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时间:2022-10-06 03:33:43

有关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作者针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提升初中计算机教学效果的策略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 变式教学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因此,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 , 如何把课上得再好一点让学生喜欢,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首要任务[1]。

1.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内容实用性不强

当前使用的中学计算机教材,一大部分都是关于计算机的概念解释,这些专业、生硬的概念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其实并无实际意义,而类似于Word的应用软件操作,其实教师不用苦口婆心的教,学生自己上机就能自学会,就像大家使用手机不用特别授课一样。

1.2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不明确

目前,很多初中生对初中计算机课的一句话评价是“没劲”。不少学生上计算机课就是为了应付测试,而测试的内容是测试打字速度,还有类似于“电脑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笔试题,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

1.3计算机课程不受重视

由于当前的计算机课程在初中阶段并不受重视,很多学生和教师把它当成副科,因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研究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备课准备。教师往往让学生拿着教材自学,或者按照教材机械地复述教材概念以“应付”教学[2]。有的教学还把计算机课当作自习课,学生在课上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教师也不闻不问。

1.4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对学生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大部分是中途转岗的,专业水平有限,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不能体现计算机学科的特点,甚至一支粉笔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教师也能带学生去机房上课,但仍然是以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中很少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以致用,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去实践,通过计算机收集大量信息,完成一个小的研究课题。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很不相称。有报道称,一所澳门中学的图书借阅系统就是该校的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的,这无疑给我们的计算机教学敲响了警钟。

1.5教学内容比例失衡,重理论、轻操作现象严重

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由操作与理论两部分构成,不少教师在教学课程中只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对于实际上机操作不加注重,这样容易产生这样一种现象:很多计算机成绩好的学生让他说出一个概念轻而易举,但是让他完成一项操作就比较困难,只会“纸上谈兵”,对于常用的计算机操作非常生疏。

2.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策略

2.1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

信息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其中重要的两点就是培养信息意识和传授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就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和能力,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各门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我国现阶段中小学所开设的有关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均可以看为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2.2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传统学科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并延伸。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成为被灌输的对象。这种课堂的缺陷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点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使学生在实践中动脑、联想、发挥,从而使学习变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习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与创造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教师一言堂、包办代替,留给学生的思考与操作时间相当有限,以至于一门有趣的课程变成了大篇的理论讲解,剥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我采用了“精讲多练”的方法。

2.3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任务,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或探究任务,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学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在教学中,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容易疲劳,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如果每—节课都给学生下达—个具体任务,学生的思想就有—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在自己去操作、尝试,去创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2.4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成绩的前提

现在的教师上课往往有一种感觉,学生难教,教师难做,教学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所在在教学过程当中,首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不能把爱作为一种理念挂在嘴边,要善于表达,从自己的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其次要公平对待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让学生信任教师,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最后要尊重学生,理解宽容学生,不要动不动就严厉批评,要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学生自己知道错误,并去改正错误,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好教了,教师也好做了,成绩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

3.结论

总之,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营造创新环境,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保证学生有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M].中国电化教育,2009(3)。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技术通讯,2010。

上一篇:要全方位的对孩子进行培养 下一篇: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