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美丽”辽宁生态城市建设的市民责任

时间:2022-10-07 12:04:08

析“美丽”辽宁生态城市建设的市民责任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3)03―098―06

[内容提要]辽宁省作为东北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城市化、工业化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遗留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体现了城市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和谐,同时也体现了城市居民对城市发展的要求与关切。因此,辽宁市民作为城市真正的主人,积极投身于生态城市建设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只有全面提升市民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感,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城市建设。

[关键词]生态城市;市民;生态意识;生态责任

一、城市化进程中辽宁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一)辽宁城市生态环境现状。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全面加速发展期,城市建设正在发生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辽宁的城市化率一直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其城市化率构成了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增多和集中,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环境危机,产生了各种城市病。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建筑稠密、住宅紧张、道路拥挤以至交通堵塞;经济快速发展消费观念发生转变,消费异化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同时也极大地扭曲了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物资和能源的消耗猛增,城市供应紧张,能源、资源相对短缺;城市生产、生活、交通运输以及其他服务行业排放大量污染物,对城市水、空气、土地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严重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民的生活环境,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人协调和谐的生态城市,成为有效解决这些矛盾问题的重要路径。

(二)辽宁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在辽宁的大多城市中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两大方面:一是从行政职能部门角度分析,行政职能部门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首要力量。但受到传统发展观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延续“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在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与资源的有效保护。因而,这种发展模式造成经济的片面发展,给原本就日趋紧张的城市资源、环境供给带来更大压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二是从工厂、企业方面来看,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是推动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企业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因而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企业一直追求的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其中一些具有“高污染、高能耗”的工厂企业,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以及噪声等造成了附近水域和空气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二、市民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城市是属于每一个现在和将来的市民的。推进辽宁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的自觉自省,同时也是全体市民的义务和责任,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一) 市民的责任意识是生态城市建设成败的重要保证因素。辽宁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总体发展战略”。一方面要求协调统一一切发展资源,争取发展机遇,实现美丽辽宁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同时也要求城市市民为美丽生态城市建设承担责任、贡献力量。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更是城市的生产者、建设者、消费者和保护者,因此,城市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既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也离不开在政府的倡导和引导下,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与实践,并应当是市民的共同意识和自觉行动。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市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其生态意识将直接影响生态文化建设的进度和成效,直接关系到美丽辽宁生态城市建设的成败。随着辽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在城市大量增长和集聚,其社会公德意识和生态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既要遵循政府正确的领导和政策支持,更要依托市民的积极参与。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市民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其巨大的影响力能良好的带动政府和企业饯行生态城市建设。

(二)市民的综合素质是生态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城市文明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高度,而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就是人口的文化素质,因此,市民的文明程度是生态城市的基础,市民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是生态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市民素质”是指城市公民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和性质,主要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知识水平、行为能力、审美情趣和生理状况等。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三方面的内容。对此,生态城市建设对广大市民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人们具有相应的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另一个就是对人口素质的要求,即要求每个市民都具有文明素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伦理观以及消费观。

市民的综合素质是生态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人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协调一致的关系。人在影响和改变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改变和塑造了人,正如市民和城市环境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呼唤良好的市民素质。广大市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进而客观地加快生态城市建设的步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市民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还缺乏认识,因而存在一些不利于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的行为,例如,居住小区内乱倒乱扔垃圾,公共场所践踏花草;随处乱张贴广告,甚至毁坏公共设施等等。因此,一个市容整洁、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在市民较高文化素养的基础之上并以自觉行动为依托建立起来的。

生态城市是市民健康生活的必然选择。大力倡导生态城市的建设顺应了城市发展的趋势,是推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表明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民生,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正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集中体现。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自身的健康状况以及生活质量与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等与之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而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极易引发环境纠纷或是。生态城市的最终理想状态即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与人的生活幸福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市民作为城市真正的主人,生态城市的成功建设与每一个人的利益相关,每一个市民都将是最大的受益者。全民积极参与生态城市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不仅可以有力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与此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居民自身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增强生活幸福感。

三、市民参与建设生态城市的路径选择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关系到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对于美丽辽宁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必须成为每一个市民的共同意识和自觉行为。

(一)积极加强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感培育,营造生态城市建设的浓厚氛围。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工作的展开首要的就是要求人应该具有环保意识,对旧有的、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实现根本的转变。有了生态意识、生态责任感并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实践,生态城市的建设才会有牢固的社会基础。

“生态意识就是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观点和看法,是人类在处理自身活动与周围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以及协调人类内部有关环境权益时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发与保护、生产与生活、资源与环境等关系时应具备的生态学观念和常识,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道德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价值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5个方面。”目前,广大市民自身的生态观念与生态保护意识相对薄弱的现实对城市生态建设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因此全面提高其生态意识是建设生态城市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城市市民,提升其生态责任意识有如下基本途径。

