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华兹华斯诗歌的生态观

时间:2022-10-06 10:18:07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的生态观

摘要: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主要赞美自然和讴歌生命。本文通过研究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价值观,从自然对人的影响、人对自然的责任、欲望批判、对人类的爱四方面表现其诗歌作品中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华兹华斯 生态观 诗歌 自然

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日益恶化,媒体上充斥着绷紧我们神经的生态新闻:沙尘暴、水污染、海啸地震、石油泄漏、森林大火、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受此影响,生态思潮日益高涨,生态文学作为其中极为重要的支流之一,显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诗的目的是展现理想的自然生存状态,为我们提供“想象的自然状态,想象中的理想的生态系统”。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巨擘.“湖畔诗人”的主要代表。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英格兰中西部风光旖旎的湖区,大自然的灵性给他带来希望和活力.带来创作的灵感。他说:“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他创作出大量讴歌自然与人和谐关系的诗歌,这些生态诗给后人以启示。

生态理论

华兹华斯的生态观里可以看到犬儒学派的影子,“他们蔑视正统的生活标准,背着行囊携着拐杖四处漂泊,生活得就像乞丐。他们希望轻松地旅行,过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简单生活”。华兹华斯一生到处走走看看,身体力行回归自然,为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

“生命网”观点的提出改变了从前人与自然关系的界定,该观点认为“自然是一张具有奇特结构的网,由柔软的、易破的、脆弱的、精致的材料制成,按照它的结构和目的把一切都连接成令人赞叹的整体”。华兹华斯诗歌大量讴歌自然,他认为自然与人是和谐的整体。

达尔文进化论对生态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无法忽视的推动作用,该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主宰、支配观。

恩格斯对人类生态思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著名的生态思想“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说”中指出:“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

20世纪以来,著名生态思想家泰勒提出了人类对待自然的四原则,即“不伤害原则”、“不干涉原则”、“忠诚原则”、“重建正义原则”。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生态文学探讨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两者是和谐统一的,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人类的利益为价值判断,而以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前提和最终的依归。华兹华斯认为大自然是他心灵的源泉,人的灵魂与自然的灵魂共处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不仅自然的灵魂影响到人,自然的灵魂也带有人类灵魂的特点。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强调主客体统一,体现了诗人一元论的思想。他提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他又说诗人具有一种气质.比别人更容易不被眼前的事物所感动.言外之意是说诗歌是诗人回忆的结果。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诗人回忆的过程正是其情感不断累积的过程。在华氏眼中.自然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在有形的自然中,华兹华斯沐浴在她的怀抱中,与她交流,聆听她的教诲,接受她的滋养。华兹华斯把无形的自然看做精神的象征。

华兹华斯作品中的生态观

自然对人的影响。在华兹华斯看来,自然“有一些力量能使我们的心受感染”,自然“会用宁静和美打动”人们,能“引导我们从欢乐走向欢乐”。诗人在彷徨孤寂时瞥见水仙,心灵的创伤俨然得以治愈,“从此.每当我倚榻而卧,/或情怀抑郁,或心境茫然,/水仙呵,便在心目中闪烁,/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乐园;/我的心灵便欢情洋溢,和水仙一道舞蹈不息”。作者把水仙看做一种象征,它代表了一种精神,代表了自然的精华。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和安慰.大自然能启迪人性中善良的情感。当诗人离开水仙后,心中充满孤寂;当其心里浮现水仙时又“欢情洋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

在《致杜鹃》中,杜鹃成了诗人往昔情感的寄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热爱。这样的情感穿越时空,童年时,诗人“为了寻觅你,我多次游荡,/越过幽林和草地”.此时的杜鹃在诗人眼中“是一种爱,一种希望”。诗人对杜鹃的爱多年来不曾改变,“今天,我还能仰卧在草原,/静听着你的音乐,/直到我心底悠悠再现/往昔的黄金岁月”。读书是苦闷的,但好在诗人与蓝天白云做伴,追寻杜鹃,他把杜鹃视为大自然对自己的召唤。

诗人把无形的自然看做精神的象征,他常常凝神观察万物,如《致雏菊》:“我坐着,对着你,悠然遐想,/打各种不大贴切的比方./以此为乐事。”在想象中,他感到自己与雏菊浑然一体,感到自然的整体存在.“你与我同享阳光和大气;/为滋补我的心,请一如往昔/赐我以欢乐,让我学到你,温良的品性”。他把各种想象联系起来感受到了自然与人的统一,并希望从自然身上学到恬适的生活态度。

在《转折》中,他呼吁我们抛弃书本,向最渊博的老师――自然学习,做自然最谦恭的学生。“起来!朋友,把书本丢掉,/当心会驼背弯腰。”“啃书本……无尽的忧烦”,他告诉我们,“来吧,来瞻仰万物的光辉./让自然做你的师长。”自然丰富的资源可以使我们的心智受益,生命熠熠生辉。《自然景物的影响》一诗诗人毫不吝惜地赞扬自然景物对人的心智、世界观产生的积极影响。万物皆受宇宙精神的制约,又体现着宇宙精神。“无所不在的宇宙精神和智慧!,你是博大的灵魂.永生的思想!/是你让千形万象有了生命./是你让它们生生不息地运转!”

