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区产业选择分析

时间:2022-10-06 05:25:35

东北林区产业选择分析

摘 要:东北林区有着良好的产业素质禀赋,资金密集度、技术进步率、比较劳动生产力占优势,绿色产业有国际竞争力。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生态主导需求的巨量增大,东北林区森林资源资本随之大幅升值,必将形成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因而,东北林区的产业结构必须进行相应调整,选择新的产业结构体系。

关键词: 东北林区 产业选择 营林首先 生态优先

进入新世纪,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市场供需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业化进入中期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与此相适宜,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以经济需求为主转变为以生态需求为主,并体现为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双重要求。东北林区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已不复存在,产业结构必须进行根本性的重组和选择。

一、大力发展营林业

营林业是整个森林产业链上的基础产业,具有多样化的产品结构,不仅有物质产品,还有非物质产品,因此,具有多样化的经营目标是营林业的一个突出特点。

我国的森林资源总量是短缺的。按照上世纪90年代的比较资料,世界人均森林面积是我国的5.4 倍,人均蓄积量是我国的8倍,无论与资源型国家还是工业化国家比较,我国人均占有量大大偏低,与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林业工业的发展对照,我国森林资源供给能力较差。据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全国有林面积由“五五”期的1.13亿 ha增加到1.19 亿ha,增长3.5%,期间森林覆盖率由12%上升到12.98%。森林资源在面积上扭转了总量下降的势头,但是同期森林蓄积由69.4亿m3下降到61.6亿m3,年均减少9600万m3。我国森林资源的质量也在下滑,统计表明,我国有林地生产率仍在下降,全国每公顷森林蓄积量由“五五”期间的83.44 m3降至第三次清查的79.18 m3,其中用材林降幅最大,由83.5 m3降到77.10 m3。森林“低龄化”日趋严重。合理的林龄结构是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和关联产业均衡发展的基础,然而在两次清查间隔期内,幼中龄林与成过熟林面积之比由2.45:1变为4.4:1,蓄积量之比由0.72:1变为1.17:1。用材林的低龄化趋势更为突出,面积比由2.7:1转化为4.56:1,蓄积比由0.75:1变化为1.38:1,林龄比例的结构性失衡极为严重。这种局面的持续发展必然会导致次级产业的相对萎缩和畸形发展。森林资源的供给能力是由上述各方面的因素综合体现的。现实供给能力主要是根据实有的可采伐利用资源而定。资源消长平衡,首先必须做到资源消耗量与可采伐利用资源贮备量的平衡。其次才是与资源总体增长量的平衡。不然,资源结构的合理性和均衡性就会遭到破坏,供给能力将出现波动,甚至中断。第三次资源清查资料显示,我国用材林中成过熟林的蓄积总贮备为26亿m3,扣除不宜开发利用和其它不可及部分,全国至多拥有14―15亿m3成过熟林用材林,加上近成熟林9.9 亿m3,可采资源约24―25 亿m3,若按现有实际消费水平(每年3.44亿m3)的80%计,则这部分资源只能维持8―9年。现有中龄林面积约2700万公顷,如果在10年内有1/4的中龄林可以进阶为可采资源,按现在近成熟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每公顷146 m3计算,这部分资源不足10亿m3,亦可维持大约3年的消耗量,两项合计大约只有11―12年的维持期。若将人口膨胀、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林产工业发展对用材要求逐渐加大的因素考虑在内,维持期还会缩短。很显然,按照我国目前的营林生产水平,后续资源在10年内难以接续,届时可采资源断挡或过早利用中龄林的局面在所难免。在供给结构方面,由于林龄结构的低龄化和树种结构的低质化,同样面临着与需求脱节的局面。因此,无论是总量、质量还是结构供给方面,都显示了我国森林资源的不足。所以,无论区域经济发展,还是区域产业选择,营林业是东北林区近期和长期的基础产业,必须大力发展。

(一)保育天然林

严格保护现有天然林资源,积极培育受损森林资源,保育结合,使东北林区的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天然林分类经营和分区管理,全面恢复和发展壮大天然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生态资产增值率,使东北林区森林植被资源的生态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继续提高屏障西北利亚寒冷气流与风沙流的能力,继续提高涵养东北林区水系与水资源的能力,继续促进大气环流向降雨多的方向良性循环,防护松花江、嫩江、西辽河流域的农牧业、工矿业生产,成为祖国北方坚实的生态防线。

(二)营造新的森林资源

在宜林荒山、荒地营造新的森林资源,扩大现有森林资源面积,恢复典型生态系统,开发建设新林区。重视定向集约经营各种用途的人工林,如商品林、纸浆林、复合木材林基地。很多资料证明,营林产生对国民经济建设有较高的推动能力,尤其是工业人工林、防护林和薪炭林建设等方面有很大的产业竞争潜力,东北林区有着独特的传统区位优势。

