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10-06 07:13:46

关于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的思考

摘要: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诞生带有明显的导向型与也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优势,不仅没能完全发挥出来。而且还衍生出了不少问题,本文分别就这些问题做了一一的剖析,并就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引起相关的重视。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发展优势;问题;对策

收稿日期:2006―12―15

作者简介:姜成建(1968―),男,汉族,山东省威海人,威海职业学院高级教师,学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五年制高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五年制高职自产生以来在很多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面对社会需求,五年制各院校均能充分发挥市场和行业导向作用,确立以“能力为本位”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宗旨,优化了教师队伍的结构,改革课程设置,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急需的人才。但是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成功举办,不意味着它没有问题,恰恰相反,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衍生出了不少问题与不足,需要认真研讨,找出尽快解决的办法,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办学模式的多样化问题

在办学模式上,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形式可谓多样。比如:一些部级、省级重点中专挂靠到高职高专院校举办五年制,将前两年(或三年)的教学放在中专学校。学习两年后,经过考试,合格者升入高职院校继续修读三年,不合格者转入中专学校相同或相近专业,修读一年,合格者发放中专文凭。此模式称为“2+3”模式。若学习三年,经过考试升入高职院校修读两年,否则发中专文凭,此模式称为“3+2”模式。如果按照教学计划,完整修读五年,最后经考试合格准予毕业。此模式称为“0+5”模式,我们也常称之为五年一贯制模式。

由于模式的多样性,导致了五年制教育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种情况集中体现在“2+3”和“3+2”两种模式上,由于五年制是以高职高专院校为办学主体的,中专学校多是挂靠,按规定高职院校应按高职专科水平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统一制定五年全程教学计划和分年度教学执行计划,中专学校严格执行前两年或前三年的教学计划。但是在实际操作上,由于高职院校难以制订出中专阶段的教学计划,中专学校更制定不出后三年的教学计划。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换句话说,前两种模式基本上还是各行其道,是“三校生”模式的延续。

对于“0+5”模式即“五年一贯制模式”,情形较前两种要好些,因为它自己可以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可以独立的进行教学。应该说它完全可以发挥五年制教育的优势。但是不容乐观的是,凡是举办五年制的高职院校多是由中专升格而来的,这些学校有不少被融合到一些三年制的高职院校中去的。这势必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在同一个院内五年制与三年制并存,就相同的专业而言,五年制的后三年的课程设置与三年制的不能同步,这样又造成了本校内部的管理与教学的师资浪费,所以有些院校为了达到五年制的后三年与三年制的能“齐头并进”,干脆将前两年的教学定格为只开设文化课的“类高中”教育。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本校内的教学管理,能做到整齐划一。但是其明显不利的一面是:学生在前两年基本上什么专业也接触不到。对于一些专业(像艺术类),学生有两年的专业“断线”,学生与家长都怨声载道。就其他专业而言,学生进入职校两年接触不到专业,学生都会感到不适。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比较倾向于五年一贯制的独立办学模式。而对于那些“2+3”、“3+2”和将五年制融入到三年制的模式。

二、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主要原则是:一要考虑社会需求,二要考虑实际办学条件。但五年制高职设置专业有一定的局限性,除了要坚持上述原则外,五年制高职应重点考虑那些实践能力需要较长时间培养的、能力培训年龄要求较早的,以及多种能力交叉复合的专业类群,专业类型,比如工业类、艺术类和一些复合型专业为主。而现实中举办五年制的各高职院校,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随意开设专业,不少院校为了能较好的与三年制接轨,基本上是三年制有什么专业,五年制的就开设什么专业。根本不考虑专业开设的合理性与否。所有这些都不符合发展规律的。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对五年制在增设专业时要严格把关,认真审核。

再如,师范类学校开设五年制就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五年制的招生的生源多属于升不了高中的学生,这批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有很多不仅是学习基础差,而且自律性较差,甚至缺乏理想与奋斗目标。如果在校五年还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没有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毕业之后有怎能去从事为人师表的职业?因此,从严格意义讲,师范类学校要搞五年制教育就应该考虑从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学生中择优录取。不应该选择目前的这种方式。

三、课程综合化开发不足问题

五年制高职涵盖了普通高中和高职两个教育阶段,因此,在构建其新的课程体系时,既要打破原中专课程体系,又不能死搬硬套原有的大专课程体系。要根据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和整体规划这两个阶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重新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重构的过程中,要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根据五年制的职业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应从分析岗位职业能力人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与社会行业单位合作来共同开发出一些能体现出适用、现代、复合等特征综合化课程。这些综合化课程的开发对于五年制职业教育来讲,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想法去开发这些综合化课程,五年制要想在五年内完成普通高中和高职两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更不用说再去开设一些提高综合素质、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其他课程了。

目前,一些地方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多有益的工作。如有的院校实行模块式课程体系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有些省份研制开发出一系列的综合课程。聘请了一些专家、学者,开发出了许多文化类的综合课程。但是这些工作目前还停留在一些点上,难以形成规模,确少一定的系统性。按岗位能力的要求对专业之间进行有机综合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方面建议一些部门应牵头,做出统一的规划,统一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来开发。因为仅仅凭一校之力、一个地区之力来做这些事情还是很困难的。

总之,五年制的课程体系建设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

五、教学管理问题

在创办举办五年制之初,由于举办五年制各院校多为改制的技术学院,不少人担心他们会用以往办“高职班”的观念和管理方法来办“学院”。因此,不断呼吁已改制的各校要重视教职工的观念的转变,要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而眼下的问题是,用管理大学生的模式来管理五年制高职(此处主要是指五年一贯制)产生了不少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五年制的学生毕竟年龄小,本身学习基础、自律能力都不是很强。再加上他们大多数缺乏奋斗目标、没有学习的动力。按规律他们还要经历类似高中阶段的“严管”,到了一定的年龄段之后,才好过渡到大学的那种宽松式管理。而目前,我们对这批本身自律意识就不强的年龄又相对较小的学生,一下跳到了大学的那种宽松式管理方式中来。他们中很多学生会更加的散漫。如果我们继续按照中学的那种管理办法对他们严格管理二三年之后,再放开管理,也不现实。因为他们毕竟要与三年制的(或五年制后三年的)学生共住一个校园,共同生活、共同学习,享有共同的文化氛围。想人为的“关”起来也是很困难的。这就造成了五年制学生管理的两难境界。因此如何做好五年制高职的管理工作是一个亟待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总之,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大力举办的历史还较短,很多事情都在探索中,问题和不足在所难免。正确的态度应是充分发挥五年制高职的优势,努力克服问题、改进不足,使五年制高职教育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至昂.职业教育模式创新与规范管理全书〔M〕.吉林摄影出版社.

〔2〕全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协作会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R〕.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上一篇:试析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及其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借... 下一篇:网络时代远程教育将是终身教育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