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止的音符

时间:2022-10-06 05:48:27

静止的音符

黑格尔曾说:“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对于工业遗产,曾经的工人们又或是曾经伴随着工业遗产一起长大的孩子们,现存的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厂房、仓库、高炉和铁轨等建筑物,就像一首首怀旧的歌曲。此时此刻,炉里的火焰已经熄灭,机器也不再转动,火热的劳动号角和频繁的广播已离我们远去,那个久违了的热火朝天的工业时代已经凝固成静止的音符。

然而人们似乎对建设新的,比保留旧的更感兴趣;对文物移植,比就地保存更感兴趣。

曾经的辉煌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工业社会时间不长,距今只有300余年的历史。在我国,工业时代开始的时间更晚,时间虽短,却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

曾几何时,那些曾经标志着人类文明骄傲的巨大厂房、机器,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破败流离,成为老旧过时的代名词,一些历经百年甚至是代表了工业时代的典型建筑和遗存,被看作城市的疮疤,在推土机下被夷为平地。

我们曾经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拆毁那些古老的城墙、四合院?我们也曾懊悔不已“要是能保留那样的老房子、那样的胡同该有多好” 。其实, 我们现在正不自觉地犯着同样的错误,一边追逐“千城一面”的高楼大厦,一边迫不及待地毁掉工业时代留下来的特色与文明, 这同时也意味着,迅速剥夺后代人认知城市历史的权利。殊不知,这些被视为“废弃物”的工业遗产身上也有着珍贵的历史、科学、经济、美学、社会和情感价值。然而人们似乎对建设新的,比保留旧的更感兴趣;对文物移植,比就地保存更感兴趣。

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于把农业文明时代那些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作为文物加以悉心保护,而对于工业遗产的重视则远远不够,其价值尚未得到广泛认可。而事实上,从工业发展史来看,工业文明创造的财富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远远超过农业文明几千年的总和,而工业遗产正是工业文明的集中体现,它表征和见证了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变革时期,是城市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然而对这些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只是近五六年的事情。

前世今生

大多数人认识到工业遗产的价值十分缓慢,即使在学术界,一个世纪以前,人们对工业遗产仍然是十分陌生的。因此在产业调整和城市化建设中,即便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也曾大规模的破坏过工业遗迹。往往只有遗产资源面临危机的时刻,社会才开始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如日本战后50年代高速经济增长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甚至大于二战时带来的破坏。英国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意识到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到1971年布里斯托工业遗产旅游项目的开展,经历了100余年。德国的鲁尔区,面对逆工业化过程和区域衰退,经历了长达10余年的探索,才在区域综合整治中开始真正的旅游开发。

工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兴起于工业革命发祥地英国。20世纪60年代初,伦敦尤斯顿火车站存废问题引发了英国全国性的工业遗产保护活动。1973年,英国产业考古学会成立,第一届国际工业纪念物保护会议在世界最早的铁桥所在地――英国铁桥峡谷博物馆召开,引起了世界各国对工业遗产的关注,标志着国际性的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始。1978年在瑞典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工业纪念物大会上,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宣告成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促进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性组织。

2003年7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大会在俄罗斯下塔吉尔大会上通过了专用于保护工业遗产的国际准则,即《下塔吉尔》,其中阐述的工业遗产定义反映了国际社会关于工业遗产的基本概念:工业遗产由工业文化的遗留物组成,这些遗留物拥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者是科学上的价值。这些遗留物包括建筑物和机器设备车间制造厂和工厂,矿山和处理精炼遗址,仓库和储藏室,能源生产、传送、使用和运输以及所有与工业相联系的社会活动场所。

2006年4月,国家文物局在无锡举行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论坛形成的《无锡建议》首次在国内提出了工业遗产保护的概念,并将工业遗产定义为: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具有历史、社会、建筑、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留存。

继《无锡建议》后,2006年5月12日,国家文物局下发《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2007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首次将工业遗产纳入普查范围。2009年8月,文化部颁发了《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首次将“工业遗产”列入文物范畴。

这里要强调的是,工业遗产不仅仅是有形的,它的物质遗产包括与工业发展有关的厂房、仓库、办公建筑、附属生活设施及其他构筑物等不可移动的物质遗存,还包括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办公生活用具、历史档案等可移动的物质遗存。而无形工业遗产是有形工业遗产的血肉和灵魂,非物质遗产包括生产工艺流程、手工技能、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等相关内容。具体包括通过工业档案、影音资料、口头流传等方式表述的工业科技发展、生产生活状况、感人事迹、企业精神、思想风貌等。有形工业遗产是凝固的工业文明,无形工业遗产是流动的工业文明。而挖掘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需要从社会记忆的视角来看待工业文化遗产,这有助于我们去发掘隐蔽的历史真实和丰富的文化样态。

