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行业大变局

时间:2022-10-07 03:04:22

支付行业大变局

编者按

距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得准生证的最后期限只剩6个多月,但截至发稿时,首批支付牌照仍未正式发放。而从“入围”的21家企业来看,名不见经传的“冷门”企业竟占了近7成,首信易支付、百付宝、中移动等呼声很高的名字却没有出现。

更出人意料的是,无牌照之忧的银联在短短3个月内已悄然布下一个天罗地网式的棋局,盛大、网易、新浪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选择此时来“搅局”,一时间,除搜狐外,中国“互联网七雄”皆已踏上第三方支付的战场。

2010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整体交易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预计2011年交易规模将达到17200亿元,2014年更有望突破4万亿元。这片潜力无穷的领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有实力的巨头,而面对支付牌照门槛,现有江湖格局也开始地动山摇,未来究竟谁主沉浮显得扑朔迷离……

央行“选秀”爆“冷门”

能不能拿到牌照对第三方支付企业而言意味着生与死的差别,300多家企业正心急如焚地等待着央行的裁决,而央行第一轮“选秀”中爆出7成“冷门”令它们如堕迷雾。此前,业内普遍预测,市场份额大、知名度高的企业比较容易获得牌照,但从目前已经公布的入围者名单上看,情况似乎有些变化。

21家企业中,市场份额能够排得上名的只有7家(包括支付宝、财付通、银联电子支付、快钱、环迅、易宝、汇付天下),占总量的1/3,而其余2/3的企业几乎都是名不见经传的,那么,央行“选秀”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仔细琢磨各家企业身家背景,不难看出其中玄机。

首先,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占了总量的一半。21个席位中,有4席皆被银联系支付企业占据:北京银联商务、北京数字王府井、上海银联电子支付、广州银联。除此之外,还有另外6家企业也或多或少有点政府背景,包括上海东方电子支付、海南新生信息技术、北京开联通、上海通联支付、上海付费通、杉德电子商务。

而其余11家民营支付企业的共同点是资本实力雄厚,注册资本为5亿元的有2家,2.5亿元的有1家,另外8家也都不低于1亿元。

入围的民营支付企业中还出现了两匹“黑马”――钱袋网和盛付通。论资历,两者都属于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新兵”;论市场份额,两者都只在某一细分业务领域里占一席之地,而在整个第三方支付市场中的份额被相关研究机构忽略不计。

但两者都有不俗的资本实力。钱袋网,这家2007年才成立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在2009年就已经实现了盈利,2010年开始年利润以百万元计。盛付通,盛大网络的全资子公司,原本只是一个服务于盛大网络游戏的支付工具,但随着陈天桥的战略转变,其注册资本不断增加,目前已达到2.5亿元,仅次于支付宝和财付通。

“不差钱”的“新兵”率先入围了,“差钱”的“老将”却还没有。联华OK卡是几乎独霸上海市场的预付卡,该卡的累计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然而,其发行机构百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却因为注册资本仅5000万元而徘徊在生死边缘。

种种迹象表明,在央行的“选秀”标准中,身世背景排第一,资本实力排第二,市场份额、知名度排在相对次要的位置,这是为什么呢?

2010年12月28日,首轮17份申请公告全部后的第二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央行近期将向系统重要性第三方支付组织发放电子支付牌照”,但他并没有解释如何评估“系统重要性”。

本刊记者从专业人士处得知,“系统重要性”这个词通常是用于评估金融机构的,而它的最新标准是,2010年,巴塞尔委员会将单家金融机构的总资产、金融机构之间的资产和负债作为衡量“系统重要性”的标杆指标,市场份额则作为补充性指标。

该人士认为,央行的“选秀”标准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参照了金融机构的评估方法。对金融机构而言,抗风险能力重于一切,而雄厚的资本实力则是抗风险的重要保障,因此,选拔作为类金融机构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注重资本实力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他同时指出,政府背景与“系统重要性”之间的关系却无据可循,某些注册资本只有3000万元、市场份额又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政府背景类企业率先入围,实在有些难以服众。此外,值得深思的一点是,第三方支付企业不是只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提供信息服务也是其主要职责之一,因此,在评估它们时,市场份额和知名度不该被忽视。

