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盾文化:是意念里建造的美丽传说,还是群体意识里的文化基因?

时间:2022-10-06 04:26:43

海盾文化:是意念里建造的美丽传说,还是群体意识里的文化基因?

记者手记:接到任务采访吴建生(广东海事局巡查执法支队支队长),关于海盾文化的理念释义,我便开始进入自身预设的框框。于是从海盾文化的命名由来到海盾文化的理论框架,从实践支撑到文化体系的形成,拟写了长达2000字的采访提纲。想着,文化该是系统、高深的上层建筑,这样一个执法支队,一个半军事化管理的,深居海边的,拥有为数不多队员们的支队,如何韬光养晦、蚌育珍珠般磨砺出这样一套文化体系,如何耐住寂寞,守住孤独,在远离都市的海滨培育出交通运输部十大文化品牌。这里面该有怎样的故事?待到采访完毕,我才意识到,这样的采访提纲显得如此多余。

2013年2月25日,高栏港码头。风轻,云淡。我们一行人到达目的地时正值晌午,海边屹立的孤独的办公大楼与近在咫尺的海湾诉说着秘而不宣的默契。海面平和安详、大气淡定,与巡查执法支队的办事作风如出一辙。正欲下车,停泊在岸边的一艘大船便映入眼帘,这就是传说中的海巡31。这个集万千宠爱与繁华,揽巨大使命与责任于一身的大船,此刻正宁静深远地守望着这片湛蓝美景。

进到楼中才发现,美景远不止于此。

说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毫不为过。在不到20平方米的门厅里,“看板管理”被用到了极致。墙面上的“共同愿景:海事先锋”,“核心价值观: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恪尽职守献身海事”赫然在目。下方摆放着的正是“海巡31”模型。除此之外,走廊里展示的历史画卷、人物介绍、舵盘装饰等都鲜明地诉说着巡查执法支队的群体性格和文化印痕。

笔者的新奇和惊异,在见到吴支队长时,被彻底发酵升级。整个采访过程,他始终保持着国际范儿的微笑,自信脱俗,言语大方,时不时蹦出的英文更显出这位国际视野的海事官员的不凡气度。

《珠江水运》:“您能跟我们谈谈什么是海盾文化,它是如何产生的么?有没有什么故事?”

广东海事局巡查执法支队吴建生(以下简称吴):海盾文化是与中国海事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自诞生之日就被赋予了强烈的执行色彩。海盾文化发源于“海”,着力于“盾”,保护、保卫、保障是我们的职责。说起海盾文化的产生,不可避免地说到巡查执法支队的成立。

广东海事局巡查执法支队成立于2006年8月8日。主要负责南海海区及广东沿海重点水域的巡航监管和应急反应,为海上运输的船舶、设施提供服务。同时负责广东海事局辖区的空中巡查,履行海洋大国的权益和义务,实施海上应急救援行动等。并对属下的“海巡31”船、海事直升机、高栏海巡基地以及广东沿海12个直升飞机起降点也都负有管理责任。在围绕中心开展工作的同时,也就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性格。例如,我们总结的支队的共同愿景,就是海事先锋。这也是植根于我们的职责,对工作职能的合理定位。作为巡查执法支队,是一线的执法者,也是海事对外的窗口。“海事先锋”既是指海事工作冲锋在前的性质,也是指工作中创先争优,争当优秀的魄力。

海盾文化的产生,是制度、管理、行为习惯的综合效应。我们在发展中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比如我们“海巡31”党支部致力打造“海上长城”品牌;海巡党支部致力打造“碧海卫士”品牌;空巡党支部致力打造“海事雄鹰”品牌;办公室党支部致力打造“规范高效”品牌。全都各自为阵,创建自身的品牌,效果很不明显,经历了两年的摸索,我们将这些整合成一个,无论是“海上长城”、“碧海卫士”,还是“海事雄鹰”,都在无形中组合成了一张“盾”牌,打造了一面立体的海事巡防保护网络,将其固化下来,就形成了现有的海盾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将整个巡查执法支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是人心所向,也是管理必须,有效地弥补了制度和人情的缺憾,是我们巡查支队的精神食粮。

