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意识在新闻评论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07 02:05:20

民主意识在新闻评论中的作用

民主意识是先进的政治理念,大众传媒有义务向人民传播这一思想,新闻评论恰恰是这种信息传播的最佳载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的每一次政治变革,新闻评论都发挥着思想先声的作用。在我们进入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际,更是需要新闻评论发挥着它的积极功能。

新闻评论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人们对新闻评论属性的探索,这种发展也裹挟着人们对新思想、新观念的巨大渴望以及对“民主、平等、法制”等公共价值的时代追求。1997年,新闻评论的复兴之始,也是邓小平南方讲话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同时社会问题略显突出的时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在告别思维模式单一、价值取向单一的同时极度渴望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重构他们的认识和指导他们的行为。新闻评论呈现观点的直接和承载思想的自由无疑使它担负起顺应时代需求的责任。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上层建筑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体民主意识的发展程度是判断民主政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新闻评论者作为社会主体的组成部分,其民主意识的发展程度与政治文明建设密切相关。

一、新闻评论实践是一种民主的实践方式

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闻评论复兴从推动政治文明进程开始。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和“青年话题”带动报纸新闻评论的革新。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为代表的都市报系积极参与新闻评论实践,推动了报纸评论版的快速发展。与报纸评论如火如荼的发展状况相比,电视评论、广播评论也毫不逊色,特别是网络评论后来居上,成为日益重要的媒介评论形式。新闻评论实践的这种蓬勃发展的态势套用新京报的话来形容就是:“这是一个全民寻求言说的时代。这几年,新闻评论在全国大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蓬勃气象,既反映了这个时代赏心悦目的进步,也是这个奋力向上的转型社会赋予每一位思考者的时代酬劳。”

从言论表达和公共意见的角度来看,新闻评论实践应当是一种民主的实践方式。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意见性信息载体,既是公民运用言论表达权利的一种形式,也是承载公共领域中公共意见的有效形式。而捍卫言论表达自由和公共领域意见的自由交流传播是民主的应有之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评论不仅是民主的重要实践方式,甚至可以说,新闻评论这种形式一诞生,就承载着推动人类民主解放进程的文体使命。在漫长的新闻评论发展道路上,无数新闻评论者借助这一形式呼唤民主理想、阐发民主构想,有的甚至付出了血和生命的代价,新闻评论实践早已成为中外历史上民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政治体制改革、法制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这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倡导的理念与转型社会特有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构成了当下我国政治文明进程丰富的内涵。新闻评论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的实践形态,不断地借助时事引申、重申当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的一些基本命题,包括民主化、法制化、程序化、公开化、监督化等等,在评论选题上表现出对公共权力监督、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民参与的关注,在评论功能上强调对民主价值和公共理念的传播。笔者通过对这一时期新闻评论的长期观察以及研究发现:这一时期新闻评论的选题注重推进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题材,关注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政策制定程序的公开化、政策执行合法性等问题,以唤醒和维护社会主体的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为价值依归。这无疑印证了我国新闻评论者在民主意识指导下实践上的自觉追求。

二、新闻评论传播发挥着民主意识普及功能

从社会平等的视角看,民主是一种民族精神和生活方式,一种普遍的社会状态和风气。除了制度民主化外,民主意识的传播是更重要的内容。作为一种传播形式,新闻评论与思想意识形态的传播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新闻评论作为意识之一种,民主意识被作者进行编码,附着在作品的叙述之中,而随着人们的阅读和接受传播开来。

从新闻评论自身看,新闻评论必须公开发表,将意见公开呈现出来,这和某些非新闻文本是不同的,私人意义上的写作是不属于新闻评论的。而值得公开呈现的意见大多是和公共事件联系密切的,也就是说对公共事件发表意见的评论信息才值得公开。政治无疑是最大的公共事件,新闻评论与民主政治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联。评论形式与媒介的结合意味着人们对众人之事的公开讨论找到了新的途径,新闻评论承载有关政治及民主政治的公共意见是历史的选择。

从媒介角度理解,新闻评论作为意见信息的载体,在传播民主思想,促进媒介深度功能实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媒介深度功能主要集中在媒介对社会变革、文明进步、人的培育等方面的作用,而这一功能的实现主要通过媒介对先进思想的传播。民主意识是先进的政治理念,大众传媒有义务向人民传播这一思想,新闻评论恰恰是这种信息传播的最佳载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的每一次政治变革,新闻评论都发挥着思想先声的作用。在我们进入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际,更是需要新闻评论发挥着它的积极功能。

三、新闻评论繁荣为公民搭建广阔的意见平台

时下,不少媒体开辟评论版面、评论频道,让公民意见获得更大的讨论空间。无论是报纸评论版的设置,还是电视评论频道特别是网络意见平台的建设,都非常重视媒介意见平台功能的发挥。媒介意见平台为公共意见的发表提供了空间,使公共意见的协商辩论得以进行,这一功能的发挥体现了新闻评论者民主意识的增长。