银联全面布局显野心

作为央行的嫡系,银联在第三方支付市场却一直表现平庸,市场份额甚至不及支付宝的1/10,因此,这次能够在入围名单中包揽4席着实让业内震了一下。但如果有人认为银联的野心只是多拿几张牌照,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它已经在3个月内悄悄布下了一个天罗地网式的棋局。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就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后不久,顿生优越感的银联突然一改过去不温不火的性格,连番打出实实在在的重拳。

银联的第一拳是创造新的支付场景。2010年9月,“银联在线商城”开始运营,整个商城的模式除了沿用淘宝商城的套路,还计划开设25个国家的特色网购馆。与一般电子商务网站提供邮局汇款、货到付款,并同时提供支付宝等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通道不同的是,“银联在线商城”仅支持两种支付方式,即“银联电子支付”和“全民付”。这种排他性的做法,令银联的真实目的大白于天下,不是在网购市场分一杯羹,而是快速扩大其在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份额。

接着,银联又打通了线上、线下支付渠道。10月,记者在便利店的拉卡啦自助终端上发现了“银联便民支付点”的标签,经求证,原来银联已经把中国最大的线下支付公司拉卡啦“收编”了。在此之前,银联已通过“POS机”产品掌控了国内大部分的线下支付阵地,但始终局限于传统的超市、商场等,与网络购物之间是脱节的,而拉卡啦却和支付宝联合开创了“网络购物+线下刷卡”的模式,无须开通网银,就能安全地为网购收、付款。如今,拉卡啦自助终端已遍地开花,看到这种局面,银联无法坐视不理,收编拉卡啦不仅稳固了银联的线下支付阵地,而且就此打通了线上、线下这两条原本脱节的支付渠道。

然而,银联的野心远不止于此,接下来的布局才是重头戏。10月下旬,央行与三家电信运营商就“手机支付标准”问题最终达成共识,要求它们都采用银联主推的基于13.56MHz的技术方案。一直以来,国内手机支付标准面临着互不兼容的13.56MHz和2.4GHz两大频率的选择问题。其中,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主要采用银联主推的基于13.56MHz的技术方案,而中国移动则主要采用基于2.4GHz的技术方案。尽管中国移动的方案具有穿透性较强、可支持远程数据更新等多项技术优势,央行还是以银联方案更“符合金融行业标准”为由,将其作为国内手机支付标准。

夺得手机支付标准后,银联又在电视支付领域先发制人。2010年12月22日,银联与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宣布将共同打造智能电视支付系统,该系统支持互联网和IC卡两种模式的支付,适用于互联网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多种智能电视平台,用户通过电视遥控器即可支付。

仅仅用了3个月,银联就布好了一个完整的棋局,从线上到线下,从互联网、移动网到电视网。与银联的大胆、强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自《办法》出台以来,支付宝一直静静地等待牌照发放,在业务布局方面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当被问到支付宝近期发展规划时,其公关负责人表示拿到牌照之前一切免谈。

沪上多家知名支付企业一致认为,在这场新的角逐中,银联的野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而且它能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夺取”主动权先发制人,因此,独占半壁江山多年的支付宝恐怕很难维持目前的老大地位。

“搅局者”不止银联

2010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整体交易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从2008至2010短短三年间,交易规模翻了近4番,增速惊人。艾瑞咨询预计,2011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17200亿元,2014年更有望突破4万亿元。如今,第三方支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基础环节,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互动娱乐产品,都需要支付产品进行支撑,形成从生产到交易的闭环,该市场潜力之大可想而知。

有人预测,牌照这道“生死关”将把国内现有的300多家第三方支付企业变成只有几十家,然而,如此高的淘汰率并没有让市场格局变简单,也没有让支付宝、财付通等市场份额占优的企业松一口气。因为,不止是银联,一些“他山”的巨头也在摩拳擦掌,准备加入这个有大本钱才玩得起的游戏。这意味着,支付宝、财付通们将遭遇“两面夹击”。