从生态文学的角度来看,华兹华斯创作的大部分诗歌都体现了自然对人的美好影响,让人心旷神怡,让人的心智得到启发。

人对自然的责任。华兹华斯对人类征服自然提出了质疑,《鹿跳泉》讲述了古代贵族为了自己的享乐肆意猎杀野生动物、恣意破坏生态系统本来面目的故事。瓦尔特爵士疯狂追赶一只公鹿13个钟头,连他自己的坐骑都换了三头,公鹿走投无路之下纵身跳下陡峭的悬崖,惨死在泉水边。“旁边躺着那头鹿,肢体横陈,/鼻孔紧贴着山下的一股清泉,/它在咽气时发出最后的,/泉水便颤抖,泛起了涟漪一片。”公鹿死相极其惨烈,瓦尔特爵士丝毫不为所动.“爵士兴头十足,没法安静”,为了炫耀他征服自然的成就和方便今后继续寻欢作乐.他要在这里“盖一座游乐的华屋,搭一座富有田

园情趣的花亭”,“还要请来能工巧匠.在这股泉水下面砌一个石潭”。肆意改造自然带来的是灾难,美好的自然环境被破坏,取代的是人工艺术品,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很快,鹿跳泉毁了,泉边的白杨枯死,“再没有狗儿、羊儿、马儿或小牛,到石潭边上来,用泉水润润嘴唇”。公爵的一次猎杀,造成了这里的荒芜,诗人警示世人,“我们的欢情豪兴里,万万不可./羼人任何微贱生灵的不幸”,不要再试图以征服或改造自然为乐,害人终害己。这是诗人对征服、统治自然观的批判,人类有责任保护多样性的生物,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

《责任颂》重申了人对自然的责任,责任是“上帝之声的严峻女儿”,“是指路的明灯”,“是防范或惩罚过错的荆条”,“伸张了正义”,“叫人摆脱浮华的引诱”。万物只有回归自然,听候自然的差遣,“万古苍穹因你而常新,而常保坚牢”。

征服自然的恶果是人类的自我毁灭.20世纪以来的生态危机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观点。诗人有惊人的前瞻性,在《早春命笔》里,他说:“内在的性灵,由造化引导√与外在的景物互通情状;/我不禁忧从中来,想到/人把人弄成了什么样。”

欲望批判。工业化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紊乱及自然资源的匮乏,华兹华斯对工业化的城市生活极其反感。

《迈克尔》讲述了牧羊人迈克尔一家三口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安居乐业。突然灾难降临了。老人曾经给侄子当保人.侄子家道败落,他不得不替他偿还。老人舍不得变卖田产,只得把儿子送走,没想到“在那座荒荡的城市里,/他终于陷入了泥坑:丑事和耻辱,弄得他没脸见人.最后他只得/逃到海外去,找一个藏身之所”。我们看到华氏眼中的城市是让人腐化堕落的场所,而乡村生活的人民心灵纯净,由此也看出诗人对旧的小农经济的怀念。

田地、牲口是小农经济的象征。无独有偶,《最后一头羊》描写了工业化导致乡村经济破坏。“又一头卖啦!再加上一头!羔子刚卖掉,它娘又牵走!”壮汉去教区求助,却被认为是富户,羊即产业.但是“到昨天,我那五十头绵羊,只剩这最后一头”,他哭诉道,“我们完蛋啦,成了穷鬼./倒不如全家死光了干脆!”

华兹华斯对社会道德的倒退发出了愤慨。在《伦敦,1802年》中,他把当时的英国社会比做一潭污水,他写道“世风日下,我们都汲汲营私”;在《作于伦敦,1802年9月》里,“侵吞掠夺,贪婪,挥霍无度……断送了伦常准则,纯真信仰”。诗人没有避世,而是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对社会的爱。呼吁人们重返自然,回到那山水之间,提倡物质生活的简单化、精神生活的富足感,保留社会原有的面貌。

对人类的爱。华兹华斯的诗歌大部分描写自然景色,通过描写自然探讨自然与人的关系,着眼点是自然,落脚点却是人,人爱自然,自然又引导人去爱人.他由对自然的爱升华到对人类的大爱。对人类的爱体现在诗人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坎伯兰的老乞丐》、《布莱克大娘和哈里.吉尔》都属于这样的题材。

孤独的割麦女“独自收割,独自歌唱”,“没有人告诉我她唱的什么”,但她那歌声比夜莺、比布谷鸟更欢快、更令人振奋,割麦女用歌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她在劳动中歌唱,歌声徜徉于她手中挥舞的镰刀间”,诗人把我们引入一个清新脱俗的世界。

《露西组诗》中自然与人的关系通过死亡的主题来展现,死亡在诗人看来是彻底回归自然。露西是自然之子。“露西。她活着无人留意,,死去有几人闻之?”重返自然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样的死不是消亡,而是融入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我们是七个》也表达了相似的主题.选择的对象却是天真无邪的孩童。孩子“只感到生命充沛在四肢,/对死亡,她懂得什么?”。当被问到兄弟姐妹几个时,她说。“我们是七个”,“有两个躺进了坟地”.“我们是七个”,逝去的兄弟姐妹在孩子眼中仍然和他们是一体的、不曾分隔,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结语

华兹华斯的生态诉求根源于他坚信自然与人的整体性,在西方理性思维的影响下,他强调人的作用。英国生态学家贝特这样评价他:“华兹华斯回到自然并不是逃避政治,而是把政治放在新的环境中,放在了对人类的爱和对自然的爱之间,放在了人类的权利和自然的权利之间。”在今天我们从生态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华兹华斯的作品。体味生命的变迁.其作品必将绽放新的活力。

(作者为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英国拉夫堡大学传媒学硕士)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我国当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误区 下一篇:爱米丽的爱情悲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