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体系及评价指标设计

时间:2022-10-06 07:18:33

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体系及评价指标设计

摘要就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涉及的内容进行了阐述,提出建立区域信息化体系分为5个阶段,同时设计了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评价指标模型。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体系;评价指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f49;f127;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3-0039-02

areainformationizationsystemandappraisaltargetdesigninwestmulti-nationalregion

wangchen 1wenshu-ping 1 *fu xiang-tao 2

(1agricultural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in ningxia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yinchuan ningxia 750021;

2 supply subdepartment of ningxia military area logistics department)

abstractcontents which involved on the multi-national area region informationization were descripted. it was proposed that area informat-ionization system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simultaneously,the western multi-national area region informationization evaluating indicator model was designed.

key wordswest multi-national region;area informationization system;appraisal target design

适应新形势的民族地区还处在转型过程之中,无论从组织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方面,还是基础设施、管理方式、沟通手段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关注与居民个人相关的公共服务,着重基层民主建设,推动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居民自主解决矛盾。

1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内容

1.1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的基本涵义

一是实现基层工作信息化、组织活动信息化,加强居民沟通,提高自治能力的过程。二是由政府主导建设,代表居民和民族利益,促使部委、行业等信息与地域性信息整合的过程,以支持科学决策、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信息共享,实现服务目的。三是通过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对话,消除矛盾冲突,提高居民参与能力,实现以居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共治。

1.2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内容

一是资源和环境信息化。包括对土地、土壤、气候、水、农业生物品种等农业资源、环境信息数字化采集与处理。如遥感、航测、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各种监测农业资源的设施与仪器,以及建立资源环境数据库等。二是管理决策与生产经营信息化。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和装备各部门,建立信息网络体系。如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精准示范区,以及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产、供、求信息等。三是科技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互联网和电视为主要媒介的远程教育系统。开展技术、电脑网络、农业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等信息普级教育[1]。四是社会、经济信息化。包括人口、教育、科技状况,收入水平,道路、能源、卫生情况,就业、小集镇的发展等社会、经济信息化。

2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体系

2.1应用阶段

解决西部民族地区服务站电脑配备和工作文档电子化问题。主要完成民族地区信息化从无到有的过程。

2.2平台建设阶段

以建设一个连接国际国内,贯通县乡村组,集信息采集与加工传送服务为一体的信息服务网络为目标。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建设县级信息平台;以农村远程教育为依托,建立村级信息点;在省级网络服务平台下采用虚拟主机的方式,设立县级信息中心网站;依托农村信息科技特派员队伍、三农呼叫中心、12396信息网和农村信息化服务站相结合的农村信息化应用体系,加快农村信息化普及延伸。实现“零距离服务”的效果。这一阶段主要完成民族地区平台建设,满足民族自治需求,为扩大参与范围,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做好准备。

2.3系统对接阶段

采用国家中心制定的配置标准,实现电子政务系统、商业服务系统等与信息平台的对接。对本地区群众及服务站、点实施服务,实现跨部门的业务流程整合,同时也是本地区信息资源的存储及供给中心,成为县、乡、村三级之间的资源转换站。建立上下贯通的政民互动通道和居民诉求通道,让政府和社会公共资源围着居民百姓的需求和诉求转动。实现民族地区区域信息系统与社会应急系统、商业服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公共管理系统的对接,搭建居民参与治理的桥梁,建立居民监督评价机制。这一阶段主要完成系统对接、扩展信息系统的功能应用,突出方便居民获得的政府公共服务,建设居民可参与的、突出共同治理理念的信息沟通渠道。

2.4应用联动阶段

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信息跨系统的应用联动。突出的是后台应用流程重组,前台一站式无缝服务让每一个居民以最便利的方式获得最个性化的服务;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互动平台充分发挥沟通、对话、协调、化解矛盾的功能,保证决策听证制度落到实处,促使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区域建设,携手解决居民的需求和诉求,共建和谐社会。信息共享成为社会共识,建立起社会的共享数据库和统一的经各专业部门认证的共享数据,建立公共信息定期更新、制度;形成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商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公众监督、参与和评价机制[2]。

2.5良性运转阶段

持续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信息服务能力。信息技术与区域信息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服务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站式无缝服务成为普遍模式。共享、共治、共同参与成为主要特征。学习、创新、持续自我发展,成为区域信息建设的核心。这是一个前瞻性的发展阶段(图1)。

3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评价

3.1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评价模型

模型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区域信息化基础,反映民族地区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包括计算机配备、网络互联、系统安全、服务渠道和工作人员素质。第二部分为区域信息化应用,反映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业务当中,包括对基础业务、电子化办公和基础数据应用的评价。第三部分是信息化效果,反映各项应用技术对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居民生活所起到的作用。第四部分是与政府支持力度相关的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与民族地区信息化相关的政策、组织和资金保障,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族地区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应用和效果(图2)。基础和应用模块是区域信息化指标体系模型的主要构成部分,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环境模块是对包括政策、组织和资金保障在内的社会大环境的描述。效果模块反映居民、组织对信息化的利用情况和主观感受。4个模块之间存在关联。基础与应用模块依赖于环境模块,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相应的经济社会效果,经济社会效果又反过来影响环境、改善环境,进而产生更大的效果[3]。

3.2评价指标设计

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评价指标设计见表1。

4结语

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应用效果尚未完全显现,很多应用还处于少数地区的探索阶段,因此很难用标准化的指标去衡量非标准化的应用[4-5]。如何实现分散化前提下的社会整合:彻底否定科层制,建立完全扁平化的组织?还是照搬西方模式,组织院外压力团体向政府施压,以反映民意?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实践来看,西部民族地区有自己的社会传统,其正塑造着自己独特的治理模式,即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以区域信息平台为聚焦点、全社会合作的共同治理模式。

5参考文献

[1] 费军,陈绵云.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分析与设计[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3,10(1):37-39.

[2] 费军,陈绵云.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139(18):25-27.

[3] 杨雅婷,马博,苏国平,等.区域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研究[j].计算和工程,2010,36(13):272-275.

[4] 郭丽娟.我国区域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6):127-128.

[5] 曹贵宝.邯郸市区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j].邯郸学院学报,2009,9(4):105-107.

上一篇: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油菜后茬复种大葱丰产栽培... 下一篇:浅析吴中区产业林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