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群视角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2-10-06 09:52:51

基于集群视角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农产品加工业是以农产品为原料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总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看,江苏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张,但是产业集群优势并不显著。理论与实践均已证明,产业集群是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模式。因此,必须积极探索江苏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的科学路径,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度;区位熵;产业集群

一、 江苏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江苏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省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位列全国前三甲。新世纪以来,随着江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江苏农产品加工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产业门类日趋完善,产值规模不断扩张,资产实力不断增强,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吸纳的就业人数也不断增多,如表1所示。

2008年末,江苏规模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2 036.28亿元,总达资产规模达7 828.56亿元,从业人员数量282.66万人,企业数量为15 045个,分别是2000年的4.18倍、3.12倍、1.63倍和1.21倍。可见新世纪以来,江苏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规模和资产规模的扩张速度要远高于从业人员和企业数量的扩张速度。特别是在企业数量指标上,2008年末的值比最高峰时期的2005年26 113个减少了11 068个,降幅高达42.39%,这主要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和统计口径的变化有关。同时,需要指出,尽管江苏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规模在不断扩张,但是其占全国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14.13%下降到2008年的11.83%。

为了更为直观地理解江苏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扩张,我们入另一个重要指标――农产品加工度,其等于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林牧副渔总产值之间的比值。农产品加工度概括反映了工业部门对农产品的加工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一般在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度的取值在2~3左右。从图1来看,我国总体的农产品加工度一直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但是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明显的差距,2008年的农产品加工度仅为1.75。但是作为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江苏的农产品加工度自新世纪以来也一直呈现增长态势,而且一直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每年的农产品加工度指标值都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2007年江苏农产品加工度高达3.41,即便在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2008年江苏农产品加工度也达到3.35,这说明江苏总体的农产品加工度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 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优势尚不显著

关于产业集群的开创性研究始于新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马歇尔,他在19世纪90年代通过对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分析提出了产业区的概念,并提出了产业空间集聚的三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后来被克鲁格曼总结为劳动市场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外溢。迈克尔・波特将产业集群现象描述为“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他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达国家的核心特征”,“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会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形成产业集群现象的主要原因”。产业集群凭借自身在成本节约、资源优化、风险分散以及创新激发等方面的独到功效,被奉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成为各地区竞相采用的产业组织模式。许多学者也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证明了产业集群是新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本组织模式。例如,张霞、鲁德银、蔡根女(2007)运用湖北农产品加工业的证据证实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缓解“三农”问题方面的独到功效,指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增加非农产业就业岗位,而且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还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 周志霞(2010)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山东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呈现相互促进的关系,集群规模扩张会带动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进一步扩大集群规模。

产业集聚或产业集群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目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当前用于测度产业集聚的指标主要有区位熵、区位基尼系数、EG指数等,本文选用区位熵指数来测算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程度。区位熵的经济含义是一个给定区域中产业占有的份额与整个经济中该产业占有的份额相比的值,其计算公式为:LQ=(Eij/Ei)/(Ekj/Ek),其中Eij指i地区产业j的产值,Ei指i地区的工业总产值,Ekj指全国产业j的产值,Ek指全国的工业总产值。一般来说,某一产业的区位熵指数越高,表明该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越大。2000-2008年江苏农产品加工业的区位熵指数如表4。

从表2来看,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集聚优势并不显著,2000年~2008年间区位熵指数明显大于1的行业只有3个,分别是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以及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区位熵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的行业也只有3个,分别是烟草制品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以及橡胶制品业;其他多数行业的区位熵指数都呈现下降趋势,其别值得一提的是,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这3个与农产品联系最为直接的行业的区位熵指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区位熵指数从2000年的0.80下降到2008年的0.49,降幅达38.75%,食品制造业的区位熵指数从2000年的0.50下降到2008年的0.30,降幅接近50%。江苏农产品加工业的区位熵指数情况说明,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虽然规模不断扩张,但是集聚优势并不明显,多数细分行业在全国的地位还比较低,部分行业的地位还在下降。

