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教学中让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展示

时间:2022-10-07 03:18:58

体育课教学中让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展示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理念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何适应课程改革,让学生达到自主学习这一理想境界呢?

一、保持良好心态,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

现代教学论的发展,揭示了学生的学习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下取得的,教学中若只重视智力的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过程中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就会使我们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心浮气躁,坐不住,往往打了预备铃,还在追赶嬉闹,上课很久都难以平静下来。这样的状态能接受多少知识很难说,更不要说自主学习了。所以,学生能否静下心来,平心静气地进入学习状态,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在体育课教学中我采用了“队列对形”的教学内容来改变这种现状。利用每次体育课的准备部分进行“队列对形”的教学。例如:队形变换、三面走的步伐要求、齐步走、跑步走等等,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集中注意力,听讲动作要求和口令指挥,动作做到“快、静、齐”,这样一来,为有效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氛围。

二、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让学生确实能够跳起来摘到桃子,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不甘落后是青少年共同的心理特征。而竞争机制的引入正是利用了青少年的这一心理特征,成为激发学生外在动机形成的最有效果的手段之一。好的竞赛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外在动机,而且能够作为一种鼓励进取、鞭策落后的诱因去调动学生尚不成形的各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并使其活跃起来。竞赛活动,更多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教师应充当支持者、激励者、指导者,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积极进取、敢于拼搏、不甘落后的精神和成功感。

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摸准学生,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鼓励学生大胆地去选择、去发现、去感悟。例如,在以往学生觉得最为枯燥的田径课教学中,改变单一的一节课或几节课仅仅只学一种技术的教学安排,突出学生身体锻炼的实效和身心的愉悦,设置了障碍跑练习、负重奔跑练习、两人三足行、各种姿势的跳跃练习、追逐球练习等,课前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点组成练习小组,并要求学生边练习边探讨哪一种动作能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更远、合作得更默契,最后在结课时由每个小组组长进行小结、评价。这样,培养了学生主动练习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素质

体育活动中之所以学生个体参与的积极性高,主要因为这些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体现一种成就感。体育教师就要在活动中充分照顾、呵护学生这种心理体验,给每个学生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依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在教学中注意设计有弹性的练习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练习,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一方面能够解决“优等生吃不饱”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困难生吃不了”的问题,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成功感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影响学业成绩所持有的有效或无效的主观体验。成功感的强弱,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学习结果相关。学习优秀的学生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成绩,有助于形成较强的成功感,较强的成功感又激励学生继续努力,进一步证实和加强最初的自我成功感;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容易使他们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即使努力也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因此便有可能形成较弱的成功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达到自己目标的方法,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如果学生有过失败的经历,应该让他们从小的、容易的、力所能及的目标着手,同时让学生自己记录一下自己每一步的成功,教师也应该为这些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这种良好的感觉又激励着他们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总之,一个好的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运动项目的情况、特点,在教学的内容难度、动作要求(强度、密度)、学生心理等诸方面全方位考虑,让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展现。

上一篇:学生音乐意境鉴赏能力培养方法初探 下一篇: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形成机理与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