《珠》:我所理解的海盾文化,应该不是字面上的几个字,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应该是具备一整套的理论和实践支撑。除了宗旨和定位作为核心理念存在,另外关于执行理念也是必不可缺的。您是否认同这样一种划分,就是将我们的海盾文化分解成六个子文化:安全文化、执行文化、质量文化、服务文化和廉洁文化?您是否觉得还有其他补充?如果分解来谈,您能具体谈谈每种文化的内涵么?

吴:这种划分是比较科学的,它囊括了我们支队几乎所有的工作内容。核心理念和执行理念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文化体系。如果说之前谈到的这些宗旨、战略、使命等是核心理念的话,那么各个子文化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我们具体工作的执行理念。

海盾文化是对中国海事文化的自然延续和忠实传承,海盾的要义就是海上安全屏障。我就先从安全文化说起吧。安全在英语里面有“safety”和“security”两种说法。我们是前者,这也是紧承交通运输部提倡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文化的落脚点就是履职,人的平安、生命的平安,为海上生产生活的人提供安全保障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再谈服务文化和质量文化。我们开展的巡航值守、安全信息、海区情况、通航气象等,都是输送公共产品,作为政府的公务船,我们的服务就要体现社会效益。执行文化,用我们的半军事化管理来解释是最为贴切的。讲求执行效率,追求执行效果,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也是管理学的一个延伸。廉洁文化,就是廉洁勤政,管好设备,用好权力,在物资采购、审批、处罚等方面公开透明、依章办事。我们制作了《廉洁防控手册》,推行阳光政务,在重点环节和部位都有具体要求,将预防关口前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文化就是“精气神”

采访期间,本报记者给吴建生拍照。他倔强地表示,真的要拍么?那我得穿上制服。于是,就真的迅速穿上了制服,边接受采访,边端正地坐着。内化于心,方外化于行,眼前这位铮铮铁汉的严正端坐,将文化的影响诠释得淋漓尽致。

《珠》:目前,各个单位都在提倡文化,中央也提出了“文化大繁荣”的要求,那么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的海盾文化想要做出特色,做出别人所没有的东西就显得极为重要。想要超脱出来,您认为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吴:能做的还有很多。文化就是“精气神”,由内而外散发出来。人是需要精神的,单位亦是。目前,全国都在倡导文化,恰恰是因为缺位。传统文化的优良成分已经被经济社会挤压得面目难辨,这就更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重拾这些美好的东西。“美丽中国”,先得人美才行,美丽人民又怎能少得了品质呢?

至于海盾文化的特色,这个就得回到我们自身的工作了。海盾文化源于此,又高于此。巡查执法支队是行政部门,海盾文化要脱胎于机关文化,建设半军事化,不好的就要剔除。我们现在进行的海盾文化的探索,没有模板、没有参考,很多东西都是我们首创,这也是一种探路,我们只能凭着感觉走。支队本身也是新生事物,现在进行的半军事化管理就是与部队靠拢,这也是我们的特色所在。

《珠》:在一个企业或一个单位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形成这样那样的习惯、模式、制度,最后经历磨合和一次次的改进,沉淀下来。这些沉淀下来的就是我们所谓的文化。换句话说,文化不是凭空产生,它有自己根植的土壤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那么我们的海盾文化,其基础和土壤又是什么呢?