静止的音符

黑格尔曾说:“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对于工业遗产,曾经的工人们又或是曾经伴随着工业遗产一起长大的孩子们,现存的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厂房、仓库、高炉和铁轨等建筑物,就像一首首怀旧的歌曲。此时此刻,炉里的火焰已经熄灭,机器也不再转动,火热的劳动号角和频繁的广播已离我们远去,那个久违了的热火朝天的工业时代已经凝固成静止的音符。

如果把近现代城市的发展比喻成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那么这些工业遗址无疑是当时的重音符。正是有了它们,城市才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轰轰烈烈的见证。正是有了它们,交响乐才有了震撼心灵的厚重,才有了史诗般恢弘的气势。但是奏响了几十年的重音符渐渐衰弱,退去了高歌嘹亮,激情澎湃,留下的是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国际建筑师安藤忠雄认为,“只有新旧并存的城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过去与现代交融,才能看到精彩的未来。”即便是废弃建筑物,也会留下种种痕迹,揭示出以往各时期的种种记忆、梦和希望。国际建筑协会《北京》写道:“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它存留于建筑间,融会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建筑和城市的灵魂。”

一方面,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本身体现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是践行“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是推进文化产业多元化、提升城市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然而国内许多传统工业区开始实施复兴计划时,并未想到工业遗产资源能对此有所贡献,不少人甚至认为应该忘掉这些“过去”。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 经济效益至上和追求短期利益的思想使得开发建设与遗产保护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建筑在这场战争中一批批倒下, 当然也包括工业遗产。例如, 属于北京为数不多的近代工业遗产之一的清河毛纺厂(1908年建的普利呢革公司) ,1949年成立的北京第一机床厂(原北平机器总厂)均在开发建设中被拆除,没有留下任何遗迹。

湖北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近现代中国制造业的重要聚集区,早在洋务运动时期、民族工业发达时期、前苏联援建中国时期、三线建设时期,都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产。近代工业发展时期,被称为中国重工业之父的晚清重臣张之洞在武汉进行了包括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在内的大规模的工业建设,给武汉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产,可是今天留存的还有多少呢?虽然有关部门建立了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但是物质化的证据已经丧失。

文化的断裂

文化断裂指一种文化在剧烈的变迁过程中不适应而产生的断裂,这种断裂既表现为物质形式的断裂,又表现为社会精神或心理上的断裂。因此对在社会经济的加速转型中工业文化遗产的断裂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从物质层面,工业遗产被认为是城市的历史包袱遭到了破坏,许多工业文化标志被摧毁。二是精神层面,在传统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中,老工业区的人们对工业遗产的记忆和依附在其上的价值体系和他们身处的现代工业和商品社会主导的新价值观出现了不适应,他们的信仰观念以及社会认同发生了冲突,感到无所适从。在此基础上寻求弥合断裂的方式,才能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华丽转身(整合与再生)

从工业基地到工业遗产旅游再到传统工业区复兴,将这些工业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区域振兴等相结合进行战略性开发与整治,这是发达国家经过长期探索而寻找到的一条成功道路。

国际保护工业遗产委员会指出:“工业遗址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列的世界遗产目录中,有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地入选。如英德两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仅有英国乔治铁桥区入选。自90年代以来,已有7个工业遗产地入选,如艾森的矿业同盟工业区、德温特河谷工业区、新拉纳克等。

2006年,我国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钱塘江大桥、南通大生纱厂等9处近现代工业文化遗产榜上有名。加上2001年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两处工业文化遗产――大庆第一口油井和中国第一个航天器研制基地,我国共有部级的工业文化遗产11处。

2006年5月,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工业遗产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新课题”。

“把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与城市建设、工业产业升级、生态环境恢复等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联合创意,整体推进,通过工业文化遗产的再造,使城市建设更具特色。”

“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要以消除污染隐患、恢复生态环境为前提,坚持‘环境评估一统筹规划一低碳发展’ 的思路。”

明确保护性再利用方案应对不同工业遗产地段和工业建筑设立明确的限制要求,新的用途必须尊重工业遗产的原有格局、结构和材料特色,维护原始的人流活动,不仅保护躯壳,更重要的是历史氛围。

