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时间:2022-10-06 04:24:33

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随着创新教育体系的的构建和不断完善,势必会引起课常教学这一教育主阵地在思想观念和实践操作上的深刻变革。

一、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理念的更新

1、知识观的更新。学习知识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个体生命成长历程中的重要内容。学生时代是学习知识最为宝贵的时光,学校、教室是学习知识最为理想的场所,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传授给学生积极健康的科学文化知识。

但教育工作者不能仅满足于教给学生现成的答案和死板的知识。从本质上讲,知识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扬弃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简单了解现成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得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唤起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教师是以昨天的知识,面对今天的学生,培养明天的人才”,这里的知识绝不是那些被时代所超越了的旧知识、死知识,而是那些融基础性、前瞻性和再生功能为一体的新知识、活知识,是对明天有用,有利于学生适应未来、创造未来的知识;是关于获取、运用知识、创造新知识的知识;是关于如何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知识;是关于如何开拓、求异、创新的知识。总言之,是一切关于方法的知识。这种知识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一座宝库里的财富,更是一把能开启任何宝库的“万能钥匙”。

2、学生观的更新。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上正常的师生关系扭为人与工具的关系,不少教师把学生当成储纳知识的容器和消极被动的听众,错误地把学生视为标准化的个件,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尺度去要求、评价学生。由于对学生认识上的偏颇和不合理的定位,严重阻碍和制约了学生主体品质和创造精神及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人看待,是真正赋予学生以“人”的涵义,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深切呼唤。笔者以为,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有其特殊的人的内涵与意义:(1)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情感,富于想象和活力的完完整整的人。课堂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运作载体、运作核心和运作目的,切切实实还学生以“人权”归复学生属于自己的生存自由和生命角色。(2)学生是具有发展意义的人。在其身上蕴藏着极为巨大的肉体、精神力量和较为丰富的潜在因素,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隐蕴智慧选择和高超把握,促进每一个可能素质转化为现实素质。(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唯一的这一个”,有着较强的自觉能动性,有着鲜活的个别差异性,有着积极的自我创造性。教师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这几年,外国教育机构老是说我们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强,作为教师,应该珍惜学生的宝贵个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敏锐发觉、高度重视和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促进其自由健康的成长,生动活泼地发展。

3、价值观的更新。由于传统教育价值观的错误影响,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直在应试教育的畸形轨道上运行。它忽视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原则,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操练,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习,只求得高分,不求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只求升学谋职,不求长远持续发展,表现出较浓重的功利色彩和明显的局限性。

二、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实践的革新

1、改革传统备课行为,实施全程备课。“全程备课”是一种贯穿于从学情分析,到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到教学检测这一教学全过程的全新的备课形式。它从整体出发,针对传统备课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大胆设想和改进措施,使备课活动更具完备、完美。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初备(整体把握单元教学目标、整体把握单元智能结构、前单元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及补偿训练),细备(课时教学目标的分解、学生预习题设计及预习指导、教学过程及策略),复备(教学信息反馈、教学评估及归因分析、授课体会及改进措施)。它能有效克服传统备课局部化的弊端,实现整体备课与局部备课的有机结合;克服传统备课一次性完成的弊端,实现备课的一次性与反复性的有机结合。这种备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尊重学生,顺应学情,充分估计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多种变化,以积极的态度周密考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褒扬和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行为。

2、打破僵化结构模式,淡化教学结构。和任何事物一样,课堂教学也有其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及国外一些先进教学理论的引进,好多经验丰富的老师总结出了具有鲜明个性特色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于是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某某法和某某式。这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某一教学结构固化成一种模式,形成“法”和“式”的时候,就很有可能步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中许多因素是动态发展变化着,教学对象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知识准备,不同的个性特征,教者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课堂驾驭水平,不同的教材把握,课堂中不同教学条件、氛围等都会引起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教学没有什么死板的公式,没有任何十全十美的结构,也没有必定有害的教学结构,某一教学结构的使用可以扩大到十分普遍的程度,也可以缩小到完全否定的状态,一切都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从这个角度讲,没有一种能适用于任何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我们不能用封闭的形式制约开放的内容,用僵化的结构制约变化的学生。广大教师在认真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要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充分考虑自身的教学实际,以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把握学情,顺乎学情,淡化结构,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力求使课堂教学要素得到最大可能优化配置,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革除传统教学评价,凸现创新素质。传统教学评价以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注重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价,忽视对其品德、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估,过分强调量化评价,轻视对其质的分析,使得以考试、竞争、升学为目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因此,革除传统教学评价体制,建立一套全新的凸现创新素质的科学的评价标准,使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创新行为、创新能力中发挥正确的导向功能,显得极为紧迫和必须。具体讲,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包括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基本技能技巧的掌握,还包括观念、品质、情感、习惯、态度、个性、创造力等多项素质的形成;在评价手段上,克服单一的仅以笔试为评价手段的片面性,做到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书面检测与实践考查相结合;在评价形式上,除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可采取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个体评估与群体评估相结合的形式;在评价方法上,可通过平时观察、作业分析、问卷调查、口头谈话、数据统计等多种方法获取全面丰富、准确可信的信息资料;在评价时限上,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除了终结性的评价外,更注重诊断性、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活动目标更具体、明确,操作更系统、规范在评价的尺度上,区别对待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差异设制不同的评估标准,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客观、公正、科学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语文教学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下一篇:在语文情境中培养想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