二、优先发展生态服务业

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资本存量最大,可以为人们提供多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生态服务,有调节、文化和支持。东北林区要优先发展生态业,生产生态产品和创新生态产品,满足高级小康社会对森林资源产品的生态需求。

(一)生态屏障服务

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实际看,森林资源的屏障功能是强劲、多样、健康、绿色持续的。东北林区优先发展森林资源生态服务业,一方面要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如优良气候、肥沃水土、新鲜空气、优美环境等方面的服务,减轻生态灾难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另一方面要提供个性生态产品服务,如各种防护林、游憩林、风景林、休闲林、城市林和乡村林。从基础上提升生态环境的舒适度,并逐步形成市场机制,开发森林生态服务市场消费品种,引导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环境友好和谐性社会提供森林生态资源支持。

(二)生态环境服务

生态环境服务业的热点是森林旅游、游憩、休闲、疗养保健等方面的生产与服务。东北林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资源,一年四季自然景观变化多样,大自然的雄奇壮美,加上独具特色的气候、文化、区位特点给林区旅游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禀赋条件,有满足人们身心健康、精神享受、休闲娱乐的优质资源。生态环境服务还可以为驯养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和生物链关系,增加生物种的多样,提供珍稀动植物资源和抢救频危物种,使东北林区的森林生态资产不断增值。

东北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资本最大,可以生产很多绿色食品,如果实、汁液、胶脂、微生物、菌种、食物种、动植物及其附产品,具有很强的绿色食品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东北林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大打绿色品牌。

三、有选择发展林产业

林产加工业对国民经济中的相关产业和整个林业都有着较大的带动作用,木材、人造板、木制品、主要林化产品总体上仍保持着较好的市场价格。东北林区是传统的林产品加工集散地,近年尽管受到森林资源不足的困扰,但我国目前森林资源的实际供给力仍然集中于东北林区。东北林区积蓄着较好的林产工业素质,主要表现在资金密集度、技术进步率、比较劳动生产率及综合经济效益方面,有着较强的区位优势和竞争力。

(一)商品林业

商品林主要是指用材林、材料林和经济林,东北林区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选择土地条件较好的地段,发展集约林业。用高投入、高产出、定向培育、节约经营的方法,营造速生丰产林、原料林、商品木材林和经济林。继续保持东北林区木材生产、林业果品生产的区位生产能力和区位就业拉动能力,使区域资本连续增值。木材生产规模一定要适应森林资源的供给能力,要坚持限额采伐,杜绝计划外资源消耗。木材生产量的增加,一定要建立在新林区开发和用材林建设等的基础上。

(二)林产品加工业

重点发展以木材为原料的制浆造纸工业、人造板业、现代家具工业和木制品业,主要利用现有的针阔叶速生丰产林,林区次小薪材和剩余物资源,建设规模经济的制浆造纸企业,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和人造板工业发展水平相适宜的,以技术密集为特征的现代家具组织业,充分延长产业键,实现森林资源资本的多次增值。

(三)野生动植物繁养业

东北林区独特的森林植被和地理气候,为繁养具有独特品质和经济用途的动植物繁养业提供了良好的天然生境。要选择适宜的地点,建设野生动植物繁养公司,药材种植公司等新型产品企业。充分利用独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稀缺性,大力提升东北林区的经济实力和绝对竞争优势。培育新的森林资源增长点和非木质林产品资源,缓解、补偿森林主导功能转变给森工企业带来的转产成本和效益滑动。

四、支持条件

(一)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苗圃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权责利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把森林资源管理职能从森工企业分离出来,由国有林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

实行林业分类经济体制,按照森林资源主要功能的不同,将东北林区划分为公益森林和商品森林,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

(二)资金支持

要把公益林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措施建设的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森林生态补偿基金制度,逐渐扩大资金规模。对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原料林、药材林基地建设和珍贵树种用材林建设中的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优良种苗的开发推广等社会公益性建设,由国家安排部分资金。

(三)加强森林资源法制建设

加快森林资源立法工作,抓紧制定天然林保护,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林业建设资金使用管理,营林工程质量管理,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根据森林主导功能的转变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加大林业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崔丹.黑龙江省林业结构问题分析及对策初探[J].中国林业企业,2003,21(1):123-125.

[2]张玉波.关于林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初步探讨[J].林业经济,2001,19(6):65-67.

[3]柳杨青.生态需求的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材政经济出版社,2004,22(4):97-99.

[4]周生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林业跨越式发展[J].林业经济,2002,19(6):46.

[5]刑佰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2(1):65-67.

[6]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上一篇:浅议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下一篇:开发型房地产企业多元化融资方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