要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统一规划,重视工业遗址区的生态和环境恢复再造,大量种植树木和各种植物,使自然环境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有机结合:对于大型和特大型工业遗产的保护,可设立工业遗址公园,将旧的工业建筑群保存于新的环境之中, 从而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使工业遗址公园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还要经济实用,能够吸引大众参观、游览、休闲、娱乐、健身、消费,而不只是一个为 保护而保护的“摆设”。

遗产分布类型

(1)点状独立开发模式。点状是指单独的工业建筑或工厂。

(2)线状联合开发模式。线状主要是指沿着某种交通条件而分布的工业遗产带(或称廊道),大尺度的如中东路工业廊道、京杭大运河工业廊道,小尺度的如南京秦淮河工业廊道等。可以打造工业廊道旅游线路。

(3)块状综合开发模式。块状是指特定时期形成的工矿企业片区,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沈阳的铁西工业区。工业遗产的面积相对较大,在区域逆工业化过程中,往往存在大范围的工业停产半停产状态。中国工矿企业片区一般呈现厂区与居住区混建特征。

“旧瓶装新酒”利用模式

澳大利亚所制定的《巴拉》为文物建筑寻找“改造性再利用”的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改造性再利用’关键在于为某一建筑遗产找到恰当的用途,这些用途使该场所的原貌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再现,对重要结构的改变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且使这种改变可以得到复原。”由此看来,《巴拉》所定义的“改造性再利用”指的是对某一场所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这种做法因没有从实质上削弱场所的文化意义而受到鼓励推广。另一方面,工业建筑往往空间很大,层高很高,所以可以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二次隔断和分层改造;同时这些工业建筑也往往比普通民用建筑要坚固和实用。相对于过去企业“搬迁――卖地――拆房――新建”的模式而言,这种再利用赋予工业遗产以新的内涵和功能,注入新的活力,为文化遗产吹入生命的气息。具体来说就是保持工业遗存的物理性质不变,将现代休闲要素纳入工业遗存的古老框架,创造性地对遗产进行功能开发、外观改造、环境设计及基础设施完善,充分利用遗产的历史文化和工业元素,使现代休闲活动因融入古老元素而增添历史文化感,增强休闲的体验价值。这也是对设计和施工方最大考验,因为从建筑加固,到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标示设计乃至运营管理,每个环节都是它成功再生的重要部分。

工业遗产与人才

目前国内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存在视野不宽、思路陈旧的现象,开发创意不能很好地体现遗产本身的特性,不能巧妙地与周围环境统一融合,甚至破坏了工业遗产的整体性和周围环境,“保护性破坏”问题严重。这就需要加强交叉专业的建设。比如应加强工业考古研究,工业考古是工业遗产价值认识的启蒙,也是其价值评价的依据。工业考古不能单纯与工业经济史或工业技术史划等号,工业遗产不仅由生产场所构成,而且包括工人住宅、交通系统及社会生活遗址等等。因此,工业考古研究不仅包括经济、技术,而且涉及社会、文化、景观美学、区域规划等多个方面。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设有工业考古学专业硕士、博士课程,就是这方面很好的尝试,对于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至关重要。

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一方面,遗产保护与开发存在矛盾。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是保护文化价值与发展“游客导向的经济”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协调遗产保护方与开发方之间的利益。应在整体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根据遗产的价值层级及脆弱性,分别选择国有事业、特许投标、民营化运作等多种方式,实施合理利用。

另一方面,遗产“去”与“留”也存在矛盾。单纯强调工业遗产保护的学者可能无意中忽略了一个事实,“任何一个地区能够保持活力的博物馆数量都是有限的,愿意参观博物馆的旅游者数量也是有限的。” “像博物馆藏品一样来全面保护旧建筑既没有生命力,也不现实。”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应在遗产价值评价的基础上,不排除对部分低价值旧建筑的拆除,重新规划适宜项目。

工业遗产与法规建设

联合国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指出,“工业遗产的立法保护存在其特殊性。”“应该充分意识到改造对工业遗产的潜在危害,并制定出紧急行动预案。”“有关当局在必要的时候应具备相关法律所保障的权利予以干涉。”国内相关法规条例主要包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等,缺乏特别针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法规条例。在缺乏法律支持、工业遗产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比例又较低的情况下,当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发生矛盾时,往往以牺牲工业遗产为代价。

在建立工业遗产保护法规的基础上,正如《下塔吉尔》指出的那样,应将工业遗产保护计划纳入经济发展政策及区域乃至国土规划之中。应注重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从块状整体景观、遗产独特性、代表性、关联性角度,系统把握城市工业遗产对于城市历史文化、城市特征的作用。避免孤立性“再利用”的表面风光乃至完全破坏。