在竞争首批支付牌照的21家入围企业中,意外地出现了盛付通的身影。原本主要服务于盛大网络游戏的盛付通已于2011年1月19日独立上线,显然陈天桥已不甘心盛付通只为盛大服务,而要争食马云和马化腾的蛋糕。不仅如此,《IT时代周刊》还获悉,此前盛大开辟全新独立业务要经过反复的论证,而这一次,陈天桥几乎立即拍了板,可见他的决心之大。

布局支付,对陈天桥而言是为五六年前错失机会而“补课”。当时,网游极高的毛利率使得他没有向其它领域拓展的动力,错失了一次重要的发展机会,而马云却借机抢到了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头把交椅。

陈天桥决心奋起直追,一出手就是大手笔,据盛付通内部人士透露,2011年,盛大计划投入10亿元巨资以加速盛付通发展。有了巨资作支撑,盛付通将提供免费的支付服务。“除与银行发生的业务成本外,对于基本商户实现基本免费。”盛付通COO龚超说。相比之下,支付宝只对个人用户免费,对企业用户一概收费。

除了免费策略之外,盛付通还选择“微支付”作为突破口。微支付通常指数额从几分到几十元的小额支付,由于银行与支付工具之间的衔接问题,一般的互联网电子支付都需要经过繁琐的认证输入过程,微支付则借鉴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的模式,通常只需输入一次ID即可完成。盛大有游戏点卡销售和起点中文网收费阅读的业务,起点中文网的收费标准通常为2分钱/千字,是典型的微支付交易。在此基础上力推“微支付”,盛付通有着先天优势,目前它的交易频率已达5800笔/分钟,年均交易笔数达30亿。

盛大首创了“微支付”后,2011年1月13日,网易旗下的支付工具网易宝也推出了微支付功能。据《IT时代周刊》了解,尽管在微支付上与盛大存在相似性,但网易宝将以机票业务为发力点。借由机票的实名制销售,网易宝与8家银行达成信用卡快捷支付协议,输入信用卡号和持卡人身份即可扣款购票。1月18日,网易旗下B2C商城上线第一个实物商品垂直频道,切入奢侈品网购市场,此外,网易正积极与一些团购网站谋求合作,上述举动都将为网易宝创造新的支付场景。

在百度推出百付宝、网易推出网易宝之后,新浪终于也按捺不住了,于2011年1月24日正式推出了支付工具“新付通”。新付通官网显示,该工具已经为2.0版本,支持手机、充值卡、银行卡等方式充值,主要支付范围为新浪VIP邮箱、游戏和图书、星座等,也包括新浪商城。未来,新付通的支付范围会进一步扩大至新浪团购等。新浪CEO曹国伟多次对外表示,新浪的下一个10年,将以发展电子商务为目标。据知情人透露,曹国伟曾在一次全年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新浪拥有大量现金,正计划收购一些电子商务方面的项目。

曹国伟是明智的。原本像新付通这样的“新面孔”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聚集人气的,用户规模和市场份额必然矮人一截,但牌照大限过后,将会有200多家落选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等待被并购,这对资本实力雄厚的“搅局者”来说,无疑是“捡现成”的绝佳机会。

新付通亮相后,意味着目前国内“互联网七雄”中,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新浪、网易、盛大六家企业都推出了自有品牌的支付工具。而最后一个巨头搜狐是否跟进,引发业内猜测。

牌照尚未发放,大部分民营支付企业都如履薄冰,不敢在业务上有大的动作,互联网巨头们为何敢在这个时候抢进?分析人士认为,是首批支付牌照的入围名单给了互联网巨头们一定的启示:撇开政府背景因素之后,资本实力可能是央行的衡量天平上最重的一颗砝码,而这方面恰恰是巨头们的长处所在,因此,对于能否拿到牌照,它们早就心中有数。

上一篇:中国支持欧元就是支持本国利益 下一篇:产品经理心中的“大我”和“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