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你在记忆里还好吗?

时间:2022-10-07 03:57:37

书店,你在记忆里还好吗?

十岁那年,校长将学校里的一间仓库腾了出来,把自己的所有藏书都陈列出来免费供全校的孩子借阅。那是村子里真正意义上的书店。每到周五,书店对外开放,无需任何凭证,没有年龄限制,凡是想读书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捧上一本书,毫无顾忌地、美美地看上一个下午。在我读三年级的时候,一位事业有成的学长荣归故里,他为这间不足三十平米的小书店带来了四百本新书。那天,我借到了一本最新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坐在小书店门前的柳树下,细嗅墨香,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也是在那时,我暗暗下了决心,以后一定要努力走遍世界上所有的书店。

十四岁那年,我在乡里读初中,校门外有许多家小书店,但大多经营辅导材料,我常常要艰难地越过那一堆堆模拟题和真题,才能在书架最不显眼的地方找到几本好书。书店的老板对我很热情,常搬着梯子帮我取那些摆放在高处且无人问津的书,她将书捧在手里,轻轻一吹,浮尘尽散,转身递给我的时候,似乎那就不再是书,而是沉淀了几千年的、刚刚出土的古文明。我每日必出现,但从不买书,一本新书被我翻来翻去,到最后已变得黄旧,连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但书店的老板从来不恼,只要我出现,她必然会搬梯帮我取书。毕业那天,我最后一次去书店看书,临走时,我向老板告别,感谢她对我的宽容,她说:“只因为我也曾是个买不起书的穷姑娘。”

十八岁那年,我升入一家寄宿高中,学校采用军事化管理,每天仅能在晚自习前一个小时自由活动。校门外有多家规模不等的书店,经营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辅导材料和世界名著。那时新概念作文大赛进行得如火如荼,青春派作家一拨一拨儿地崛起,从繁重的学业中摆脱出来,爱看书的人越来越多。而我,依旧还是那个买不起书的穷姑娘。好在,那时和我交好的小宁生活费富足,每次逛书店时都会带上我,她每次都会买书,而我只看不买。因为她的关系,即便我躲在书店的某个角落里狠狠地读上一个小时从不消费,也不会遭遇店主的白眼。

二十岁,我考到另外一座城市读大学,这里有几家连锁书店,欢迎所有爱书、喜欢读书的人,只要我愿意,就可以带着一瓶水,坐在书架旁边美美地读上一整天。大二那年,学校图书馆重新装修后对外开放,我不必再为了一本书乘公交车穿越大半个城市,在没有课的时候,图书馆便成了我的另一个家。大学四年,同屋的姐妹们忙着去理发店里做离子烫,忙着去参加系里的联谊会,忙着去参加各种可能获得学分的比赛和建模,只有我,四年素衣素面,除了读书,别无他求。这种生活,也许是单调的吧,但只有爱读书的人,才会理解徜徉于书海之中,人生自有一番繁华。

后来,我大学毕业,告别了最爱的大学图书馆,也曾为了谋一个好职位去书店买一些自己本无兴趣的书,也曾为了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去攻克一本本考级的复习资料。此时,书之于我,是生活,是世道,是成熟,是云梯。

再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辗转于各个城市,也因此见识了各种各样的图书馆和书店,有的古朴,有的时尚,在经受了网络书城的巨大冲击之后,它们中的大多数,作为全民的精神载体而艰难挺立着。我不敢想象如果它们消失了,城市将会变得多么苍白。

至今为止,无论在哪座城市逗留,我最爱的地方,仍是书店。在这里,无论喜乐烦忧,无论贫穷富有,我都不再是我。“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的话让我忽然明白:我为什么那么喜欢书店和图书馆,只因在这个众生平等的小世界里,我获得了彻底的自由。

上一篇:关于收入确认的探讨 下一篇:论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