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船舶设计专家许学彦

时间:2022-10-06 06:01:34

著名船舶设计专家许学彦

许学彦,我国著名船舶设计专家,1924年5月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历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院708所高级工程师、技术顾问、研究员、副所长、总工程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参与设计与主持设计的船舶型号有60余种,其中大多数为难度较大的国内以前未设计过的首创船舶,50年代末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70年代主持设计了国家重点工程中的主要三型船舶:观测我国远程火箭试验和地球卫星的远洋航天跟踪测量船“远望”号,综合调查船“向阳红10”号,打捞救生韶“J121”号,1984年“向阳红10”号和“J121”号打捞救生船载着我国科学考察人员,远征南极,建立了“长城”考察站。

和很多“老上海”人一样,许老也喜欢走在黄浦江氤氲的晨雾里,听着江面上清彻的船笛声,如今年逾古稀,他把这一“仪式”简化为爬上19层办公大楼的楼顶,远眺浦江“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盛景,用他的话来说:“我离不开那声声的汽笛。船舶是我最亲密的孩子。”

此生梦悬造船舶

许学彦是个船舶设计专家,他与同事刷新了新中国船舶设计一个又一个的崭新纪录,这是一个值得国人骄傲和铭记的名字,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08研究所的荣誉陈列室,代表着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的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静静矗立在一角,奖杯上三把金钥匙托起三颗科学明珠,这是许学彦和他的团队在设计成功“远望”号后国家给予的肯定,许学彦轻轻地捧起她,动情地吻着那最大的一颗明珠,那一瞬间的动容,仿佛马拉多纳之于世界杯。

船舶悬系着院士一生的梦,少年许学彦就常常划着小船悠悠地荡在村子里小河上,热了,满身大汗就一头跳进水中游泳,他从心底里喜欢上了船。

国力积弱,日寇入侵,一段六年的逃亡岁月并没有打消许学彦的船舶梦,相反更加坚定了他造船强国的信念,“我那时拳头握得紧紧的,发誓着有一天我们也要造飞机、造军舰,”1944年,许学彦从贵阳的国立十四中毕业,他报考了四所院校,居然全部被录取,西南联大的航空系、浙江大学的机械系、平越交通大学的土木系和兵工学院均是一流名校,让他费思量,后来重庆交通大学又免考录取了他,因为自幼爱船,五校中只有重庆交大建立了造船系,少年许学彦负笈来到了重庆,开始了一生和船舶的不解生涯。

造世界上最好的船

1962年,当中国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巨轮“东风”号下水时,许学彦披着红花,噙着泪水,随后他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艘大型高级客轮“昆仑”号,航行于长江三峡间,30多年来为国家创收了大量外汇,至于我们在电影上熟悉的“62型”高速护卫艇,也是许学彦和他同事的心血结晶。

后来许学彦又接手组建远洋跟踪测量船队,这其中“远望”号是主船,“当时我们意识到,‘远望’号其实就是一座科学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的学科就有流体力学、结构力学、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发电机、电站、无线电通信、导航、空调冷藏、水声等,这跟建一座城市没有什么两样,攻克这样的科研难关,全靠同事们团结一心,齐心协力。”

这一测量船队至今已七下太平洋,航程十几万公里,经受了太平洋惊涛骇浪的考验,各项设备运作稳定可靠,为我国的远程导弹试验和地球卫星观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人能够造世界上最好的船,我始终坚信这一点,”对于外界猜测中国到底有没有能力建造航空母舰,院士只是微微一笑,他告诉记者,早在三年前708所就自行设计、建造了15万吨级的油轮并出口海外,其质量征服了挑剔的欧洲人,而今一个劲地来中国下订单。

“我与南极有个约会”

地球是颗水行星,地表海洋覆盖面积71%,有了船舶,胸怀大志的中华民族能够畅行四方,只是有一个地方,直到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人还是一片空白,当一个又一个国家、一拨又一拨人循着英国人乔治・斯科特的足迹踏上南极洲时,这中间没有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许学彦知道了,那白雪皑皑的南极是他的神圣使命所在,“我知道,我和南极有个约会,去南极洲可不是想去就去的,船舶得经受12级以上台风考验,续航能力极强,而且船舶上各种科学考察装备要一应俱全”,在主持设计“向阳红10”号时,许学彦和他的小组就憋着股劲,船只最终采用5个叶瓣的推进器,减少了振动,提高了船速,这是我国首次使用5叶瓣的推进器,这艘远洋综合考察船在当时就瞄准了世界水平,后来出色地完成了南极科考任务。

1984年正值许学彦花甲之年,南极忽把捷报传,得知自己的心愿已了,他“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一年“向阳红10”号和“J121”号载着我国科学考察人员,披坚执锐,乘风破浪,远征南极成功,并建立了“长城”考察站,白色苍茫之地终于有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上一篇:解读光的反射定律 下一篇:生活中的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