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一种创作

时间:2022-10-06 04:58:05

朗读是一种创作

【设计说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经典的词。词者,来于心,用于歌;歌者,源于声,发于情。基于这点认识,本文以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张颂在《朗读美学》一文中说,朗读是一项艺术,一种创作。朗读的美主要表现在:韵律美、意境美、风格美。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致力于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这几个方面的美。同时,通过朗读再创作,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总之,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中华传统诗歌文化的力量,进而达到滋养精神,培养品质,塑造文化的目的。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寻找资料,从家庭、事业两个方面去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教学流程】

一、了解诗人,创设朗读氛围

(一)分享收集资料的成果。诗人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被贬为地方官,这首词就是他在密州做太守时作的,当时与弟弟也有七年没有相见了。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为下步理解诗词内容作铺垫。

(二)自读课文,想想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并找出课文的例句加以说明。个人学习后小组交流展示。

1.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例句:“兼怀子由”,表达中秋之夜对弟弟的怀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远离亲人的美好祝愿。

2.表达了政治上的失意。例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高处”有暗指朝廷之意,“归去”说明诗人当时已被贬官,渴望回到朝廷大展宏图,“不胜寒”说明诗人禁不起朝廷的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怕回去难以有自己的安身之地。

3.表达了一种豁达的胸怀。例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说明亲人离别,政治失意,事业受挫,都是在所难免的,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想开了,就没有了苦闷和惆怅。

设计说明:通过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怀,为下步的朗读创设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在这个环节,学生由自主学习发展到合作学习,是把学生的主动权交出的体现。

二、低吟浅唱,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1.指导学生处理每一句诗的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反复朗读,熟读成背。

3.播放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跟唱。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停顿处理,反复吟诵,听歌学唱,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这一环节,以动为主,让学生在动中积累名篇名句。

三、情景再现,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指导: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再现诗句的意境,然后演读诗句。教师先做示范,学生再尝试。

举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望着圆圆明月,苍茫夜色,诗人悲从中来,于是斟下一杯酒,缓缓端起:“明月啊明月,你为什么这个时候出来?你不知道分离人的痛苦吗?你不知道失意人的凄凉吗?”然后一饮而尽。这两句,要读出苍凉感。重音放在“几时”“问”上。“几时”拖长音节,读出无可奈何感。“问”重音轻读,读出压抑苦闷感。分析后,教师诵读示范。

示范后指导:

1.联想想象时要添加环境,人物的情态、动作、语言等因素。

2.诵读时要根据情感处理停顿、重音、语气、语调。

3.演读格式:我选的句子是――我是这样理解的――我是这样读的――

设计说明: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再现情景、演读方法,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这一环节,教师的指导很关键。教师指导到位,学生就能领会再现情景、演读的方法,进而进入到诗的境界。这一环节,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课堂将进入一个高潮。

四、玩味诵读,感受诗歌的风格美

1.了解诗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作品的风格。

诗人的心路历程:迷茫、苦闷――顿悟、豁达

作品的风格:豪放

2.观照自悟:你是否也有诗人那样的心路历程?当你迷茫苦闷的时候是否学会了自我化解?要求学生默默思考,自己跟自己对话。

教师自我解剖:人生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我迷茫苦闷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苏轼的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诗,总会让人引起共鸣。因为,他道出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声。

3.配乐诵读,感受诗歌的豪放风格。

设计说明:这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玩味诵读,感受诗歌的风格美。学生默读思考、自我观照是静,倾诉心声、配乐诵读是动,由静而动,静中有动,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被点燃,课堂教学进入第二个高潮。

五、课后练笔

把课文改写成一篇散文,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设计说明: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再次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在创作体验中再现文章意境,巩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品味,同时又给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发展的空间,既提高理解诵读文章的能力,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一举多得。

(作者单位:广西横县横州镇第一初级中学)

上一篇: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化思品课堂教学 下一篇:中考试题在生物衔接教学中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