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点尝试

时间:2022-10-07 01:26:36

浅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点尝试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词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新时期的课程改革格格不入。

一、拓宽作业渠道、精选作业内容。

1、传统性作业 ―― 强化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

如读课文、抄生字、背课文。这类作业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老师在布置这类作业时,应注意两点:一、变换形式,让学生喜欢做。就拿抄生字来说吧,可让学生按结构、读音的不同类别来归类抄写,这样学生要写的字虽不多,却要仔细分析每个字的结构和读音,具有一定的容量,学生也乐于接受。二、抄写遍数控制在三遍以内,坚决不布置抄五遍、十遍甚至错一题罚抄几十遍的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2、观察性作业―― 提高观察能力、丰富生活积累。

观察是积累的前提,学生往往会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可结合语文教学布置一些观察类的作业。如要求学生回家观察禽畜的生活习性,蔬菜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家用电器的式样及功能,家长忙农活干家务的情景;还可以让学生去商店、集市、车站、影院作专题观察。

3、操作性作业―― 深化知识理解,激发探究意识。

为了增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结,使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脑中优美的图画,生动的场面,活生生的人物,我常设计操作性作业,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4、表述性作业――学习言语交际,锻炼表达能力。

交际是新世纪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本领。《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中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适应时展的需要。言语交际能力唯有在交际实践中才能形成、提高。表述性的作业无疑是一座沟通现实、教材与生活的桥梁。把以往的语言,本课学习的语言,加以运用和创造是表述性作业的重点。一、演一演,内化课文语言:对于故事情节性较强或场面描写具有较强动作性的课文,可以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成课本剧。如教完《狼和小羊》一课,我让学生按家庭住址自由组合,布置学生回去演课本剧。学生在生动的表演中,加深了对课文角色的情感体验,积累了课文的语言。二、说一说,学习与人交往。口语交际课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设的课。在口语交际课后,将课中学到的知识点在实际生活加以中运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口语能力,如:上完《学会赞美》要求孩子赞一赞勤劳的妈妈、能干的爸爸。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必须通过大量实践训练才能内化为能力。而实践作业使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在实践中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待人处事的能力、言谈举止等得到充分的体验。

5、调查性作业―― 引导关注现实,培养合作精神。

调查性作业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布置调查性作业时,我们变个别性作业为合作性作业,让学生在彼此合作中完成作业。如:上完《特殊的葬礼》结合我们镇化工厂变得教多,化学污染教严重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以下一组作业:①采访居民,了解我村环境污染的状况(小组合作,写采访稿)。②实地查看,访问环保部门(调查访问,小组汇报)。③设计一条环保广告语。(广告策划,上街展示)。这些作业,既有内容的结合,又有能力的综合,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整个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现实世界,考察、调查、访问,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起他们对生活、社会的关注。同时,采访家庭、宣传广告、汇报交流,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作业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二、变换作业形式,增加作业趣味 作业的设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才会收到欢迎,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做。除了内容的广泛外,还要力求形式的多变性、新颖性与趣味性。使它既具有一定的语文信息刺激,以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使学生真正从心底里愿做、乐做。

1、协调不同的感官。教师设计了多元化的作业后,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当然,这样的作业不是随意性的,也应有明确的训练目的,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应用多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从而让学生在乐中求知,趣中求知。

2、选择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从不同角度设计成不同形式的作业。可以是各中读书笔记、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甚至是有关音乐、体育、美术的作业。如在教完《我们爱你啊,中国》,可布置学生唱这首歌,也可让学生模仿写诗《我们爱你啊,靖江》;学习了《走,我们去植树》后,可让学生选择周围的一种树木、去查阅资料,了解它的名称、作用、习性等,也可让学生做一个关于当前生态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画一副自己想象中的家园。

三、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特长。

实施素质教育须承认个体的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其个性充分发展,使他们成为全面加特长的新型人才。据此语文作业需在考虑共性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使作业能成为发展学生特长,弥补学生不足的手段。

1、“顺其意而扬长”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爱好设计作业,引导实践,以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特长。擅长写作的学生可组成班级文学社,负责编辑班级小报、黑板报,并鼓励向刊物投稿;擅长口语的学生可组成班机演讲组,定期举行演讲示范;擅长书画的同学可以成立班级美编组,负责班级板报的美术设计;擅长演唱的同学可以组成演唱组,负责课本剧的编排、演出。……

2、“反其道而变短”

可让某些方面有不足的学生参加相反的"特长小组",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如: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让其参加演唱组,不求他们立即登台亮相,先让他们作助手,即使登不了台,也不予强求;不善言谈的学生,可让其参加演讲组,让他们在别人的示范中受到影响,逐步锻炼胆量,培养能力。

总之,作业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应通过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凭借一定的作业形式与内容,伴随一定的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下一篇: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学生自我表现欲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