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时间:2022-10-06 05:23:51

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分析市场调研信息,探索高职院校模具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培养实用型、就业型等企业急需的模具人才,对缓解模具行业人才紧缺与模具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好之间的矛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能力;模具;课程体系;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85-03

一、引言

我校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和江苏省的产业发展趋势为宏观背景,对苏州市的政府部门、模具企业、行业、同类院校、历届毕业生进行全面调研。在此过程中,分析高职模具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了解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需求和用人要求,了解模具专业毕业生的从业情况和对模具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结构体系的意见,听取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院校模具人才培养的建议,学习其他院校相同专业建设的情况,剖析目前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准确定位专业方向和课程结构,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从而构建一个科学、完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

二、高职院校模具人才知识需求分析

1.理论知识。随着模具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对模具人才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大部分的调研企业认为,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知识满足不了模具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与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有非常大的联系,大部分的企业专家认为,专业基础课中的机械制图、Auto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及测量技术是模具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很多毕业生在CAD绘图和测绘技能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远远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应该在基本知识上给予足够重视,增加课时,加强训练。同时学校还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给予他们发展的基础。冲压模具设计、注塑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模具专业英语是模具专业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要能够根据岗位需求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2.实践操作。在问卷调查和走访中,企业和具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认为应加强机械加工实习、钳工实习、数控加工技术实习、模具拆装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企业模具制造过程中,大量采用了CNC机床,革命性地提高了加工质量,缩短了模具制造周期。模具毕业生应能适应传统加工向数控加工方向转变的新要求,特别是模具制造专门化加工方向的转变。模具制造操作员工是企业需求的主要对象,操作设备类型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机床、线切割机床、数控压力机、注塑机等。毕业生应取得某一工种或多个工种的技能操作等级证书,以此形成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特色和优势。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模具企业特有的冲压机、注塑机、压铸机等设备的操作、设备维修与维护、模具安装和调试等操作技能,由于模具设备价格昂贵、投入大、回收慢,大部分院校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设备工作原理、模具拆装的培训,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以模具为核心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制造课程实训以及实战训练少之又少,没有真实的拆装实验设备及实验环节,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对模具的概念模糊,而且动手能力较低。

3.新技术新工艺。调查中发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校教育跟不上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发展。现在企业生产的模具产品,体现不出服务于高端产品的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模具的制造技术要求高,因此对学生数控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软件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不少企业高薪聘请Pro/E、UG、Solid Works、Cimatron等软件应用相关人才。工业材料以塑代钢已形成趋势,因而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有关塑料成型工艺和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知识;压铸成型有着广泛应用发展前景,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压铸成型工艺和压铸模具设计的知识。还有由于国外的模具材料引进较多,如何正确选择模具材料、如何在实践中保证产品的精度等,有待模具专业课程设置中进一步完善。

4.综合素质。经过与多家企业的高层管理座谈,普遍反映大部分学生自我定位要求高,不能胜任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殊不知,一线的经历恰恰是走向更高平台的基石,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自身的职业前景。近年来我们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及人生规划的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培养不及以往重视,为此呼吁:特别要注重加强提高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的就业规划教育的质量。调整好心态,从基层做起,“先就业再择业”,应该是大学毕业生当下明智的选择。

三、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1.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要求。现代模具企业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模具人才,因而在专业教学中,必须将设计、制造、维护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以形成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职业选择的灵活性,增强发展的后劲。

2.体现其职业性。高职教育在办学层次上不是中职教育的简单“上移”;在教学模式上,不是普通专科的“翻版”;在教学内容上不是本科教育的简单“压缩”;在教学设计上,不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任意“拼合”。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任务,它就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围绕培养目标,在进行课程教学体系研究时首先必须确定专业的职业导向;认真分析模具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数量、人才需求知识结构、人才满意度等信息,构建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由此做到要什么、教什么;用什么、学什么。从而体现职业性。

3.“产学研”的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研合作要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两条腿走路方式。“走出去”就是要跟踪和掌握企业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建立与更多企业的紧密型合作关系;了解模具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收集来自生产一线的零件加工工艺、模具设计课题等实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参与企业的模具设计与技术开发,搞好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请进来”就是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合作建设模具开发项目,聘请企业技术能手担任专业兼职教师,成立模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课程体系研讨,邀请往届毕业生开设讲座知识。

四、课程体系优化

在人才知识结构需求信息的指导下,根据同类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如表1所示),创新校企合作,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知识技能的传授与综合素质培养的统一;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与其他学科知识沟通的统一;传统的媒体教学与现代技术整合的统一;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统一;个体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统一。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企业培养大批具有模具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五、结论

毕业生能否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能否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关键在于学校的培养机制是否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我校通过全方位调研,在课程改革中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高专模具专业课程体系,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杨冬生.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J].职教论坛,2006,(2).

[3]颜伟.基于模具发展现状的高职模具专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制造工程,2011,(10).

[4]狄庆华.职业院校模具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0,(7).

[5]雷日扬.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下模具专业建设研究[J].广西轻工业,2011,(7).

作者介绍:梁士红(1979-),女,江苏徐州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精密塑性成型技术及模具CAD/CAM/CAE。

上一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中职体育教育的运用研究 下一篇:浅析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