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现浇混凝土结构设计裂缝控制的方法研究

时间:2022-10-06 03:12:12

有关现浇混凝土结构设计裂缝控制的方法研究

摘要:我国居民住房和工业建筑不断增多,工程建设中主要使用现浇混凝土结构,但是混凝土裂缝事件越来越多,给居民造成了诸多困扰。而且,混凝土裂缝影响了整个房屋的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度。混凝土裂缝轻则影响外观,重则影响钢筋受损。本文分析了现浇混凝土结构设计裂缝产生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现浇混凝土;结构设计;裂缝控制; 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出现混凝土裂缝的次数越来越多,设计人员对混凝土裂缝问题也很困扰。从材质上说,裂缝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从技术上尽量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分析探讨裂缝原因,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减少裂缝的宽度。

一、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一)混凝土材料特性

1、自身“干缩”现象

大量数据分析得出:一般的混凝土收缩值是(4-8)×10-4,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大约在2MPa,而弹性模量Es为(2-4)×104 ,那么根据公式

可得混凝土的自身材料允许变形的范围大约是1/10000,这个数值远小于工程中的实际数值。所以混凝土的裂缝不可避免,控制宽度和深度尤其重要。

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混凝土自身材料会产生“干缩”现象。当环境的相对湿度低于100%时,就会发生“干缩”。大量数据表明,骨料的品种及用量影响干缩程度。骨料的品种值一定,用量越多,浆骨比就会越小,干缩程度也越小;相对而言,用量一定,水灰比大,浆骨比大,干缩程度越大。在混凝土中尽量少加水,降低干缩程度。随着混凝土收缩,在整个结构中会产生约束力,就会产生裂缝。

2、混凝土比例“失常”

目前,混凝土主要用泵送,而为了达到免振,混凝土中的减少使用了粒径及粗骨料,也加快了干缩程度。

混凝土的材料强度高

目前混凝土的材料的强度越来越高,加快了裂缝时间。强度高的混凝土中,水泥含量较高,容易干缩;再者,它的弹性模具较多,约束力变大,抗拉力却没有多大变化。发生混凝土裂缝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内部复杂的结构相互作用使整体干裂速度减小,但是这个因素仍然要引以重视。

二)设计思路模糊,考虑不得当

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思路关联到每个细小的步骤,思路不明确,使得整个方案模糊不清,容易出错。例如荷载容易漏算,实际值大于荷载值,很容易产生裂缝。

三)温度差

随着混凝土强度的增大,水泥用量的增多,在高热情况下凝固的混凝土,必然在冷却收缩后,在现浇结构中产生约束应变,引起约束拉应力而导致混凝土裂缝。

就C30混凝土举例,C30混凝土的标准抗拉强度值是2.01N/mm2。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是αc=1×10-5/℃,10℃的温差使应变ε=1×10-4,会产生σ=ε·E=3.0N/mm2温度应力。

表明温度差越大,裂缝越容易变大。

产生温差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自然四季变化,主要是外墙部分,裂缝随四季温度不同,宽度随着不同;另一个则因为混凝土内部温度不同,产生裂缝,尤其是表面位置及突出位置。

而且目前的混凝入中大量应用水泥,水泥量增加,热胀冷缩后,约束力增强,更容易产生裂缝。

四)施工不当

混凝土中的水灰比较大,容易产生裂缝

支模不太严格,截面比较小,容易漏浆

施工者操作不当,荷载过大

混凝土的养护措施不到位

混凝土未达到要求的强度,就进行下步操作

五)管道影响

水暖管、照明管、通讯网络等管线需要放在现浇板中,这些管线比较集中或者多层交叉,而一般板的厚度在100mm左右,使板实际厚度小于原始厚度,很容易产生裂缝。

六),设计结构过于复杂

为了追求建筑整体视觉效果好,设计造型奇特,结构会比较立体,这使得某些地方拉力变强,受力也不相等。而本身混凝土会发生干缩现象,这样更加剧了产生裂缝的速度。

二、基本裂缝控制措施

一)要有控制意识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就要重视混凝土裂缝的问题,要有控制意识。结合实际的情况,要求准确计算出荷载。设计构造时,不能够仅仅考虑到混凝土强度的问题,混凝土的结构也必须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要具有较强的张力,达到抗裂的效果。