三、 江苏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

尽管江苏也充分认识到了培养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并且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但是整体而言江苏农产品加工业的集群优势并不显著,尤其是同其发达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相比差距就更大了。然而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仍然面临着农产增产、农民增收等一系列难题,仍然需要通过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来求解“三农”困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体来说,应主要做出如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树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理念。充分认识产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优势,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振兴苏北、实现“两个率先”等战略目标的高度深入理解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特殊重要意义,全面确立集群发展理念。以集群发展理念指导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将培育集群作为政策制度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落脚点。以转变政绩观念为契机,将培育产业集群的成效作为重点农产品加工区域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科学理解产业集群的内在本质,抛弃集群等于集中的错误理念,更加注重群内企业相互关联效应的发挥,杜绝形象集群。

其次,大力培育区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农产加工企业规模化经营,大力培育区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于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而言具有双重意义,不仅有利于通过核心企业的培育来吸引中小配套企业,从而达到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目的,而且有利于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更好的规模经济,从而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江苏在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努力,例如,2010年江苏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资金1.3亿元,主要用于新认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奖励,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增投资奖励,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基础建设补助。目前已有43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1 041.1亿元(2009年数据),343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2 863.35亿元,直接带动农户980.57万户(2010年数据)。今后需要立足已有的优势,进一步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步伐,一方面,进一步加强财政扶持力度,优化扶持方式,集中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广、综合实力强、带动效应大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鼓励业务相关度比较大的企业进行纵向或横向兼并联合,塑造一批经营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第三,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开发园区。“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而这一成功经验显然也适用于培育农产加工产业集群。园区不仅能够凭借自身在基础设施、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优势顺利解决企业的集中布局问题,而且能够借助自身知识基础设施优势促进企业创新,如果说这只是园区有利于培育产业集群的理论依据的话,那么现实中诸多依托园区而成长起来的产业集群则是最具雄辩力的证据。江苏在培育发展科技园区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国家级园区数量一直位居全国首位,显然江苏在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方面也延续了这种优势,目前,江苏已有16家“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2009年数据),22家“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2010年数据),总数均位居全国前列。今后江苏要进一步夯实自身在园区建设方面的优势,全面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中观环境,尽快将园区优势转化为集群优势。一方面,加强农产品加工开发园区的整合规划,明确集群导向的功能定位,依据集群成长的规律和要求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另一方面,紧扣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知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水平,全面助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成长。

第四,依托外资培育农产加工产业集群。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群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特别是近来的理论研究和东部沿海地区外资主导型产业集群的兴起均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重要意义,其作用机制主要在于要素供给、培育核心企业、创造需求、促进创新。江苏作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在吸引和利用外资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2010年江苏实际利用外资284.98亿美元,同比增长12.54%,连续8年保持全国领先,但是农业利用外资仅为16.99亿美元,所占比重还不到6%,外资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领域并无明显的集群迹象,外资对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与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很不相称。今后江苏要按照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要求调整利用外资的思路,一方面,在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外资的供给规模的同时,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合理引导外资的产业流向,加大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外资的比重;另一方面,理性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差异,科学选择外资供给主体,依托跨国公司的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培育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同时依托跨国公司的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吸引更多配套企业。

第五,培育特色化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其竞争优势直接根植于特色化的农业资源禀赋,因此可以说,特色化发展是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唯一生存之道。在实践中,各地区在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时也无一例外地标榜特色化道路,江苏也非常注重培育特色化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例如,地处苏北的盐城市围绕打造畜禽、水产品、粮油、果蔬、林木、功能食品六大农产品加工基地,培育了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出口创汇蔬菜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海淡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蚕茧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规模家禽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优质生猪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速生林木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甜料香料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啤酒大麦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奶制品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保健品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但是许多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项目经常会出现“特色不特”、“只特不强”等问题,无法充分显示出应有的集群优势。江苏在培育特色化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如下问题:一是科学分析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准确选择特色产品和产业链条;二是界定特色集群时要注意合理把握适用区域,防止相邻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三是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创新优势弥补禀赋优势的不稳定性和易获得性。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0.

2. 张霞,鲁德银,蔡根女.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与“三农”问题的缓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 周志霞.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实证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10,(5).

4. 方建中.集群导向的科技园区发展:逻辑、演化与路径.江海学刊,2010,(6).

5. 刘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路径抉择――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视角.现代经济探讨,2011,(1).

6. 钱书法,卓岩.产业组织演进的路径分析及其模式选择.江海学刊2003,(6).

作者简介:战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12-04。

上一篇:顾志诚:大佬身边的年轻人 下一篇:迟到的Windows Phone:机会,还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