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炎性脱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临床及电生理特点

时间:2022-10-06 04:09:47

慢性炎性脱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临床及电生理特点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神经病(CIDP)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方法 对2005~2015年确诊的90例CIDP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波幅、潜伏期及肌电图测定,与90例正常组肌电图进行对照。结果 患病组脑脊液检查72例(80.00%)表现为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所有患者肌电图均表现神经源性损害,两组间运动传导除近端潜伏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他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IDP存在广泛的周围神经损害,存在以脱髓鞘为主伴轴索变性的电生理改变。

关键词:慢性炎性脱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电生理;肌电图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成人发病率为1.9/10万~7.7/10万,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电生理被公认为诊断CIDP的重要手段之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第289医院2001~2011年确诊的CIDP患者9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龄10~86岁。平均40.71岁。其中5例有明确腹泻史,9例有明确感冒史。对照组为因其他不适就诊和志愿行肌电图检查各项正常者。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行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电生理检查:应用丹麦产Keypiont肌电图仪对所有患者行上下肢远近端至少各一块肌肉肌电图,通常选择肱二头肌、外展拇短肌、胫前肌、股四头肌。感觉神经传导一般测腓肠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传导速度并与正常组进行对照。

1.3判断标准 本组电生理检查正常值参照沈定国主编的《神经疾病肌肉疾病》正常值,CIDP的电生理学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神经研究院的诊断标准[1]。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并均行方差齐性检验。

2结果

2.1临床特点 本组90例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病程2.5个月~18年,平均20.18个月。其中单纯双上肢起病4例,双下肢起病15例,波及四肢45例;有深浅感觉障碍38例,腱反射减低或消失79例,脑神经受累11例,表现为周围性面瘫、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有不同程度肌萎缩35例。脑脊液蛋白0.42~2.32 g/L,平均0.83g/L,表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59例,提示与免疫本质相关。18例属复发型,余72例均表现为缓慢进展型。

2.2肌电图 90例288侧肌电图提示程度不等神经源性受损,表现为静息时产生自发电位,分别是纤颤电位68侧(23.61%),正相电位79侧(27.43%),插入延长81侧(28.13%),募集电位电压明显升高77侧(26.74%),其中多相电位76侧(26.39%);重收缩时单纯相95侧(32.99%),混合相45侧(15.63%),干扰相67侧(23.26%),未引出电位44侧(15.28%)。

2.3 运动神经传导 患病组检查共455条,异常率达72.30%。其中正中神经(43.22±19.01)m/s检测75条中7条未引出反应,传导减慢46条(异常率62.43%)。尺神经(40.12±15.93)m/s 60条中5条未引出反应,传导速度减慢54条,异常率64.73%。腓总神经(36.90±11.23)m/s检查的99条中42条未引出反应,54条传导速度减慢,异常率86.41%。胫神胫(39.32±9.89)m/s检查的97条中39条未引出反应,36条传导速度减慢,异常率70.28%。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感觉神经传导 患病组共检测352条,异常率63.48%。腓肠神经(52.48±9.23)m/s检测96条,42条未引出,27条减慢,异常率68.36%。正中神经(55.73±12.41)m/s71条,25条未引出,21条传导减慢,异常率55.25%,尺神经(27.15±2.16)m/s75条,30条未引出反应,25条减慢,异常率72.21%。传导速度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CIDP目前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点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同时辅以脑脊液(CSF)检查和神经活检。其典型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分布的感觉运动神经病。早期以双下肢感觉障碍为主,常在4w后出现运动障碍,远端或近端肢体无力,病情逐渐进展,8~10w感觉异常及运动障碍可发展至高峰,表现为末梢型痛觉异常和四肢对称性无力、感觉障碍和感觉性共济失调,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颅神经较少受累,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受损相对较多,部分患者表现自主神经受累症状。

本组90例CIDP患者发病,男女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病程呈慢性迁延性,除14例有明确诱因外(感冒、腹泻)其余76例病因不明,可能与其自身免疫调节功能障碍有关。有研究表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参与了该病的发病过程,而免疫攻击目标为周围神经的髓鞘。本组发病以青壮年多见。有报道>60岁发病率高,>70岁发病少见。本组患者均以对称性起病,四肢无力为主要表现,多从下肢起病逐渐波及上肢,亦有单纯以双上肢起病者,近端重于远端,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有个别患者累及脑神经,但少见。

Gorson等[2]发现45%CIDP患者神经传导远端潜伏期延长,60%患者传导速度减慢,73%患者至少有1条神经出现传导阻滞,31%患者单纯表现脱髓鞘性改变,而69%患者混合轴索和髓鞘改变。本组患者异常发生率与该研究相近,从统计学上看运动神经较感觉神经易受累,与临床表现相符,主要表现脱髓鞘性改变(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轴索变性(波幅降低)。从统计学角度看,CIDP的神经受损广泛。

总之,我们要重点强调电生理在本病中的诊断价值。本组90例电生理检查除明确的神经脱髓鞘改变(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及传导速度减慢)外,神经传导波幅降低,两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提示有一部分患者神经轴索变性。

参考文献:

[1]沈定国.神经病学:肌肉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6.

[2]Gorson KC,Allam G,Ropper AH.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linical features and response to treatment in 67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 monoclonal gammopathy[J].Neurology,1997,48(2):321-328.

上一篇:临床路径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围手术期... 下一篇:肝硬化失代偿门静脉血栓与凝血功能异常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