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时间:2022-10-07 01:22:48

以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包括鉴赏能力、创作能力两方面,具体说包括对线条、色彩、造型、构图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线条、色彩、造型、构图的感受更加直观、更加深刻,从而更准确、更丰富地\用到自己的美术创作中,大大提高了美术素养。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在艺术美的氛围中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情境创设 首先,欣赏美术作品时,同时插入与欣赏内容相符的音乐。如讲解“荷花”时,在悠扬、古典的《高山流水》乐曲声中,学生静心地欣赏一幅幅荷花作品,音乐的旋律与绘画作品的美交织在一起,学生欣赏画家的绘画作品,多种感官同时作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荷花的姿态美、线条美、色彩美、构图美、品质美。

其次,学生在绘画创作时,播放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创作,受到音乐的熏陶。如:创作“荷花”作品时,播放古筝音乐《高山流水》,优美的乐曲声萦绕在耳边,营造了典雅美好的氛围,绘画内容和乐曲内容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丰富的资源展示 首先,在欣赏卢舍那佛像时,笔者把卢舍那佛像和龙门石窟的各个石窟内的景象,通过三维动感画面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如临其境,就像亲身在龙门石窟旅游一样,非常认真地观看,兴趣盎然,印象非常深刻,学习效果很好,突破了教师单纯讲解的乏味枯燥的学习障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一年级上册“美丽的大自然”是欣赏、评述单元的内容,课本中只有十幅图,笔者在幻灯片中增加了几十幅有关动物、植物、山水、花鸟、春夏秋冬风景等图片,让学生大量欣赏,兴致勃勃地观察自然景物的各种形态、色彩,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学生用纯朴、真实的语言描述自然中的动物、植物、风景等的样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兴趣非常浓厚。感悟美丽的大自然带给学生无穷魅力,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从而使学生树立了关心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补充大量的网上资源 美术课本中的素材有限,数量比较少,运用大量的网上资源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绘画作品,使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线条、色彩、造型、构图。

如,学生第一次接触线描作品时,补充一些作品:

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到这些作品线条有疏有密,把细节描绘得非常细致、具体,不用涂颜色也能把绘画的事物表现得很生动精细。

第一册“多彩的秋天”,课本中只有两幅秋天风景的图片,教学中运用教学课件,给学生补充、欣赏更多秋天成熟的水果、蔬菜等的图片,种类繁多、形状各异、色彩斑斓,放映秋天果园、田间、树林、群山的录像,充分展现秋天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秋天是一幅多彩的画卷!

学习“找妈妈”时,放映母鸡和小鸡一起吃食、小蜗牛在窗台上爬行的录像和教学课件,让学生分析母鸡、小鸡、蜗牛的身体形状,准确描绘出具体特点,感受到事物的造型特点,运用圆形、椭圆、三角形、直线、曲线等,创作小鸡、小蜗牛找妈妈的作品。

讲解“多彩的秋天”时,由于课本中只有三幅表现秋天风景的学生作品,教学中运用ppt,给学生补充、欣赏更多表现秋天的水果、蔬菜、果园、田间、树林、群山的美术作品,分析作品中各物体之间的疏密关系、遮挡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作品如何构图才会更具有美感。

有助于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这种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地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因为创造想象提供的是事物的新形象,并使创造思维的成果具体化。

增强学生对线条的运用能力 放映课件给学生补充、放映、欣赏大量线描作品,通过分析,学生理解了不同线条具有不同的表现力,给人不同的感受:直线给人一种坚硬、挺拔的感觉,给人一种力量,笔直刚劲。如高大的建筑、板凳等。曲线给人一种柔软、流畅的感觉,生动大方,灵活多变。如衣服、面料等。交叉线有厚度,给人一种亲密合作的感觉。

学生运用直线、曲线、交叉线等各种不同的线进行绘画,上面就是学生的作品,线条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疏有密,准确地表现出不同事物的特点。