比如大力推动原厂工人、周边社区居民乃至全体市民参与工业遗产利用决策,倾听各方声音,专家科学决策,合理功能定位,制定适宜政策。重点发动原厂工人、周边社区居民参与遗产利用实践,例如招聘原厂工人为现场讲解人、体验旅游项目的示范指导员。周边社区居民可以依据位置条件,结合工业遗产项目,提供配套怀旧性商业服务。

结语

中国目前已进人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2%,其中传统产业比例仍很大,必然要经历一个传统产业的区域逆工业化阶段,工业遗产仍将会大量涌现。面对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挑战和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各地政府不能再漠视工业遗产对城市历史、文化、居民情感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更不能错过保护的最佳时期,应尽早行动,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齐头并进,相映生辉。

【重庆铜元局】

创建于1905年,是重庆最早设立的近代机械工业企业,生产铜元和银元,后被四川军阀改为子弹厂,是重庆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老工业建筑群,其厂房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典型厂房非常相似。然而,就是这样一处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却在2005年惨遭拆除,代之而起的是高档楼盘“融侨半岛”,铜元厂从此绝迹于世!

目前,《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182个签约国中,有137个签约国拥有世界遗产项目,其中有23个签约国拥有43项世界工业遗产。我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该公约,目前共有 37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只有1个工业文化遗产――都江堰。

【首钢】

2011年1月13日,首钢举行仪式宣布石景山厂区全面停产。持续运转92年,历经近一个世纪风雨沧桑,曾经承载着中华钢铁事业振兴希望和历史重任的“钢铁巨人”,如今静静地倚在石景山的臂弯里。十里钢城再无人声的喧沸,机器的轰鸣,浓烟的滚滚。洗尽铅华,尘埃落定,一个宁静、苍老、神秘的首钢屹立在永定河畔,大美无言。2011年4月,市规划委在“首都之窗”网站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官方网站,对《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规划》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规划公示。首钢石景山原址将进行完整的、有体系的工业遗产保护,那里将成为一个神形兼备的工业遗产园区。首钢二通厂区将改造成动漫游戏城,另外首钢老厂区的三维建模由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进行制作,“数字首钢”呼之欲出。

【涧西工业遗产街】

是指“一五”期间,前苏联在洛援建重点工程时建造的厂房和生活区等,主要包括中国第一拖拉机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轴承厂、洛阳铜加工厂、洛阳水泥厂、洛阳热电厂等,留下了一片见证两国文化交流的“苏式建筑群”,布局合理,规划科学、完美,被誉为“洛阳模式”,是洛阳最重要的工业遗产区。留下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最大的轴承厂、最大的矿山机器制造厂、最大的铜加工厂、最大的高速船用柴油机厂等。

【国棉十七厂】

创建于1921年,曾叫做裕丰纱厂,系日本大阪东洋株式会社在上海早期开办的纱厂。老旧而坚固的“锯齿形”厂方如今已翻新成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上海世博园区】

位于浦江两岸,这里曾是上海民族工业的发源地。随着186'7年江南造船厂迁入,发电厂、印染厂、钢铁厂、酒精厂纷纷在此设立,由此共同演绎了波澜壮阔的上海近代民族工业史,并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老建筑、老厂房。百年老厂房、近代别墅群、浦江边旧船坞如今,上海的这些工业遗产,华丽转身嬗变,成为世博园区的新建筑、新景观。这里保留了许多见证我国工业发展进程的工业遗产,经改建,用于展馆、管理办公楼、临江餐馆、博物馆等,既大幅度降低了建设费用,又使老旧厂房完成了历史的转换,获得新生。例如把江南造船厂改建为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群。令人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宝钢大舞台,是一座3000人规模的开敞景观式观演场所,由原来的上钢三厂特钢车间的部分厂房改建而成。专家介绍说,该项目改建设计遵循了文物保护中的“可识别性原则”,严格区分新旧构件,为钢结构、墙面、地面、栏杆、设备等确定了不同的色彩分类和表面处理方法,使穿行于建筑里的游客仍然能看到上海工业遗存的历史痕迹,巧妙地留存了城市的公共记忆。

休闲购物模式

以工业遗产为依托建立综合性的旅游观光地是英国遗产保护的一大特色。利物浦阿尔伯特船坞建于1846年,废弃于1972年,从80年代起被逐步改造成观光场所。一些船坞被改造成游船码头,一部分船坞被改造成室外展区。厂房和车库则变成博物馆商铺咖啡馆酒吧和娱乐场所。