以发展迅猛的网络评论来看,搭建意见平台是网络评论传播的重要特征。网络评论频道是各大网站竞相设立的意见平台。这些呈现观点的平台,能够做到评论信息24小时更新,转载评论的全面性、系统性,同时不主动掺加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网络编辑为了作到这一点,要求时刻关注最新的评论信息,在汇集的同时加以整合,将各大媒体评论通过一个平台展现出来,力争展现评论的原生态状态,维护媒体公开公正的形象。如新浪评论频道,非常注重评论的全天候更新,同时它还拥有庞大的内容提供商,这使评论频道拥有丰富的资源进行编辑整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该频道的发展。目前我国网络编辑普遍追求网络信息平台功能的实现有关,网络评论频道编辑也突出打造网络意见平台的思路,因此在频道栏目设置上尽可能丰富化、多元化,以期容纳更多的意见性信息,同时在编辑制作上也有利于对海量信息进行归类。具体而言,评论频道的栏目主要是按照题材、作者、观点、文章等角度进行设置的。这样评论频道的栏目不仅大大超过了任何一张报纸评论版所能容载的限度,而且包罗万象,异常丰富。

目前,网络评论频道已经成为众多新闻评论者和广大网民的一个信息分享平台,编辑模式很好地体现了网络媒体搭建意见平台促成观点交流的目的,而这个想法已经得到了公众的欢迎。公开化是民主的重要特征,意见的公开化将有利于公共权力监督和公共利益维护,这些都是民主推动的方向。

四、提高公民意识,倡导“公民写作”

民主是公民做主,因此新闻评论者的民主意识中应特别重视公民意识。公民是作为独立的参与者存在的,作为公民享有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义务。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一系列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当中,例如公民有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接受人民监督,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公民有权获得赔偿等。

“公民写作”是当下新闻评论者积极倡导的一种写作状态。这正如新京报新闻评论部在推出评论周刊时告读者所说:“我们期待着你参与言说。今日中国社会,开放激荡,广开言路已是历史必然。从技术上说,传播的发达也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以言论创造历史。‘自媒体’的勃兴宣告了一个‘人人都有话说’的言说时代已经到来”。“公民写作”的提倡正是提高公民意识,实现公民管理国家事务、监督公共权力、享受言论发表自由权利的体现。“公民写作”显示了写作主体强烈的身份意识,即评论作者是以公民的身份进行评论实践的,面对公共问题作为公民有说的权利,也有说的义务。“公民写作”的推动目的在于加强主体的权利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使主体意识到参与本身就是履行民利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宪法》第33条第1款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作为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公民写作”显示了言论作者赋予写作过程合法性的意愿。

“公民写作”还将促进公共协商的展开。公共协商是新闻评论民主意识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闻评论接受过程中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公共协商基于这样的理念,如果决策不是强加给公民的话,那么在决策之前应该在公共论坛中得到理性的检验。公共协商首先必须符合公共性的条件,即给出的理由要受到公开的检验。公民写作无疑在程序上给公共协商创造了一个好的基础,至少有利于公共协商的议程来源的广泛性和民间性。时下,不少媒体设置的大家谈、百姓评说、网友点评等栏目都是言论版常见的栏目形式,意图就在于转换评论作者身份,让更多的声音汇聚于此。

五、重视公共意见表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信息网络化促使意见表达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网络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打破了一元化或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网络空间,意见的表达形式更加多元,意见的表达更加自由,意见表达的主体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身份上都更加丰富。网络开放了更加广阔的公共意见讨论和发表平台。通过网络,政府和民意之间实现了迅速的沟通和互动,使决策的制定和运行更加合乎公共利益。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几分钟,网友已经开始在线交流,新浪、百度、搜狐等商业网站迅速开辟专题,官方网站的表现也出人意料。在各类论坛,各种意见交流平台,关于抗震救灾、人道关怀、志愿服务等议题不断被讨论。

在这样一种语境下,新闻评论作者高度重视网民的意见,以促进公共协商的展开。重视公民意见无疑在程序上给公共协商创造了一个好的基础,至少有利于公共协商的议程来源的广泛性和民间性。

2009年5月7日,25岁浙江大学毕业生谭卓在走过斑马线时,被快速行驶的跑车撞死。这起交通事故因为涉及到一些复杂的背景,诸如闹市飙车、“富二代”、“信息纰漏”等问题引起了网络道德审判。仅仅过了3天,2009年5月10日湖北恩施发生了服务员邓玉娇刺死镇招商办官员邓贵大的命案。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却因为当事人身份的特殊性引起了互联网的舆论风暴。

新闻评论高度关注类似事件,是因为这些事件背后折射出公民对于腐败、道德堕落的仇恨,也折射出社会公民权利不平等的行为。法律作为人们的最高理性,必须被尊重,而每一个公民的意志也应该受到保护。新闻评论者头脑中的法律意识、公民意识,这些意识的表达来自于对民意的充分尊重。

然而,网络舆论的原生态也导致了网络暴力的存在。“史上最毒后妈事件”经各大媒介报道之后,广大网民对此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但最后证明是一个谎言,民意遭到了集体愚弄。此外,例如“死亡博客”事件,“铜须门”事件引发的民意膨胀都存在不真实、不确定、虚夸和极端的方面,甚至触及到法律的底线。网络空间泥沙俱下,对于一些基本的新闻事实新闻评论作者一定要慎重对待,对于民意的走向和表现也要仔细分析,毕竟新闻评论者所担负的公开发表言论的责任更重,不能够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从“海峡两岸”节目嘉宾访谈看海峡两岸话语的... 下一篇:望子成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