增强学生对色彩的运用能力 学生平时使用的彩笔有24色、36色等,而iPad中的DrawingBox绘画软件中有纯色、渐变色等,颜色种类多达156种,学生作画时可选性大大增加,使色彩表现更加丰富。下面的作品就是用iPad创作的绘画作品,色彩丰富鲜艳、大胆创新。

增强学生对造型的运用能力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单元对五、六年级要求:学生通过看课件,充分感受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的好处,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下面两幅图是六年级课本的教学内容中表现动漫形象,学生欣赏了教学课件中的各种动漫形象,在自己的绘画中展开想象,造型准确,特点鲜明。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单元对一、二年级要求: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体,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增强学生对构图的运用能力 首先,利用课件,欣赏作品,使学生感受构图丰富,不单调。培养儿童的绘画构图能力,教师不宜急于求成,不能期望值过高,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多在8~9岁之间,正处于涂鸦期向概念期过渡的时期,老师要进行想象画、创造画等训练,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基本形状,把物体的形状概括成直线、曲线、折线、交叉线等简单形状。这一时期的每次绘画教学都应强调把物体形状画大,不要怕画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手控能力及大胆作画的良好素质。在二年级的构图训练中,要引导学生注意画面上各物体间的联系。如画房子,除引导学生画好房子,找出房子特征外,还要要求学生想到房子的前后左右要添加些什么,以使学生的画面由平面的向立体的构图转化。

其次,利用课件,比较不同画面构图效果,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积极指导绘画构图。有些学生画画时总怕画不好、放不开,主要原因是因为作不够大胆,主观上认为画小点比较容易,从而导致构图不美。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课件,给学生放映画面很小和画面饱满的两种构图,让学生分析、比较,学生很容易从中得出结论:构图要饱满。教师要不断鼓励他们大胆轻松地作画,并纠正构图上的错误。如学生画大街上行驶着的汽车,有的学生构图很小,老师应要求学生把作业纸画满,并把这一条作为绘画常规来要求。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比较简单直观的构图意识――要把作业纸画满,主体物象就要画大些,背景就要画得丰富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维和创造思维,提高了画面的整体效果。“画蜗牛”一课教学时,作业要求是:一是在16开作业纸上画5~8只蜗牛,每只蜗牛画得稍大一些;二是注意蜗牛的方向、疏密、色彩等关系;三是尽量把背景想象得丰富一些,画得复杂一点。结果全部作业都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孩子们把作业纸画满了,主体物也没偏在一角上,画面充实,色彩丰富,整体效果不错。教师通过示范讲解与适时的鼓励,让学生大胆轻松地画,学生们情绪倍增,表现愿望大大加强,画面安排也较活拨、大方饱满了。

再次,利用课件,不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创作能力,逐步丰富画面内容。在想象画、命题画、创造画的教学中,许多学生画面内容单一、贫乏、简单,暴露出内容不丰富、雷同等弊病。据此,在教学中就要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展开丰富的联想。要求学生创新,鼓励儿童自由创造。既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不适合专门集中讲解构图知识,作为老师就应该少教,多给他们自由创造的机会,课堂上应该刺激他们创造性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由地去创造,充分表现自我,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艺术潜能,构图等基础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当然,这种“自然而然地提高”也应该在老师的启发、提示、引导和鼓励的前提下,通过学生的实践和表现,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而提高。如在“淘气的小猫”一课中,笔者根据学生对形式美的理解及表现,就自由创造主要提了两个问题:一是你要画的小猫在干什么?游戏、捉老鼠,还是其他?二是这些小猫在哪里?在家里、屋顶上,还是其他地方?让孩子们讨论,鼓励他们自由地发散思维,创造性想象。构图时笔者只要求他们注意猫的动态、大小,其他的个别指导。结果孩子们的作业都画得不错,很有创意,一篇作业简直就是一个故事。

综上所述,运用iPad、ppt教学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直观地进行教学,大量地欣赏美术作品,并对作品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美术作品欣赏、美术创作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上一篇: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质疑 下一篇:做一名执着教育的逐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