首先,有关部门可利用多种形式普及资源和环境法规以及加强环境知识的学习、宣传,提高市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日常行为方式对环境产生的破坏和影响。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才能使广大市民真正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进而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其次,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宣传唤起市民的参与意识并在自身的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增强对人类生存环境及子孙后代负责的责任意识,同时使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到生活环境是属于当下也是属于未来的每一个人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每一个市民的自觉保护。只有当自觉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成为每个市民的共识,全体社会成员才会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进而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浓厚氛围,这是营造优美城市环境,推动辽宁生态城市的建设重要路径。

(二)自觉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落实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生态文明不是口号,更不是摆设,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每一位市民从我做起,从身边细节小事抓起。从个人素养的角度来说,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即是要求每个市民具有文明的素养,确保文明观念从意识层次升华到自觉层次,贯穿到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之中。用文明语言,行文明礼仪,养成文明习惯,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座位;与邻里之间友好团结等等。从家庭生活方式方面来讲,首先,作为城市市民应主动节约水、电、煤气等能源资源;其次,外出时应选择绿色低碳出行方式以减少尾气排放、降低对大气的污染和破坏;最后,就是要践行科学消费观,树立健康、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培养正确的消费判断力,要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和实际需要进行适当消费,切忌养成盲目跟风、相互攀比等异化消费的心理。从社会公共层面来看,参与生态城市建设,市民应积极主动保护公共环境,树文明形象,杜绝不文明行为。将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态消费观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之中,成为自觉践行生态建设的重要力量,从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入手来共同维护生态环境。

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加快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动力。因此,只有当市民自身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其意识和行为习惯才会符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才能产生保护城市环境和生态的责任感,不仅自己不做有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事,而且也能够制止他人损害生态和城市环境的行为,所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呼唤良好的市民素质,尤其需要我们重视和加强市民的文明道德建设。

(三)大力塑造弘扬榜样精神,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大力宣传和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以生态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发挥广大市民参与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的主要途径。

一方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教育有机结合,不断发现、培养和塑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群体和先锋模范人物。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榜样精神并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通过深入开展与生态环保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先进典型的经验广为传播,影响市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以激发人民群众宣传环保、参与环保、自觉环保的理念和积极性。使学习先进,崇尚先进在全市蔚然成风,推动市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的良好价值导向,进而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步伐。

另一方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活动日相结合,充分地利用“3月25日中国环保日”、“6月5日世界保护日”、“植树节”等纪念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主题的活动引导广大市民积极投身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将实践活动切实地落实到能实际解决的各种生态问题上,防止形式主义,将生态观念带进生活,在实践中受到教育、熏陶,使生态环保意识得到切实提高。例如,“清除白色污染”、“家庭环保行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活动。加强对市民自身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和态度,了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激发人们关心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教育,并为生态城市的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使生态城市建设向着理想的新境界有序迈进。

当前,生态责任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问题,关系到城市的未来与人民的福祉。在我们的城市中,生态责任冲突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关系到城市、企业和个人的多方面利益和诉求。如果对于城市生态责任问题没有明确的认识、缺乏合理的解决方式,在一些极端条件下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培养市民主体性的生态责任,是生态城市发展的根本诉求、是人民利益的根本体现,更是实现城市与环境和谐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市民主体性生态责任的培养与建构对于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和体现市民的城市主人翁地位,并将其自身的切身利益与城市发展密切结合,成为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在自觉力,通过责任知识的掌握和责任能力的培养而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约束自身行为,将会显著改变我们的城市面貌。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培养市民责任意识、责任行为,是实现城市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发展战略转型,使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爱宝.生态型政府构建与生态公民养成的互动方式[J].南京社会科学.2007(5)

[2]陈学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10(05)

[3]邓小云.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J].江东岳论丛.2010(02)

[4]聂碧芳.论城市化与生态城市建设[J].江特区经济.2005(05)

[5]Roseland M. Dimensions of the Future: An Eco-city Overview. Edited by Dimensions, Edited by Roseland M. New Society Publisher.1-12.

[6]罗国杰. 伦理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7]谢 军.责任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8]王如松.1990城市生态学[A].见:马世骏.现代生态学透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9]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10]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J].2001(1).

注:本文系201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美丽”辽宁生态城市建设的市民责任问题研究(项目编号L12DKS022);2012年度大连市社科院一般项目:生态城市建设的公民责任问题研究――以大连市为例(项目编号2012dlskyb07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综合护理干预对缓解小儿术后焦虑情 绪及疼痛程... 下一篇:大中国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