吴:海盾文化的基础和土壤就是我们为之工作、奋斗的广东辖区3168公里海岸线和41.9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文化从来都不是做出来的,是实干出来的。目前形成的文化是我们平时工作经验的总结,也必将在日常工作中完善、融合和提高。另外,对中国海事文化的传承,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比如我们现在正在提倡的四型海事(学习型、责任型、服务型和创新型)和五精海事处(精细管理、精湛业务、精干队伍、精美文化、精良装备)建设,就是紧扣中心工作,提炼总结,再从文化层面进行提升。抓住这一中心,以此为基点,就是守住了我们海盾文化的“魂”。

“开荒牛”的国际视野

吴支队长一直强调,“我们谈文化,不是坐井观天,需要将自身融进国家、国际环境中”。常年与大海为伍,他的视野被无限放大。作为开荒牛的他,这种情怀是如何修炼的呢?

《珠》:通过这两天与您的谈话和我的观察,我感觉咱们支队文化氛围浓厚。从墙面宣传到行为习惯,从您的优雅谈吐到流露出的军人气质,这些其实都是文化熏陶的作用。对于咱们海盾文化,对于未来,您有什么样的期待?或者说您给我们描述一下,通过我们的文化建设,您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目前,文化对支队成员的影响作用,您认为达到预期了么?

吴:我个人感觉还是有差距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毫无止境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比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思想。如果真的要问我是否满意,我就想说,我永不满足。从2009年6月被调任支队长以来,我就很注重文明创建工作。这几年“海巡31”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交通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全国直属海事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交通行业十佳文明示范岗、全国海事系统文明执法示范窗口、全国海洋科技先进集体、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类荣誉30多项。对于文化培养,我认为首先得与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精华联系在一起,另外就是与国际接轨,“引进来、走出去”,为我们的海事文化留下点有用的精神遗产。

通常第一天见到大海的人,是震撼,是海阔天空和放飞心情的感觉;第二天,变平淡,为什么还有第三天、第四天,以至年复一年的守护呢?因为我们同样喜欢海的深沉,所以我们讲文化,其实也是一种精神修炼,面朝大海,我们修炼自身的胸怀。坚守、坚持、坚韧,是我们海事人必须具备的品格。天空湛蓝,夕阳很美,我们营造这份美,也守护这份美。这么多年我从广州局机关的船舶处到通航处,到基层一线的南沙海事处,再到广东局的巡查执法支队,每到一个地方对于文化的开拓几乎都这么坚持下来了。职位在变,不变的是对航运海事的感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的海盾文化要紧跟时代,就要保持国际视野,并配合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做强做优,做出特色,做出成效。

《珠》:对于海盾文化的未来走向和发展前景,您有什么想法?给我们描述一下吧。

吴:海盾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海事文化、海巡31执行文化、国家行政执法和世界先进理念等各种因素的碰撞及优势组合,它在与巡查执法支队的中心工作中得到印证,并多次整合积淀,最终形成。对其未来走向,我们是怀有更多期望的。具体从软、硬件两方面来谈。硬件方面,不断完善文化环境的创建,创作海盾文化服务中心的作品,搭建文化建设的坚实平台,将海盾文化的积淀形成文字,制作成书,并推广成为每个新员工入门教材。软件方面,继续完善海盾文化的内涵,高度提炼和总结,形成全面、系统的文化体系,为广东海事提供可复制的文化建设模板。并致力开展员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文化走进基层。

路,需要踏实的行走,文化建设也同样如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使我们具备了忠诚,守住了廉洁;对海事文化的传承,使我们牢记了使命,服务一方海域;融入国际社会,又使我们更具备了现代的理念和宽阔的视野。在海盾文化入选交通运输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十大文化品牌”的契机下,海盾文化要有更大发展,就必须立足实践。其最终归宿,就是我们精心守护的这片海域,就是我们每天都进行着的各项业务工作。因此,对于未来发展,更多需要我们海事人立足岗位,围绕中心,充分发挥文化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调适和辐射功能,促进其落地生根,开出繁盛的文化之花。

上一篇:触手可及的温柔:探秘桂西明珠“左江”之美 下一篇:王永庆的管理“心法”