公园模式

德国的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占地约2.3平方公里。原为一大型钢铁厂,一些厂房仓库被改造成音乐厅和迪厅,材料厂被设计成攀岩爱好者的运动场地,铸造厂被改成电影院、废弃的储气罐变成了潜水游泳池,一个古老的工厂在室外效果等的映照下转身变成了一座魔幻公园。

创意产业模式

美国纽约曼哈顿的苏荷区是纽约19世纪最集中的工业仓库和工厂区。20世纪中叶,美国进入“后工业时代”,厂房和仓库大量闲置。一批美国艺术家进驻这里,改造成工作室、沙龙和展示大厅。纽约市曾计划对这里拆迁,建高档的写字楼和公寓,却遭到市民的反对。保留下的苏荷区逐渐发展成为艺术品经营、餐饮、时装等多业聚集的区域。

博物馆模式

采用类似于文物保护的方法予以保护,尽力避免过分商业化开发对遗产原真性的破坏。

例如:无锡市利用茂新面粉厂建立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坐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由奥赛火车站改造的奥赛博物馆是法国遗产保护的一个经典案例。与卢浮宫、蓬皮杜艺术中心并称为巴黎三大艺术博物馆,并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博物馆”。

【沈阳市铁西区】

不仅是新中国工业区的代名词,而且已成为工业文化符号,它是中国最大最密集的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这里,曾经是新中国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象征,曾经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闻名全国。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中,“铁西区”始终是一块不可忽略并且难以替代的版图。工业,曾铸就铁西区的辉煌。但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的1978~1991年,由于经济结构“工一色”、所有制结构“公一色”致使铁西的发展速度缓慢。80年代末期,铁西区这位计划经济时代的“天之骄子”,从巅峰跌入谷底,企业负债沉重,职工生活困难,30万产业工人中有13万人下岗,被喻为中国最大的“工人度假村”。2007年6月,沈阳铸造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蒸汽机车博物馆同时免费对外开放,标志着沈阳铁西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正式亮相。铸造博物馆是依托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建设的。沈阳铸造厂始建于1939年,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2007年4月,沈阳铸造厂浇注完最后一炉铁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铁西区政府决定将该厂大型的一车间保留下来,改建成一座集中展现东北老工业区工业文物的铸造博物馆。铁西区还复原了中国最大的工人聚集区――50年前工人生活原貌的工人村生活馆。

铁西区“工人村”曾经是闻名全国的工人村,根据“在提高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工人的生活”的指示精神,1952年9月沈阳市投资1200万元按照前苏联设计的“苏式三层起脊闷顶式住宅”开始建设工人村。至1953年8月第一期79栋3层红砖红瓦楼房竣工,1954年建筑13栋,1957年又续建51栋。至此形成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的5个建筑群,是沈阳市最早的成片成片的楼房。是共和国最早也是最大的工人居住聚集区。2007年,铁西区保留了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其中7栋苏式三层起脊闷顶红砖楼,建成半合围的“工人村生活馆”,包括一个院落、工人村宿舍旧址、铁西人物馆、劳模活动中心和美术馆等。工人村生活馆建设,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基本保持了建筑原貌,对墙体进行了加固处理。其中复原的13户家庭代表了当时工厂的劳模、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等不同类型,当年的生活用品真实地再现了旧日的生活场景,简陋的桌椅、床铺、台灯、收音机、衣服鞋帽、挎包甚至粮票、布票……室内实景恢复力求再现不同年代居民生活真实场景,以此回报铁西工人阶级的历史贡献。

【北京798艺术区】

原是前民主德国援助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即718联合厂。718联合厂于1952年开始筹建,1954年开始土建施工,1957年10月开工生产。负责设计718联合厂的德国建筑机构和当年的包豪斯学校在同一个城市,两者在建筑精神层面上是共通的。其主要特点是: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能和美学性能;造型简洁,构图灵活多样。1964年4月北京撤消了718联合厂建制,分别成立了706厂、707厂、718厂、797厂、798厂及751厂。2000年12月,原700厂、706厂、707厂、718厂、797厂、798厂等六家单位整合重组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了配合大山子地区的规划改造,七星集团将部分产业迁出。为了有效利用产业迁出空余的厂房,七星集团将这部分闲置的厂房进行出租。因为园区有序的规划、便利的交通、风格独特的包豪斯建筑等多方面的优势,吸引了众多艺术机构及艺术家前来租用闲置厂房并进行改造,逐渐形成了集画廊、艺术工作室、文化公司、时尚店铺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由于艺术机构及艺术家最早进驻的区域位于原798厂所在地,因此这里被命名为北京798艺术区。

上一篇:文化产业 第2期 下一篇:俞孔坚谈工业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