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窦珍,义务扫桥11年

时间:2022-10-06 11:19:40

“中国好人”窦珍,义务扫桥11年

窦珍,曾是北京市供电局的一名司机,热心公益。2002年以来,几乎每一天,他都带着自己的扫帚、簸箕和抹布,义务清扫连心桥。2013年11月25日,窦珍意外从天桥坠下,不幸身亡,享年87岁。11月26日起,广大市民纷纷前往丰台区连心桥,献花悼念这位扫桥爷爷。

一把扫帚、一个簸箕、一块抹布,一干11年,这位耄耋老人,感动了一座城市、万千网友。清扫桥路,对年轻人来说,也许算不得什么,而对于一位老人,却并不轻松。窦珍以76岁高龄开始清扫天桥,义务劳动11年,几乎从未中断。他的细心呵护,换得了桥面清洁,换得了行人的舒心,这也是他最让人感念之处。

除了扫桥,窦珍还有一个“壮举”――2011年11月以前,连心桥南通往南三环约50平米的路口,本是一片泥地,一到雨雪天就泥泞不堪,行人只能踩着石头上桥。2011年11月,窦珍出资3000元买来石料,请居委会联系施工队将泥路铺成石板路。一个月后道路修好,有人感慨:“窦老的晚年,都系在桥上了。”

【立意角度】

1.平凡中的伟大;2.让善良之花处处开放;3.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4.生命的价值;5.执着源于内心的爱;6.小善坚持便是大爱;……

【运用示例一】

运用于记叙文中,采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叙述老人平凡但又伟大的一生。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这一次生命的旅途中,有人留下了一种精神,一种奉献的精神,久久温暖着人们的心。都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用在窦珍老人身上是:夕阳无限好,光热照人心。他做的事情简凡,又透着执着伟大。

窦珍是北京丰台区翠林小区的老人,今年已87岁了。他十几年如一日,不管炎热酷暑,冰冷寒风,一天两次打扫铁道的过街天桥,点点滴滴做好卫生清理。没有一分报酬,没有豪言壮语,默默奉献着一颗淳朴善良的心。老人生前的视频画面,在过街天桥上打扫着,用抹布擦拭着上下台阶的扶手,慈祥的脸庞是那么幸福安然。虽只是简单的劳动,但他的精神却感动人心。

他的儿子也想让他安度晚年,可没离开多少天,老人又重新回到这里,继续打扫这里,他的心在这里,他的魂在这里,他看到这里是亲切的。一个人不管干什么,有信仰或者有所爱好,活着才有动力和希望。老人把这里看成了他的动力、他的追求。他追求的是什么?是城区新的风貌。生命中,他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因为无论生命的长短如何变幻,他的信念始终没有变,就是用心守护一座桥。拥有鲜活的生命,拥有信仰的人生追求,是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情感。

【运用示例二】

先提出观点,再举出实例加以佐证观点。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活得充实快乐,有些人活得无所事事。人要有所追求,追求奉献、追求快乐,让自己的灵魂有个安放点,有个存储的地方。窦珍老人追求无私的奉献,他奉献着人生中的夕阳红,奉献着他生命中的光与热。他的灵魂守护着铁道的过街天桥,这里有他一片蔚蓝的天空,一束温暖的阳光。

【运用示例三】

用全新的方式去思索问题。很多同学在分析素材时,往往跳脱不出固有的模式,这时就需要来点“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创意,独辟蹊径地挖掘素材,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思辨能力。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对扫地爷爷的事迹进行了报道。扫地爷爷十一年如一日,不管春秋冬夏,都坚持打扫天桥,同时,他还捐助了三千元,为连接天桥的道路铺上了砖石,人们亲切地称这条路为“爱民路”。老人的无私和执着让我们无比的尊敬,感动之余,我认为,扫地爷爷的离去应该让我们反思,让一些人感到羞愧。

首先,城市环境的管理者应该感到羞愧。在节目中,听到这样一句画外音,意思大概是由于这座天桥在铁路的正上方,所属辖区不明确,所以天桥的公共卫生一直没人管。难道就因为界线划分不明确,管理部门就可以无视吗?小小的一座天桥,又能浪费多少人力财力?又能让管理者们操多少心呢?即便是后来,窦珍老人的事迹被媒体报道,也依然无人问津,相比老人的无私,我们的管理者们是多么狭隘!

其次,那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道德的人应该感到羞愧。每天打开新闻网页,我们总是可以看到,幼小的婴儿被丢弃,扶起摔倒的老人被讹诈,家庭纠纷导致孩子受伤害……这些,都是因为缺乏家庭责任心,缺乏社会责任感而造成的悲剧,狭隘、阴暗、自私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而扫地爷爷给予我们的,不只是正能量,更是给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上一篇:试论高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语文教学生命价值取向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