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习作评改方式,开辟习作教学新天地

时间:2022-10-07 12:13:46

改进习作评改方式,开辟习作教学新天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的语文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写作能力来说,除了需要一定的写作速度,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外,更需要人们进行自主的写作与自由的表达,尤其强调有创意的表达。

但在当前的习作批改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经常要对着一摞作文兢兢业业地批改,不但要有眉批,还要有总批,学生出现的问题,基本上就是那么几类:描写是否具体,重点是否突出,语句是否通顺、生动,立意如何,……几十本作业批下来,教师搜肠刮肚也就是那么几句话;学生看惯了类似的评语,并不理解老师的辛苦,对评语并不感兴趣。这种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使我们的评语再亲切、再委婉,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厌烦、麻木。习作是一个互动的生命活动过程,所以,应该在习作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开放有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此,我们提议学生间进行习作评改,改革传统的习作评改方式,充分激发起学生评议、修改的写作积极性,开辟习作教学的新天地。

一、加强学习,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

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直接影响、指导着教学行为。要把学生互评互改落到实处,首先要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这种学习应该是有计划、有系统、且持之以恒的。

1.集体学习与教师自学相结合。利用教研时间,我们在一起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师》等业务书籍中有关习作教学的内容,通过研读和交流,使理论更加有效地指导实践。

2.促进交流,同伴互助。新课程更加注重教师间、学校间交流,提倡同伴互助。我校创设多种机会,与兄弟学校联手,多次召开各类校际交流研讨会。使我们的经验、做法,及时与联谊校进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

二、引领扶助,指导学生进行互评互改。

1.以评激趣,有效引导。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小学生的习作兴趣来源于对自己作品的展示和与同学间的交流。在交流与展示中获得提升和认可。这样他们就会跃跃欲试。激发学生评改兴趣,最重要的是保证学生评改效果。

首先,教师要有恰当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明确一篇文章可以从哪几方面来评改,掌握基本方法。如:圈改错别字、不通顺的语句,画出精彩词、句、段,在有感受之处写上眉批、总批等。一开始学生评改起来如果有困难,可以建立互评小组,不超过四人。每个成员都做一两次小老师,阅读小组内同学的习作,对作文中标点、文法等错误加以修改,并围绕习作要点对习作的修改提出建议。让学生获得“高于他人”的体验,发现自身存在的价值,感觉到“我并不比别人差”、“我也行”。

其次,保证评改时间,不能“蜻蜓点水”。每次评改课至少安排两节,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欣赏、评改,形成全班流。在这两节课中,他们可以读到不同层次的同学作品,好的文章来自身边同学,榜样作用更为显著,而同学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则宛如一面镜子,能使他们直接反思自己。评改对每个学生来说,又是一次自我认识与提升。

自己的文章被人传读,那应该是很自豪的事。每次习作完成,老师尽快地把习作送到班级,让学生在课余互相赏读习作,每次赏读别人习作后要在他人习作后写上自己的姓名,可写一两句读后感受,也可与作者口头交流读后感。这样,全班每位学生既是小读者又是小作家,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2.以评促写,直舒胸臆。

对学生习作的评价除了常见的等级和眉批、总批之外,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

(1)发挥学生主动性,给予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机会。学生可以自己给自己的作文打等级,也可以互相打个等级,再与教师评价对照,这样,更易发现习作中的优缺点,找准自己的位置。

(2)习作方法过程的评价,要结合教师对学生习作过程的观察,如:正因为你修改了三遍,所以你的作文才会如此出色。情感方面的评价,要结合作文具体内容,对习作的建议坚持正面引导,如:如果作文的字能和作文一样美,那不就美上加美了吗?

在不断地评改中,孩子们兴趣越来越浓厚,除了作文本,平日的练笔也成了他们的交流对象。更有一部分孩子把自己的大作贴在班内,邀请同学们评议。这样的作文不限文体、不限字数,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生活中处处有他们写作的素材,一个个鲜活的语句跃然纸上:“如果说数学是一盘鲜美的‘鱼香肉丝’,语文则是一盘值得我细细品味的‘宫爆鸡丁’……素菜自然也不可少,瞧,美术就是一盘清淡可口的‘凉拌拉皮’,令我享受其中,乐在其中。”“闻着槐花那淡雅的芳香,我禁不住要作上一首小诗‘槐树花香飘十里,幽幽香径林中系,君若问我何时开,蝶飞燕舞并时溢。’……置身林中,真可谓悠哉,悠哉也!”……学生的评价也越来越精彩,越来越个性化:“嘿,不错啊,you are a good girl!”;“妙哉,妙哉!才子也!”……

在习作过程中,勤于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作文方法的指导是写好文章的关键,而学生间的互评互改则如同一剂催化剂,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习作,已成为孩子们心灵的乐园。

3.以评乐写,厚积薄发。

读书是提高写作水平及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提高阅读兴趣,培养文学素养应从小抓起,循序渐进。读书的兴趣、动力从何而来呢?评改无疑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在评改中,孩子们得到了身边同学的肯定,发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这种肯定与差距感,是最好的催化剂,他们主动读书,勤于积累,通过读书,让自己一次次地和书中人物共甘苦、同奋斗,一回回地随作者去领略山川风物,有一天,你会发现,他们下笔不再青涩,已有了些棱角,有了些圆润,这就是在书海常有之后的积淀。

每当学生的互评习作收上来,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开本子,像个好奇的孩子一样,专注地读着学生的评语:

“梦想很好,但是开头太长,应学会‘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多么中肯的评语,多么有灵性的孩子。

“‘小狗们’可否改成‘那些小狗’?”面对如此较真、如此细心的“老师”我真是自愧不如。

“字还是没有进步,这怎么行?条理还是很清楚,在写克隆爸爸的时候应多用些四字词语,愿你美梦成真!”这位“老师”还真是严厉呢,在严厉之余还没有忘记鼓励一下这位不长进的学生,教育有方。……

教师的评改工作比从前更忙碌了,但却更快乐了。这份快乐来自于学生的真诚,我相信也看到孩子们也是快乐的,这份快乐源于交流。给孩子交流的权利,他们真的很渴望;给孩子交流的机会,他们甚至比我们做得更棒。

上一篇:探析小学作文有效教学之策略 下一篇:互补互促,共长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