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新区景观营造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06 11:46:08

对高校新区景观营造的几点思考

摘要:针对高校新区景观营造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现实当中的实际案例,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新区;景观营造;建议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96-01

近些年,我国的大学教育发展迅速,尤其大学校园硬件建设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一些大学在新建校区时一味贪大求势,在长轴线、大广场、高楼宇上耗费了巨资,由于后期资金的不足和对校园景观意识的淡薄,以致于和老校区的文化传承脱节,校园文化空洞、乏味。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专家指出:校园景观建设是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文化传播和发挥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加强对校园人文景观的认识和必要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因此校园景观营造应该从以下方面思考:

一、注重校园景观的意境营造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具有独特的文化环境。文化和校园景观的联系,主要是注重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依附于景物形态的创造,而景物的创造又直接反映了造景者人生的经历、世界观、人生观等的思想感情。中国古代第一部造园名著――《园冶》中,计成就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精辟理论对古典园林在对客观自然的关系上进行了美学定性。高校校园景观形态要把握好意境追求,在景观中自然表达文化。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新校区的校园景观营造很有特色,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女士评价为中国最美丽的校园。学校不设围墙,用7公里护校河引入瑶湖之水围绕校园,护校河两岸绿荫翠绿环绕校园,校园教学楼宇清一赭石色,稳重大方,俨然一座园林。栖身其中,感受到的是自然、生态、开阔。

二、景观营造要注重文化内涵

在以往的景观营造和评价活动中,由于人文观念和意识的淡薄,我们有时把景观视为单纯物的生产,更注重科学、规范和技术手法,以致于我们往往在高校与商区景观营造的过程当中忽视了人和人文观念。

学校要营造景观,一是要丰富了校园文化,二是要美化环境。在人文景观的设计中,通过景观具体的形式、造型、色彩、质感、线条、符弓等艺术设计,把人们所希望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以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融入其中,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提高生活情趣和生活质量。所以在营造景观就要有文化内涵,不可光考虑环境方面的要求,为建而建,在营造同时应该先把景观的主题,文化内涵统筹考虑其中,这样营造出来的景观有主题和寓意,才会引起师生的共鸣和认可。如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桃李鼎雕塑,是以江西新干大洋洲镇出土的商代青铜鼎为原型放大,把身铸有双尾铜卧虎,是以大洋洲青铜礼器――伏鸟双尾铜卧虎为原型。鼎身铸有傅修延先生作的《桃李铭》一文,这种模拟把赣鄱文化和校园文化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又如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健康小道景观是围绕学校5公里而建的,小道旁间断设置了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器材,方便师生在散步当中锻炼身体,愉悦身心。 每天都有很多学生在此散步锻炼,此景观体现了是一种人文关怀。

三、校园景观营造德育教育不可忽视

马克思指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的。”欣赏美、感受美,可以缓解忧虑、压抑、痛苦、失望等消极情绪,可以激发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情绪。席勒说:“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才能实现。”情感是行为的动力,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成为进步的动力,可以说美育是培养完美人格的必经之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处要体现育人的文化,景观是文化体现的最好形式,很多好的校园景观雕塑直指学校的校训,给人以奋发进取,比如江西师范大学的正大坊就直指校训“静思笃行、持中秉正”的育人理念。

四、处理好自然景色和人工景观的关系

有很多高校在建校区时,都占地上千亩,少则几百亩。广阔的土地上有的依山傍水,碧绿原野;有的炊烟袅袅,古树参天。这些都是珍贵的自然条件,在新建学校时,保存原生态既美化了校园又增加了学校的历史,一举两得。但是实际当中,很多学校在规划校园建设时忽略了这些自然条件,舍本求末,大造人工景观既耗费了金钱,有时候还达不到自然的效果。江西师范大学青山湖校区青蓝湖不是人为开挖的湖,它是当时侵华日军炮弹炸出来的大坑,后此地建了学校,故取名青蓝湖,寓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的景观既节省了财力又很有历史警示意义。

五、结语

总之高校新校区景观营造,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好。景观营造要规划在新校区建设方案里,只有统筹规划,才能做到景观和校园办学宗旨的高度统一,而不是等新校区建设快结束了,才动工景观建设。事后的添补往往很难做到与原建筑统一,这样营造出来的校园景观,人工痕迹明显,在文化、人文内涵上就无暇顾及了。所以在景观营造前,学校的决策者要多听取专家的意见,统筹考虑,争取营造意境通幽,文化内涵丰富,富于教育意义,环保生态的校园景观。

参考文献:

[1]马国馨.高校校园规划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N].光明日报,2008-11-11.

上一篇:浅析余华《活着》的主题内涵 下一篇:秦淮河畔的侠骨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