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开启生命之门的教育之匙

时间:2022-02-27 04:59:45

寻找开启生命之门的教育之匙

什么是教育?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有自己的“语录”,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笔者认为,教育是开启每个人生命的钥匙,做教育就应回归原点,重新思考它的价值。人最可贵的是有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思想价值都需要得到尊重。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去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学校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构建

价值体系,即育人价值 人的发展,应该成为一所学校追求的起点和终点。笔者推崇的教育观是“教育是为了人的成全”,学生观是“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藏”,致力于培养学生“善良、自律、阳光”的品质。善良是指淳朴、友爱、温暖,人性中的至纯至美;自律是指正己、诚信、自觉,行为中的自我约束;阳光是指健康、快乐、自信,心境中的积极开朗。

目标体系,即核心素养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基于此,笔者主张的学生核心素养是:身心健康、品格高雅、学养深厚、自主发展。身心健康:身体健康,有强健体魄;心理健康,有阳光心态。品格高雅:爱国情,感恩心,文明语。学养深厚:学养就是学识、修养的概说,它对人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启迪智慧、增强悟性与创造能力、提高高尚品位的重要作用。自主发展:通过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培养自主意识,达到自主发展,远离平庸,走向卓越。

策略体系,即达成途径 策略源于需要,高于学生,合作创生。湖南省浏阳市第五中学把策略体系写进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分部门、分线具体分工,稳步推进。校长要坚信:健康≥德育≥成绩,一个人走得更远,不是因为他成绩好、分数高,而是他拥有健全的人格,成绩是健康与德育的副产品。

立体课程体系的探索开发研究

学校结合校本实际开设了三大课程体系:品格类课程、学科类课程、生涯类课程。品格类和学科类为学生必修课程,由教师自主开发,让教师成为专家,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生涯类为学生选修课程,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大学、走进职业,力求为学生的生涯规划助一臂之力。就“学习”而言,“学”是指掌握知识和技能,“习”是指实践,以往教育一般只注重前者,而忽略后者。

然而,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教育的良心是爱与尊重。教一个人,要教他自主探索的思维;育一个人,要育他形成健全的品格;帮一个人,要帮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需要具体帮助,如习惯的养成、时间的管理、人生的规划、爱的感悟能力等,并告诉他们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模样。

学校重构了课程目标,即人格塑造、民族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职业规划、创新素养,让生命在课程中走向丰盈。

学生自主发展的培养方式改进

当前,我国最大的危机是创新的危机,也是教育的危机。早在2005年,钱学森就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十年多过去了,钱学森之问,依然是教育之“痛”,这个“痛”是当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长期思考的问题。今天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大规模的“同质化”“工业化”,老师做了一个个判官,无情地扑灭了学生的创新火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学校应该从课程的自主选择、知识的自主学习、行为的自主管理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众所周知,德国的教育是世界领先的,但在德国,你根本看不到培训学校和补习广告。《德国基本法》明确规定,任何人都不可以对儿童进行所谓的学前教育,比如跳舞、体操、读书、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等统统被禁止。那里没有强加,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志趣学习,那里没有高考,每一个人通过申请就可以上大学。因此,校园成为孩子们的幸福乐园,学习成为孩子们最快乐的事。

学生在什么时候学习收获最大?不是听讲的时候,而是用心自我探索的时候。把主动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笔者赞同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的:“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

快乐,是学习最好的内在动力。老师和家长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兴趣,引导孩子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找到自己,简单地说就是发现孩子的天赋和兴趣。老师真的不必在乎一个孩子在数学课上看惠特曼的诗集,或者一个热爱数学的孩子从来不读文W经典。教育的出路是尊重每个孩子的内在,所以,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总之,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涵养人格,发展个性,开启智慧,教育是塑造、帮助和启迪,因此,教育应少一点强加,多一点尊重。教育者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藏。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用你的可能,帮助孩子去寻觅开启宝藏的那把钥匙。

(作者单位:湖南省浏阳市第五中学)

上一篇: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之魂 下一篇:例谈“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