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词汇教学创新浅谈

时间:2022-10-06 01:28:12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词汇教学创新浅谈

[摘要]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大学英语教材中较大的词汇量给许多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究其原因,当今的词汇教学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中仍未受到重视,词汇教学模式落后。本文结合作者本人在独立学院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浅谈英语词汇教学创新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创新尝试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252-02

英国语言学家D.A.Wilkins曾经说过:“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nothing can be conveyed.”(Wilkins,1977:109)[1]可见,词汇是语言交际的基石。根据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词汇是提高听说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其中一般要求推荐词汇量为约4795个英语单词和700个词组,较高要求推荐词汇量为6395个单词和1200个词组,更高要求推荐词汇量为约7675个单词和1870个词组。[2]21世纪以来,不同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课文中的词汇量大,课后每个单元课文后的词汇量达数十个。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词汇教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准确理解和掌握英语、能否切实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为此,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浅谈英语词汇教学创新的几点体会。

一、选择性词汇教学

众所周知,英语词汇浩如烟海,学生无法通过有限的英语课堂学习时间掌握所有的生词。面对英语教材中出现的众多生词,教师应该把握好词汇的量,切不可面面俱到。如何选择性地进行词汇教学呢?教师不可任凭主观兴趣随意选择,应该按照词汇的使用频率来选择。应用语言学者Nation认为,词汇教学的第一要点必须是高频词。“学习者必须掌握3000个左右的高频词。在此之前,学习其他词汇没有意义”(Nation & Waring,2002:11)。[3]

因此,在讲每一个单元的生词时,我们并不是完全按照课文后面单词表中列举的单词一一进行讲解,而是优先选择高频词来讲。比如,我们所采用的大学英语精读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的生词表中的生词和词组多达四十多个,如果一一为学生讲解这些词汇的意思、用法,恐怕教学时间不够,而对学生来说,要想掌握每一个生词和词组,无异于大海捞针。在这一方面,我们教研室的具体做法是,首先通过集体备课探讨归纳出这一单元的高频词,结果四十多个词汇一下变成重点要讲的十个高频词汇,然后将这十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含义、例句、不通用法及习题一一整理成资料,然后在课前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便于学生重点掌握该单元的重点词汇。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词汇教学的随意性和被动性,教学效果较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二、营造语境,把握词义

当前,不少英语教师在讲解生词时,普遍做法是首先呈现出单词,领读若干遍单词,然后给出汉语意思,待学生熟悉音、形、义后列出该词的常用词义和例句,最后提供一些相应的词组,联系出其所有相关单词再一股脑地塞进学生的脑子里。这种填鸭式的从单词到词义的方法使学生养成了机械识记一个个孤立的生词的学习习惯,滋长了他们在阅读中见生词就查字典的惰性。这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违背了语言学习规律,抑制了学生对词汇理解的主动性,使教与学双方处于一种僵局和被动的情形,严重影响学生对词汇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具有很大的误导性。

事实上,词汇的学习离不开语境,它们之间的关系,好比大海和水滴,一个词不能孤立存在,它必然存在于一定的

语境中;否则,它就失去了生命。马林诺夫斯(Malinowsky)

在1923年指出:“语境对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单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含义,有效解决英语单词的多义现象,避免混淆。

“语境”(context)这个词既可以指语篇内部的环境,即“上下文”(Linguistic context co-text);也可以指语

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可称之为“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4]我们在讲解重点词汇及词组时,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的词汇讲解方式,总是把生词放在语境中来讲,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或者具体的情景来体会生词的含义。具体的形式有:1.选择逼真、有趣和贴近学生的例句,把学生引入一种能够与学生产生互动的语言氛围中,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此词在这一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2.通过图片、动作、举例、定义、对比等各种生动灵活的方式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词汇的理解。

三、学以致用,及时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强化对单词的记忆

在词汇教学活动中,除了教单词的发音和意思外,还要重视它的运用,通过运用,强化对单词的记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下达应用词汇的任务(task)。任务要设置的有“强度”,一般性的词汇任务很难让学生体验深刻,留下深刻的记忆。只有高强度的任务才能让学生记忆深刻,一次性掌握所学词汇。斯戴维克(Stevick)认为,在词汇的学习过程中,频度几乎不起什么作用,起作用的是“强度”。巴赫瑞克(Hairy Bahrick)曾说,“How well people remember something depends on how deeply they process it”,也强调了强度是最重要的。可见,一个人学习时的关注和投入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所设置的词汇任务一定要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让他们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我们在讲解完每个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后,创新运用了一些具体的高强度的活动形式:比如,给出一些刚刚所学的生词,让学生自编故事、学生分组通过口头释义或者动作或有趣的例句来竞猜所学的单词、单词串联表演短剧等。

四、词汇习得策略,指导学生词汇附带习得

Laufer于1990年提出,EFL/FSL学习者的词汇学习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即直接词汇教学(explicit teaching)和附带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词汇附带习得是相对于学习者的直接词汇学习(intentional learning)而提出的一种词汇习得方式。直接词汇教学指的是对词的语言、结构、意义和用法进行分析、讲解和操练主要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而词汇附带习得则是指学生在完成其他任务时(如阅读、交流,听英文歌曲或看英文电影等过程中),其注意力并非在背记单词上,却无意中习得了单词(Laufer & Hulstijn,2001)。[5]

英语是国际上通行的语言,开放性强,词汇吸纳力量强,加之大学英语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仅仅靠教师课堂直接词汇教学不够。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词汇的技巧和策略,指导学生词汇附带习得。

附带词汇学习的前提是猜词能力的培养,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猜词技巧和能力,还要教授英语丰富的词形知识(即构词法)。因为在英语中,有相当一部分英语词汇可通过其词形来理解词义。学习者的猜词能力通常与词汇的语境线索有关。利用上下文里线索帮助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上下文线索一般有以下两大类:一是词义解释:根据文中对一个生词的定义(直接的或间接的)猜测词义或者根据举例猜测词义 恰当的举例能够提供猜测生词的重要线索。二是语内逻辑关系。比如:在一个句子或段落中,有对两个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性的描述,我们可以根据生词或难词的反义词猜测其词义。

五、小结

以上介绍的几种英语词汇教学策略和方法不够系统,比较零散,只是通过教学实践意识到传统的词汇教学诸多弊端,在词汇教学上的几点创新尝试。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词汇教学,帮助学生克服英语词汇学习这一难点。如何有效解决学生这一薄弱环节,教师要注重词汇教学的创新,词汇教学的创新不仅需要教师对英语词汇特点和知识的掌握,而且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系统地掌握语言理论,提高语言理论和提高教学能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WILKINS D A.National Syllabu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

[3]Nation,P.and R.Waring.Vocabulary size,text coverage and word lists[A].In N.Schmitt and M.McCarthy(Eds.)Vocabulary:Description,Acquisition and Pedagogy[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胡壮麟.语境研究的多元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

[5]Hulstijn JH,Laufer B.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J].Language Learning,2001(51):539-558.

上一篇: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职责 下一篇:《金粉世家》:在通俗中找寻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