控制裂缝时,采取“抗”“放”原则,一些部位可以在一般基础上合理加上配筋,可提高混凝土的弹性,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变形,这就是“抗”原则。

例如在梁侧、屋面板角等等部位,但是这些部位都必须进行混凝土裂缝的宽度验算,配筋达到一定值后,配筋越多,收缩越大。如果盲目增加配筋,不仅达不到抗裂效果,还会起相反作用。“抗”原则起不到效果或者造价过高,就选择使用“放”原则,主要是设置伸缩缝、滑动层以及沉降缝。当混凝土裂缝变形过大时,则应该采取“抗放”的原则,首先设置后浇带,变形快结束时,进行浇筑,使整体结构稳定。

二)设计思路明确、考虑周全

首先混凝土的结构必须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2002),其次必须依据荷载效应进行裂缝宽度验算。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每个细节,考虑全面,考虑到每个可能会发生的事件以及非正常反应,并且要采取合理措施控制。尤其是一些比较立体容易突变部位;建筑的四角、屋面板;现浇混凝土结构和周围浇筑的梁柱的楼板等等。这些部位很容易引起问题,在构造设计时,要思路明确、考虑周全。

三)尽可能的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在施工时,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例如,在混凝土中添加抗裂剂和膨胀剂。混凝土性能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才会越好。

四)尽量减少温度差

对于四季变化产生的温度差,我们无法控制,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减少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差。我们可以把建筑划分为N个小结构单元,这样可以减少内部结构作用产生的拉力,温度差就会变小,降低了因为温差导致的裂缝概率。这种小结构单元更适用于一些特殊地段,如软地基、地震多发地段等。

五)合理选择配筋和钢筋

根据公式得出,钢筋的面积和裂缝宽度有关,那么为了控制混凝土裂缝,应选择细直径的钢筋,当外部的条件与配筋面积值一定时,直径越细,排列越密,那么,混凝土与钢筋的粘接力就越强,混凝土裂缝较分散,其单条裂缝又会分成很多细小裂缝,这样对整个混凝土结构比较有利。但是它有个缺点,这种情况下,施工难度大,截面比较小,钢筋的间距变小,混凝土浇筑不方便。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使用螺纹式钢筋,它跟混凝土的粘接力更强,控制裂缝更为容易。

三、具体部位裂缝控制

湖南邵阳地区的某住宅楼,梁柱板的位置发生了多处裂缝,有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经检查发现,主要是钢筋用量少,有很多薄弱环节,稳定性差。目前裂缝宽度已趋于稳定。对此,根据对梁、柱、板等裂缝的分析,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梁、柱裂缝的控制措施

首先,要控制保护层的厚度。梁柱厚度>50mm,就要采取一些防裂措施,或是设置纵向配筋。梁高≥450mm,截面就增大,容易产生裂缝,要设置纵向配筋,且纵向钢筋截面的面积不能小于腹板截面的面积的0.1%,间距要<200mm。对于梁下的腹板,也要在梁下部1/2梁高的范围内,向两侧纵向配置钢筋间距100-150mm。主梁与次梁之间、荷载较集中部分都应添加配筋,防止混凝土下方产生裂缝。

二)对板裂缝的控制措施

在实际施工时,采取一定控制措施,可以部分控制板裂缝的控制。不可避免的凹凸部位容易出现裂缝,凹凸部位内侧要加固配筋,可以抵抗温差力和材料自身收缩力。对于立体受力不均匀部位,要实行结构小单元原则,减少内部作用力,对面积大的板采取使用双层双向的配筋。增加楼板的厚度,并设置配筋,也利于控制混凝土裂缝。根据《结构概念和体系》的数据,钢筋混凝土的实心板最大值是32,平均28;载梁双向板最大值为36,平均30。我国常用实心板数值为30-35,双向板是35-40,则可以适当增加楼板的厚度,设置配筋。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建设中,要想达到混凝土裂缝的减少,设计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控制裂缝。

参考文献

【1】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GB50011-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建筑工程清单预算的编制 下一篇:幕墙设计中的点支式玻璃幕墙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