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感悟生活 提高写作质量

时间:2022-10-06 08:55:09

观察感悟生活 提高写作质量

摘 要:语文教师都有这样一个体会,教师怕上作文课,学生怕写作文,这已经成为当前一种普遍的教学现象。特别是学生,他们觉得作文难写,主要是觉得没什么东西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抒。《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丰富的素材、感受真情,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最感到困难的是怎样指导学生搜集、观察、发现。我认为,一旦解决了这些问题,那学生写作文就会得心应手,同时也能提高写作质量。

关键词:作文;感受;观察;情境

“新课标”的“阶段目标”对初中生写作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旨在激发初中生的写作热情,全面强化初中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如何落实“新课标”的“写作目标”?通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初中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感受真情

“新课程”要求初中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初中生应当走出“无感而发”、“无痛”的误区,可以自我为圆心,以自己的生活为半径来写作,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和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选取写作材料,表达自己接触的人、事、物的真情实感。

“亲情”就是亲人之间的感情,如母爱、父爱、手足之情……写作时,让学生把生活的原生态写出来,也许,原生态并不完美,而它是自然的,更是感人的。在进行亲情写作的有关训练时,我曾让学生从亲人的生活习惯、辛苦劳作、榜样模范、兴趣爱好和特长、关心自己的方式等方面来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写作时同学们笔下出现了任劳任怨、贤慧善良的母亲形象,朴实憨厚、默默无闻的父亲形象,以及父母对子女宽严相济的爱,在家庭中孝敬老人,妯娌和睦等方面做出榜样的一系列精彩、感人的片断……单亲家庭的学生写道“妈妈去世已经好几个年头了,年轻的爸爸为了不让我受委屈,直到现在依然是个单身……”通过同学们的写作,增强了他们尊老扶幼的意识和自觉承担家务劳动的家庭责任心,这样的写作,使文道结合,达到了作文育人的目的,突破了写作的瓶颈。

二、观察发现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叶圣陶先生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文字。”要达到这一目标,初中生必须走出素材贫乏、喜欢凭空编造或抄袭范文的误区,要扩大视野,锻炼敏锐的观察力,多角度观察和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和“亮点”。在学校“大课间”排练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同学们的一举一动,尤其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从总体到局部仔细观察,活动结束后进行写作。通过观察,学生在写作文时,胡编乱造的少了,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文章浮现了出来。

生活是作文之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在设计作文题目时,要让作文和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让作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作文”。

三、情境设置

教师创设情境的重要原则是激情引趣,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知识、对科学、对人生的兴趣。而问题情境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重要途径。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学生时常感到自己无话可说,自己在写作时不仅速度慢,而且质量不高,书写潦草,标点符号不规范,字数经常达不到要求,内容东拉西扯,从心底开始厌烦作文。面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我在中英项目支持活动公开教学后,声情并茂地向学生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由于公开课的失败,我被调往外校,但出于对同学的留恋,在离开之前,希望每位同学能够写写心里话,给老师留一点美好的回忆,要求抓住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细节来详写。字数要求达到600字,书写要工整,并且要在下课之前交。”到下课时,就连平时不愿交作文的田×同学都能够在字数上达到550字,部分尖子生的字数达到800字,书写都较平时认真了许多。同学们回忆了一年多来老师上课时的幽默、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检查时的严厉、课余时间的真情交流……也有回忆老师处理事务的不公、师生间的误会,文笔流畅,感情真挚。待到第二节课,给同学们谈了我的感受和设置这节课的初衷,大家深有感触,从这节课以后,同学们的写作有了明显改观。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只有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激发写作兴趣,使写作训练成为他们自愿自觉的行为,让他们感到作文并不难,作文的过程才会充满乐趣。只有真正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得到训练,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06.

[2]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小康营中学)

上一篇:中考英语答题技巧 下一篇:政治课板书图表设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