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启发和笃行促创新

时间:2022-10-07 03:26:50

以启发和笃行促创新

摘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自主学习,调动求知的内动力,培养自主探究的语文能力。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应大胆地鼓励学生去问,培养创新能力。语文的实践就是在生活中运用语言。这些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自由表达个性见解和感悟,独抒性灵,激发创新的智慧。语文创新思维的训练就这么简单,善于分析问题的“拐点”,换一个角度,创新思维智慧的光芒就会处处绽放。

关键词:学习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同化 启发式教学 实践式教学 分析“拐点”

随着“虎妈”一词的流行,蔡美儿的《虎妈战歌》一书引起了中美两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我也把这本书读了一遍,再一次为在中国的“虎妈”“狼爸”教育下的“中国娃”们感到悲哀,更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的那份责任之沉重。我们的学生那么累,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整日在题海中遨游,我们的基础教育那么成功,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失创造性呢?我们老师都明白,我们灌输给学生的是死知识,而美国教育更看重对孩子的思维训练与培养,他们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肯定并鼓励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随着课堂改革的推进,老师们已转变了原有的教育理念,也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浅显地探究,并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方法。通俗一点说,就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也不去启发他,要让学生先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这种“启发式”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提倡让学生思索后自己无法解决时再开导呢?这里涉及到新的知识和能力如何掌握的问题。元认知认为,新的知识进入我们的大脑时,需要跟我们脑子里已经掌握的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才能被接受。

当我们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通过自己的思考,就能将脑子里的旧知识激活,去解决并接纳新知识。没有这一过程,新知识在大脑里就失去了根基,比如学习一篇文言文,学生必须调动以前文言文中已经积累的重点字词释义,去理解新文章。再比如,做一篇小说的阅读理解,就必须调动已掌握的小说三要素的有关知识去阅读。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将旧知识融入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学会了自己学习,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内动力。

除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和内省,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这是走向创新的必经之路。古人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问,起点是一问。”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不应该是两只脚的书架,而应该是会思考、能创造的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因此,语文学习中必须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把问题意识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切入点和推动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学生敢于说“不”时,老师要及时表扬激励学生,哪怕学生提出的是比较幼稚的疑问。语文课堂要以阅读材料为载体,引导学生多问多思考。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就是让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多用求异思维,多用发散思维。“学贵有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我们应大胆地鼓励学生去问,敢问、善问、会问,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了自学能力和质疑精神,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陶行知曾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

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语文是文科,语文的实践就是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我们必须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让学生实践,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讲《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可以让学生在读背、理解的基础上写百字左右的演讲稿,要求用原文的任一句子做标题都可以。在写演讲稿的过程中,就实践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再例如,学习议论文时,我们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话题组织辩论赛,学习戏剧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当编剧,改编课本剧并组织表演,学习诗歌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诗歌的习作。这些实践活动,都能真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这些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自由表达个性见解和感悟,独抒性灵,激发创新的智慧。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我们语文老师必须用足教材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我一直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的运用。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脑子要会拐弯,善于发现问题的“拐点”。

例如:孩子被桌凳碰倒了。从这个问题上发现“拐点”,到底怪孩子,还是怪桌凳?桌凳每天都在那里静止不动,它难道看到孩子来了,会主动躲避开吗?桌凳何其无辜?从另一角度讲,大人怪桌凳,呵护孩子,孩子也会认为是桌凳的错误,自己没有任何责任,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孩子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首先想到的是逃避责任,发生问题永远是先分析客观原因。语文创新思维的训练就是这么简单,善于分析问题的“拐点”,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态,创新思维智慧的光芒就会处处绽放!

上一篇:《程控交换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 下一篇: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又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