泥凳、一陀紫泥,运用几把朴素的工具捶打捏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点、线、面的世界里,紫砂先民们青灯白壁潜心修行,与那朗诵金文、虔诚信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深刻内涵。也曾因此,紫砂与这些领悟佛门之道的僧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代还有释如曜师徒与柄卧轮紫砂大壶的故事。《阳羡砂壶图考》之《雅流》篇中,记录一位爱壶方外之人―――释如曜。文中写道:“释如曜,字昱光,定海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住持普陀落伽山白华庵。……其徒性珠,字朗彻。弱龄入山,大朴不琢,……昱光、朗彻师徒,蓄金石、书画、文玩、茶具皆富。”释如曜师徒不但爱壶、藏壶,还热衷于定制紫砂壶。《普陀山志》中曾记述到一柄卧轮紫砂大壶。在其“盖内铭‘白华庵’阳文小篆方印,底刻楷书铭四行,铭曰:‘清人树、涤心泉、茶三昧、赵州禅。佛生日、丙申年、释如曜铭、赠天然。’”由此可见此壶是由“白华庵”定制的,由释如曜禅师所撰的铭文,于“万历二十四年,佛生日”亦即1596年农历四月初八赠送天然禅师的。“释天然,少年入佛门,谒见石头禅师,立名天然。”“唐代宗大历年间,天然由儒归佛,并拜慧能三世法孙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为师。唐玄宗元和年间(806-820),天然居洛阳龙门香山,与自在和尚交好,天然极力宣传慧能的‘顿悟说’,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天然禅师也是一位钟爱紫砂壶的高僧,在《庐山天然禅师语录》之第五普说卷中专有茶话卷,其中论述了茶与佛、佛与壶的关系。

“天下第一壶”的“供春壶”就诞生在佛门圣地宜兴金沙寺。相传此壶的制作人供春“偷艺”于寺中金沙僧,于是模仿千年一见的树瘿捏了一把壶,将捏好的壶取名为“树瘿壶”。它诞生在佛门圣地宜兴金沙寺,供春偷艺的那个师傅是金沙寺中的和尚,制作成壶的泥料是经金沙僧手由倒水点滴采集所得,而制壶的灵感是寺中的千年银杏。由此可见,宜兴紫砂壶与佛家是有缘的。

宗教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是虚拟的、印象的。但是通过受虚拟、印象感性上升为理性的影响而制作的宜兴紫砂壶的价值可见一斑,使得它成为典型的吴越佛教影响下的吴越文化的结晶。手握一把紫砂壶若置身大千世界,我们会深深地感受到,手中的那把壶一方面向人们诉说着宜兴先民们的勤劳与智慧,一方面在向人们诉说着它与佛教的渊源。

参考文献:

[1]刘勤晋.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刘汝醴,吴山.宜兴紫砂文化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3]潘春芳.宜兴紫砂[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4]陈茆生,丁兴旺.紫砂壶铭赏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上一篇:解析舞蹈构图和美术构图 下一篇:民办高校应该如何能更好的开展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