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西省抚州市竹桥村为例

时间:2022-10-07 01:58:43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西省抚州市竹桥村为例

【摘 要】文章对江西省抚州市双塘镇竹桥村的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层面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对策建议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抚州市金溪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双塘镇竹桥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截至2014年6月,竹桥村有农户442户,共1832人,其中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有800多人,留守在家的儿童有630余人。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问卷调查对象为留守儿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9份。访谈对象是部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监护人以及村干部、在校老师等。

二、竹桥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一)基本情况。接受调查的儿童中,58.97%为小学生,23.08%为初中生,其余为幼儿园学生。其中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占48.72%,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打工的占28%。隔代监护的比重最大,占51.28%,单亲监护占25.64%,亲友监护占20.51%。由于长期无法得到父母亲情的抚慰及正确的引导,导致亲子关系松散,他们的生活、学习、性格及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

(二)日常生活状况。(1)与父母的联系情况。调查数据显示,58.97%的留守儿童父母一年只回家一次,25.64%则半年回来一次,另外有7.69%的父母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并且从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那里,我们了解到孩子的父母一般在家只呆半个月左右。问到孩子多久和父母联系时,58.97%回答会和父母不定时的经常联系,但也有12.82%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联系。(2)与监护人的关系。调查中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示很少与监护人发生矛盾,但也有25.64%的留守儿童表示偶尔与监护人发生矛盾。发生矛盾后,大多数留守儿童选择冷处理,即闷不吭声、忍一忍就过去了,这样很容易使不良情绪积压,长期下来并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三)在校学习状况。(1)学习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处于一般及中上,中下及较差的儿童仅占12.82%。对于学习方面出现的困难,46.15%的留守儿童坦言是由于自己平时不努力,30.77%觉得是没有家长指导导致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如爷爷奶奶,很多都是文盲,只能管好孩子吃饱穿暖,学习上则无能为力。(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问到学校多久开一次家长会时,30.77%的留守儿童表示每学期开1-2次,48.72%则表示没开过家长会。老师进行家访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89.74%表示老师从没进行过家访。这说明目前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还不到位,对学校、家庭双向联动的教育方式不够重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3)在校违纪情况。留守儿童在学校最大的问题是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占到了28.21%,还有15.38%表示自己有过课堂违纪的情况,7.69%参与过打架斗殴,这些在校不良行为与孩子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以及学校的正确教育监督有一定关系。

(四)心理健康状况。(1)留守儿童的性格。在回答对自己的性格评价时,48.72%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内向安静占最多数,33.33%则表示自己开朗活泼,7.69%表示自己会自卑不敢和别人讲话,2.56%则有孤僻的情况出现,也有7.69%好玩无人管得住。由此可见,父母长期不在家易使孩子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甚至出现逆反心理。(2)其他心理状况。经过统计,我们发现问卷中反映出更多其它的问题,76.92%的留守儿童表示要努力读书改变生活现状,7.69%认为社会很不公平、前途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15.38%认为如果政府能够出力帮忙或许生活会好点,也有10.26%的内向敏感的留守儿童怕因为自己家里条件不好别人看不起自己。这说明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还是积极向上的,但仍有少数存在读书无用甚至希望辍学打工的想法,也有部分对社会存有不满,情绪消极,存在过于自卑的心理。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当地乡镇企业较少、难以满足农村庞大的剩余劳动力是导致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各级政府需大力扶持符合本地实际的乡镇企业,发展县域经济,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从而增加就业岗位。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外出务工人员也将减少,那么就能够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二)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调研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都是祖辈,要么对孩子不管不顾,要么过于溺爱。因此,父母应尽可能选择负责任、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亲友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监护人既可以辅导孩子学习,又能够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父母也应定期利用书信或电话与孩子进行“温馨对话”,并及时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三)增加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一是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三是增加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积极的心态。

(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健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体系。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关怀,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体系。一是制定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相关教育优惠政策,让农村务工人员把孩子带到城市上学,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二是整合社会环境,加强政府对网吧、电影院、游戏机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三是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号召大学生、退休教师等组织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与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03).

[2] 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 2011(01).

上一篇: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下一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的因素分析与管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